洛阳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在这里遇见“戏如人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肖遥 王雪娜
“随着豫剧电影《戏》的首映,博物馆的参观预约明显增多。”5月17日,在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馆长潘华忙碌且充实,“豫剧是河南的传统文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位于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博物馆展陈面积500余平方米,主要设“艺海求索 人民为根”“梨园瑰宝 马派艺术”“传薪播艺 芬芳满园”“豫剧泰斗 翰墨流芳”展区。
“博物馆为纪念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马派艺术所成立。”潘华说,该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全面展示马金凤先生艺术成就的博物馆,馆内珍藏马金凤从艺90多年的珍贵图文影视资料、戏服、道具和生活用品等300余件展品,件件珍贵。
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担纲主角、22岁倡议组建新式剧团,从旧社会唱到新中国,从稚气孩童唱到鬓发如霜,马金凤的戏曲生涯就是一部梨园传奇。走进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在一件件戏服道具中,重温这位艺术大师的传奇一生。
沙窝里喊出“金嗓子”
博物馆内,一件瓦罐和馆内其他戏剧用品的陈设风格似乎并不搭配,瓦罐通体黑色,罐子外侧还残留着黄沙的痕迹。
“这个瓦罐就是马金凤练得好嗓子的‘秘诀’。”潘华说,在马金凤幼年时,母亲为了让她练就一副好嗓子,找了这个瓦罐并在里面装上水,每天天未亮,就和马金凤一起抬着水罐来到兰考县城墙边荒地上,让马金凤跪在水罐旁边的沙窝里,嘴对着罐口喊嗓子,利用水汽润嗓子。
潘华说,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马金凤这样一喊就喊了三年,由于长时间趴在水罐上喊嗓子,马金凤的额头也被压出一道深深的印记。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马金凤练就了一副清脆圆润、高低自如、水灵通达的“金嗓子”。
博物馆里,还展示马金凤生前所用的锅、碗、筷子等生活用品。“把嗓子看得比命还金贵,为了保护金嗓子,她一辈子不吃稍带刺激性的食物,鸡蛋疙瘩面汤是她的最爱,这也是马金凤演唱生命力能够持续到八九十岁的重要原因。”潘华说。
一顶点翠凤冠倾心相传
5岁学艺,7岁登台,近百岁仍在“挂帅”演唱,马金凤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洛阳牡丹”。
1953年,马金凤到上海演出。当时,马金凤在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梅兰芳购票连看了四场,剧中炽热的家国情怀深深地触动了梅兰芳。看完演出后,梅兰芳从舞台服装、化妆、水袖、台步等多个方面给马金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957年,梅兰芳带团到洛阳演出期间,观看《穆桂英挂帅》后,梅兰芳把一顶点翠凤冠赠给马金凤。2019年,马金凤复赠点翠凤冠给洛阳弟子关美利,倾心相传,寓意传薪。
“如今,这顶点翠凤冠被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珍藏。”潘华说,在“艺海求索,人民为根”展区,还陈列着马金凤演出时戴的绢花、水鬓、鬓带、头饰及表演《穆桂英挂帅》时穿的戏服。
“中国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豫剧名旦功勋杯”“文化先进工作者”“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博物馆展墙上,马金凤获得的数十项重大荣誉熠熠生辉,令人高山仰止。
传承和弘扬豫剧马派艺术
“90余年的舞台生涯诠释着豫剧的繁荣发展,马金凤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潘华说,建立这所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纪念马金凤在戏曲艺术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好豫剧马派艺术。
潘华介绍,博物馆建成以来,结合学院戏曲文化专业方面的研究优势,戏曲学院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戏曲文化元素活动。教学方面,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科研新模式,开拓情景剧表演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未来,博物馆面向社会开展大、中、小、幼特色研学活动,包括戏曲进校园、非遗驻校园、最美豫剧、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培训等一系列特色研学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豫剧文化和豫剧马派发展历史,了解中国戏曲文化。”潘华说。
据悉,该博物馆不仅成为洛阳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成为非遗戏曲爱好者的“打卡地”,获得“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洛阳市青少年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
责任编辑:
网址:洛阳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在这里遇见“戏如人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4659
相关内容
戏曲进校园,师生在北二外“相遇梅兰芳”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圆满收官
听文物讲故事|沈阳金融博物馆:钱币的诚信之道
王川新著《万里千年——世界博物馆巡览》见面分享会举行
2024阿那亚戏剧节首次齐聚世界八大戏剧节艺术总监
阿那亚戏剧节剧目公布,八大国际戏剧节艺术总监将携作品到访
中国艺术家蒋琼耳艺术项目《时间的容器》亮相法国吉美博物馆
优秀戏曲作品应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周艺术人物|欧格雷迪获古根海姆奖,汤宁容展“听见花开”
专家学者“对话宋金” 探讨宋金时期人文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