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海教授
一.教育背景和科研经历
1984年和1989年于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磁共振专业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组建核磁共振实验室,其间任日本科学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于京都大学化学系从事生物物理研究;1998年-2001年于美国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生物核磁共振实验室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2001年-2003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核磁共振中心从事核磁共振方法学研究;2002年10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2003年6月回国,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任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A类)”,并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作为负责人筹建厦门大学高场核磁共振中心, 2011年入选“福建省百人(A类)”,2023年被认定为“厦门市高层次人才(B类)”。他曾荣获2006年度中国“王天眷”波谱学奖、2024年度厦门大学“曹德旺奖教金(科研类)”等奖项。
二.社会兼职
他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之代谢组学分会、生物核磁共振分会、分子生物物理分会、中国毒理学会之生物毒素毒理分会的理事,以及华南结构生物学论坛主任,为公益性的学术交流平台MEM(医学-运动-代谢研究园地)的创始人和领导者(目前成员~3000人),同时兼任《Health and Metabolism》主编、《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副主编(Section of Metabolomics)、《Metabolites》(Section of Metabolomic Profiling Technology)、《Molecules》(Section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ABBS)等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并兼任《波谱学杂志》和《中华高血压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曾获得ABBS编辑部组织评选的“优秀审稿人奖”(全球2人/年)和“突出贡献编委奖”。
三.论文发表情况
他在Molecular Cancer,Molecular Cell,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Theranostics,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Mol. Cell. Proteomics, Leukemia,FASEB, Cell Reports, Journal of Proteomics Research,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Skeletal Muscle, Cancer Science,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Molecular Microb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Biomolecule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 Marine Drug, molecules, metabolites等SCI刊物上发表了213篇的研究论文, 被引用了5600 多次(Google Schoolar检索的数据,2024/12/20)。此外,他还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研究论文。
四.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学基金项目
正主持或主持过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点基金项目1项)、1项中国科学院“百人”研究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闽江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百人”研究基金项目以及1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作为第2课题组长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的科研项目“病原菌核糖体调节因子的发现、鉴定及调节机制研究”。
五.主要研究方向
1. 代谢组学研究
利用NMR和LC-MS技术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包括:(1) 阐述重大疾病的代谢特征,发展早期诊断和术后检测方法;(2) 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模式和谢物水平的变化和受扰动的代谢通路,揭示发病的分子机制,寻找逆转病理代谢状态的方法;(3)评估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阐明所干预的代谢通路和作用机制;(4)研究运动人体的代谢特征与运动影响的特征性代谢物和作用的重要代谢通路。
2. 结构生物学研究
主要利用生物NMR和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包括:(1) 测定蛋白质、多肽及其复合物的溶液结构或晶体结构;(2) 研究蛋白质、多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3) 测定蛋白质的动力学;(4)基于结构的药物筛选,等等。
六、主要研究兴趣
1. 肿瘤的代谢特征、生物标志物、紊乱的代谢通路和发病机制,曾开展过肝癌、大肠癌、肾癌和胶质瘤等代谢组学研究,目前正研究胃癌/肺癌/肠癌恶病质、胶质瘤恶病质的代谢模式、特征性代谢物、关键代谢通路等, 尤其感兴趣肿瘤外泌体在肿瘤恶病质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 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相关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代谢特征、生物标志物、关键代谢通路和发病机制等,尤其感兴趣红细胞在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老年病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运动等干预手段对慢性疾病的作用效果(在表型、代谢模式、代谢通路和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的变化)及其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研究。
4. 结核分枝杆菌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着重研究反式翻译过程关键蛋白的结构、动力学及其相互作用等,基于靶蛋白的结构设计和筛选先导化合物,克服抗结核病药物的耐药性。
5. 人源朊病毒蛋白及其致病突变体的结构、动力学研究, 着重研究G127V多态性保护作用的结构基础,理解朊病毒蛋白的致病机理,为朊病毒病的防治与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七.科研条件
本课题组所在的厦门大学高场核磁共振研究中心配置了850兆,600兆,500 兆三台液态核磁共振谱仪以及配套的仪器设施(如LC-MS-NMR联用系统),并具备开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HPLC,FPLC,MS,低温层析柜、高速冷冻离心机、振荡摇床、超净台、电泳设备、细胞超声破碎仪、酶标仪、PCR仪、分光光度计、-80°C冰箱,CD谱仪,荧光光谱仪,动态光散射仪,等等),还配备了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室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网址:林东海教授 http://c.mxgxt.com/news/view/511230
相关内容
林琳教授林教授言语训练中心
林旭辉副教授
卢基林教授
杨海燕 教授
彼得•林德特教授
熊樟林教授拟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
唐嫣现场教授上海话
崔海正教授谈李清照研究中若干问题
刘海龙教授∣新常人统治的兴起:AIGC与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