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 她的阿勒泰

发布时间:2024-05-20 07:10

李娟。 图源其个人微信公众号“阿勒泰李娟”

《我的阿勒泰》剧照。

《我的阿勒泰》剧照。

4月13日,新疆阿勒泰出现大面积雾凇。 IC供图

《我的阿勒泰》剧照。

李娟,祖籍四川,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少年时期跟随母亲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童年时曾生活在新疆最北端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高中辍学后,她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干过车工、服装厂工人,兼做裁缝,与牧民一起转场。这些都成为她宝贵的写作素材。

凭着对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热爱,李娟一步一步走上文学写作的专职道路。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非虚构长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遥远的向日葵地》等,获得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其鲜活灵动的文字被誉为“吹向文坛的清新之风”。“文学天才”“畅销书作家”等称号在她身上已经多年。自1999年开始写作至今,“李娟”已经成为一个风格、一个形容词,文学世界里一个无法忽视的坐标。

如今,李娟一个人在新疆自己的房子里安静生活。你可能会无意间刷到她在自己的个人直播里,一个人包饺子、遛猫、修理书架、散步、跟网友聊天……在她的公众号“阿勒泰的李娟”里,可以看到她时不时更新一篇图文,跟读者介绍自己近期做的事情。今年45岁的李娟,自称“娟姨”,也喜欢别人这么叫她。很多人认为她看起来很年轻,叫“姨”不合适。李娟解释说,因为自己个子小,戴个眼镜,外形很学生气,很容易会被认为年龄很小,但其实自己年纪不小了,她不愿意处于那种好像迷恋少女感的状态中。

电视剧源于真实经历,但女主角不等于李娟

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李娟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第二辑“角落之中(2002-2006)”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的流动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木耳等等。

将散文集改编成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主创采用的办法是化用作者的部分生活经历。比如:周依然饰演的女主角李文秀高中辍学,在乌鲁木齐打工,渴望成为一名作家。但在打工时屡屡碰壁,她回到阿勒泰生活,其间也挤出时间给文学杂志投稿——这些都与李娟的经历相似。李娟早年投稿散文,被作家刘亮程发现,剧里也是一位“刘作家”给了李文秀写作的指引,“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但剧版于适扮演的男主角“巴太”,在李娟的原著作品中并不存在。“李文秀”的母亲跟李娟写的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另外,跟李娟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是外婆而非奶奶。

作为原著作者,李娟如何看待电视剧对其作品的改编?2024年5月13日晚,李娟在凤凰网主办的一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直播对谈中,开场就透露自己还没看这部电视剧,之后全程也没提及或回应读者提的跟该电视剧相关的问题。

“我不是天才型作家,只是比较有判断力的作家”  

“李娟”,是一个很普通不过的名字。李娟曾在《记一忘三二》的序言中写道,看过一个关于中国人常用名的统计,叫“李娟”的约二十四万人,而且每当她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对方一听往往立刻接口:“哦我也认识一个李娟。”

虽然名字重名率高,但作家李娟的文字却有高度辨识度。作家王安忆曾评价李娟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李娟从十几岁便开始文学写作并尝试投稿,“那时候打工很苦,想改变生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刘亮程曾收到她的稿件,对她赞不绝口:“这个小女孩还不到20岁吧?一个老编辑问我会不会是抄的?我说不可能是抄的,她找谁去抄,中国文学没有这样一个范本让她去抄。这只能是野生的。她一个人独自在阿勒泰这样的荒山之中过生活,独自想一些事情,独自冥想、独自书写,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2003年,李娟的一组散文以《九篇雪》之名,作为刘亮程主编的“住居新疆”丛书中的一本,成功出版并广受好评,李娟有了粉丝和热心读者。

提到李娟的文字风格,很多人都会用“透明质朴”“简单流畅”“没有精雕细琢”“文字清新自然直抵人心”“纯真”等词语去形容,并且夸李娟是天才,她的写作是浑然天成、毫不费力的结果。但李娟说,“实际上,我只是很努力地呈现一种简单流畅的状态。我很羡慕那些一稿就成的同行。每一句话、段落,都需要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替换、不停地尝试,最后组织成我自己的审美可以接受的这种方式,写得很辛苦。我不是那种天才型的作家,我可能只是比较有判断力的作家吧,能判断出这句话这么写,会比那样写好一点而已。”

李娟不止一次被问到,她的写作风格是受到什么书或者作家影响。包括2021年李娟在关于《冬牧场》英文版的线上交流会上,李娟也被问及这个问题。李娟说,“我是受到很多作家很多作品的影响。所受到的每一个作家的影响,最后才汇成了我。如果说我只受到一两个作家影响,那么我的写作必然有他们的痕迹,可是不是这样的。”

李娟透露,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也没有人指导她应该读什么书,“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书,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不分青红皂白的那种阅读、泥沙俱下的阅读,说起来就是野路子。”她说,自己小时候读书是不挑的,“什么都看,好不好看的书,我都能看下去。”

当被问及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取得成功,是由于勤奋多一些还是天赋多一些?李娟在23日晚直播中回答说,“天赋很重要,此外还需要勤奋(虽然我不够勤奋),坚持、野心也很重要。很多有天赋的作者写得真的很好,但是他没有写作的野心,他不在乎自己这方面的天赋,因为他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做得很好。这样就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写作天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天赋会萎缩。”

对于写作“野心”,李娟具体解释说,“比如说,有人看到一个文章说,写得真好,我要写得跟他一样好。实际上这‘野心’远远不够,你要想自己写得比他更好。”李娟还透露,自己很早就有这种“野心”,自己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并且投稿,虽然被退稿但也不会被打击信心,“所以我觉得我最可贵的东西除了天赋之外,就是有很好的文学判断力。”

“把美好进行集中展现,丑陋的事物不值一提”

不管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还是李娟的散文原著,被很多人评价从中感觉到田园牧歌的美好。作为原著作者,李娟说,自己不是刻意要制造一个田园牧歌的滤镜,“我把很多美好的东西写出来,不是我要让别人羡慕、让别人向往,而是这个东西它本身打动过我。如果非要有所谓滤镜的话,那可能是我在写作中确实绕开了一些现实中丑陋的东西。在我的观察和体会中,现实中丑陋的事物是很多的,但我认为,丑陋的事物不值一提,把那些东西说出来真的是煞风景,而且也不能给读者带来任何意义。如果算的话,这就是我写作的一种滤镜:把美好的东西进行集中展现。但是说我只写美好也不对。你看我写的那些人物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甚至是很讨厌的人,但他无论再讨厌,他都有可爱的或者是贵重的品质。”

李娟提到,对于丑陋或者残酷、令人痛苦的事情进行“绕道”,不直接书写,跟她本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明明很痛苦,但是非要笑着,明明很尴尬,但是就要装作无所谓,不在乎,这确实是自我保护的唯一的盔甲。别人的梦想都是希望自己能够特别一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其实我小时候就尽量装得和别人一样,因为我那时候太弱太卑微了,太脆弱了,唯一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消失在人群中,别被发现。”

李娟还提到,在她看来,流露伤感流露软弱,是一件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要点到而止。这也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就好像一个动物受伤的时候要躲起来,健康的时候才会跑到你跟前去凑来凑去的。”

“刻意保持纯真,本身就不是一件纯真的事”

有读者曾善意地劝告李娟:“你一定要保持你的纯真与朴素,千万不要被城市和现实所污染。”李娟说,刻意地保持纯真,这本身就不是一件纯真的事;而真正的朴素也用不着去“保持”。至于城市与现实的“污染”,她回应:“我不相信还有人能避开这个时代的印记。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是穿越而来。”

看李娟的作品,很多人会高频率提到一个词“纯真”。有人感慨李娟曾生活的牧场是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亲近的,城市生活则充满压力,人情容易冷漠,等等。

对此,李娟的思考很冷静并且深刻,她说,其实牧场有牧场的纯真,城市也有城市的纯真。比如说,在牧场,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人要在那里生存下去,必须人与人达成互助关系,所以人和人的关系紧密。城市生活虽然人与人的关系不那么亲近,人情味不如乡下那么浓,但是好处在于你用不着去刻意维持一个熟人的人情关系。下大雨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房子漏雨,刮大风的时候,不用担心房子屋顶会被吹跑。这种安全感也带来人们的城市生活非常独立,人与人也更有边界感,对人的独立性、个体选择的包容性更强。所以,不能在某一个层面上进行简单对比,“在某种意义上城市也是我们的故乡,也是习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故乡。乡村有乡村的自由,城市有城市的自由。不要去盲目地追求远方的生活,也不要觉得你只要改变了当下的环境,你就可以改变你的一切,不是这样的。”

“写作是我在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救生筏子”

在5月13日晚上的直播中,访谈者提到一个送水大哥很喜欢看李娟的书。虽然这位送水大哥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很喜欢看李娟的书,而且说李娟的书几乎是他看过的唯一的书,他以前要靠喝酒才能睡着,现在每天看着李娟的书就能安然入睡。

听到这个故事,李娟说自己很感动,“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读者,我自己也见过,每到这个时候我觉得,真是巨大的成就感。在我看来,文学的沟通,主要不是相似的人的沟通,还在于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有的时候写作并不是吸引相同的人的这种目光,而是打开不同的人的眼睛,我觉得这是文学的一个很重大的意义。”

李娟提到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看到《小王子》,“很受震撼,就觉得写作原来是可以这样子的,而不用去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记快乐的一天。写作可以让你去否定一些东西,去让你去见到不同的人或者事。这种震撼真的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李娟说自己从小很笨,到了5岁说话还不利索,经常被人笑话。因此不爱说话,她终日待在家里趴到玻璃上,惶然旁观着外面的世界。直到一年级时,她发现自己认识很多字,能阅读了。“这种交流比和人聊天,让我更方便,更舒适。”当她发现自己可以写作,更是觉得很震撼,“我整个人脑子一下就清晰了。原来我都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处于混沌状态。当我会用文字能清晰表达跟人沟通的时候,就想像盘古开天地一样,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一下子世界又明朗了,自己也明朗了。”

李娟说,自己天性敏感,一旦找到写作这个表达方式,就如获至宝,“我太需要它了。”有人问她,是否曾想过放弃写作?“怎么可能?写作可是我在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救生筏子了,我不可能放弃它。”

整合:董晓妍

来源:封面新闻、凤凰网

责任编辑:

网址:《我的阿勒泰》 她的阿勒泰 http://c.mxgxt.com/news/view/5006

相关内容

《我的阿勒泰》:把残酷埋藏在诗意里
《我的阿勒泰》:原野、星空和时间的芳香
原著节选|李娟:我的阿勒泰
相信文学的人,会找到梦想的“阿勒泰”
李娟和《我的阿勒泰》:“写作是让你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世界”
关于《我的阿勒泰》,导演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我的阿勒泰》豆瓣8.8分、带火新疆游,“返乡剧”成新风口?
《我的阿勒泰》热播,散文也能改编成电视剧?无需设限
看完《我的阿勒泰》,这些经典文字,治愈了我们的精神内耗
新京雅集——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读到慈悲与欣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