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诗中的“杜少府”到底是谁?今天就说个清楚
有真知,才有灼见
欢迎关注明月,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解读了王勃这首经典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但没想到的是,因“杜少府是谁”而引来巨大争议,甚至遭到无端谩骂和网暴。
故,今天我们就(必须)把这件事说个清楚。
也在此作统一回复。
首先笔者遭到攻击的原因是,我在文章题目中写《王勃送别杜甫的爷爷时,写了一首诗,两句成千古经典》,且文中没有注明“杜少府为杜审言存疑”,更没有加以佐证。
做文化是需要严谨的,在这里我郑重道歉:对不起!
首先我们看评论区里比较普遍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杜少府为开国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因他的朋友认为他“守信”、“上进”、“善良”,故又被称为杜三德。
于是,我用了很久时间去翻资料,查找杜立德,以及杜三德。
但是很抱歉,目前为止我没查到唐开国功臣里有这个人,李渊倒是在灭辅公祏前收降了杜伏威,可他和杜立德也没丁点关系。
于是我又查阅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杜如晦,以及他叔父杜淹和弟弟杜楚客,依旧没找出和杜立德之间的半点联系。
如果哪位知道杜立德是谁,还烦请不吝告知一声,姑娘在这里拜谢了!
后来我无意中用搜索引擎查了一下,别说,这种说法还真在百科找到了出处:
在这里我真的很想说,亲爱的,如果你愿意,你自己也可以在百科建立一个词条,但那不是真知。
在学术界,关于“杜少府”是谁,其实早就吵得不可开交,但始终没有确切答案,唯一能解惑的方法,就是等待下一次可靠文献的出土,可能要许多年。
甚至永远也没有。
但基于史料和人物生平相互之间的交叉,目前公认在讨论范围内的,“杜少府”最有可能为三个人:
1、杜易简
2、杜审言
3、杜义宽
我们先用排除法,杜义宽为由隋至唐官员,贞观二年为普州安康令,累转雍州高陵令,后官至苏州司马兼滕王府谘议。
隋唐时期,王氏家族为名门,文中子王通交游广泛,且与杜义宽同年生人,皆为公元584年,又同朝为官,且王勃父亲王福畤也曾在雍州任司户参军。
按理说,杜义宽与王家交好是极有可能的,但他公元655年就去世了,也没有过蜀川任职的经历。
最重要的是,王勃655年才6岁,即便他是“神童”,也不可能送“杜少府”。
接下来我们再看杜易简,他是杜审言的堂兄,都是襄阳人,且与王勃的父亲王福畤相交甚笃。
《旧唐书》载,王勃六岁写文便“构思无滞,词情英迈”,故誉“神童”,而夸他为神童的人,正是杜易简。
时杜有言:此王氏三珠树也!指得就是王勃(排行老三),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从这个角度看,王勃送“杜少府”为杜易简也极有可能,尽管史料中没有记载杜易简有为官蜀州或蜀川的经历,因为历史总是有真空期的。
但据《资治通鉴 · 唐纪十七》载:
“公元666年,高宗伐高句丽,刘仁轨致粮船失海,遭弹劾,监察御史杜易简谓人曰:斯所谓矫枉过正矣!”
而据《新唐书 · 列传 · 卷一百二十六》载:
“从祖兄易简,九岁能属文,长博学……尝道遇吏部尚书李敬玄,不避,敬玄恨,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而侍郎裴行俭与敬玄不平,故易简上书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阳儿轻薄乃尔”,因奏易简险躁,高宗怒,贬开州司马”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亦有载:
“咸亨中,易简为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相与不叶,易简与吏部员外郎贾言忠希行俭之旨,上封陈李敬玄罪状。高宗恶其朋党,左转易简为开州司马,寻卒”
“咸亨”为高宗李治的年号,670年三月—674年八月,共四年。
也就是说,杜易简如果出蜀,必然是在公元666年和670年之间,但这期间王勃还没有因“曹达案”而入狱,甚至还没有作《檄英王鸡文》一文,必不会有“同是宦游人”一慨。
况,李敬玄擢吏部侍郎为公元762年,杜易简弹因劾他而贬开州后,于763年病逝,与有载的历史时间线完全吻合。
那么王勃就断没有送杜易简入蜀之可能。
最后我们来看杜审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在2003年重印的《唐诗鉴赏辞典》中,呈现的诗题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实际上,在宋、明、清很多诗集选册中,对这首诗的诗题都注为“蜀川”。
别看“州”和“川”仅一字之差,所含之意却是云泥之别。
看到这你有可能会问,我读了几十年的“蜀州”,怎么可能错?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你也读了几十年,不是吗?
岳飞的《满江红》你照样读了几十年,杜牧的《山行》和《过华清宫》你还是读了几十年,最后发现都错了。
包括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及王维的《画》,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等……
您可能都误读了!
蜀州为四川崇州,是一个很小的地级县,唐时就更小。
而蜀川就囊括的蜀地全域,对应诗中的“五津”: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诗中泛指蜀川。
而王勃这首诗是标准“工对”中的“地名对”,“三秦”对“五津”一点也没毛病,可对应一个小县城,您觉得能护卫长安城吗?
所以,诗题中的“蜀州”为“蜀川”的可能性更大,就像天对地一样,是常理。
想王勃文采绝代,上千字的骈文对仗都极工整,该是不会犯这种错的。
诗题论证完了,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杜审言有没有去过蜀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些专家学者沽名钓誉,丝毫没有考证精神,这个世界上不是位高的人,就掌握了真理,某诗词大会上,不是有人公开说李白《静夜思》中的床,该为“井”解吗?
关于这个问题,姑娘我去年就论证过了。
言归正传,杜审言671年任隰城县尉,至679年至洛阳作《赠苏味道》诗间,于他而言这段历史的确是真空地带,史料完全没记载。
所以,有些人就有了发挥余地,毕竟信口一说完全不用负责任,反正没办法求证。
但是抱歉,根据小世界理论(六度空间理论),这个世界上不超过6个人,一定能找出必然联系。
比如,杜甫曾有诗《赠蜀僧闾丘师兄》,先认准“蜀僧”两个字,再去探讨“闾丘”是谁?
其实我也不知道“闾丘”(复姓)是谁,但是李白也为他写过诗,大概是比较有名的唐朝和尚吧!
在杜甫这首诗中,有两句话是: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
然后从李白的诗中我们可得知,这个和尚遁入空门前,曾入过仕途: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但也许李、杜二人之间的“闾丘”不是一个人,这也算不得佐证,但我们再看回杜甫的诗,还有几句为: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斯文散都邑,高价越玙璠。
“雪岭”在诗词中指岷山,四川境内,为蜀地。李商隐有诗《杜工部蜀中离席》: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而“都邑”指的就是京城,那诗意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为:您虽远在蜀地,但是为官之名却满誉京师。
所以“闾丘”就升官了,而“同年蒙主恩”恰可以证明,他和杜审言是一同升的官。
除此之外,在这首长诗中,杜甫还写了: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
“锦官”代指的是天府之国“成都”,而“祇树”指的是皇家花园,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那时您去了京城,而我还在成都。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杜审言妻子薛氏和卢氏,共育子女9人,杜闲是老大,还有个大女儿嫁给了蜀县丞魏上瑜,蜀县在贞观年间属成都辖治区,乾元元年才改为华阳县。
诸多证据表明,杜审言和蜀地四川都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现在我们再回头品一品杜审言的诗,他有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和王勃的《送杜少府》是不是神似?
虽然杜审言之诗作于公元693年左右,此时的王勃已过世多年,且这首诗从题来看,也不是酬唱王勃的,但谁说时隔多年就不能致敬故友呢?
白居易不也是在元稹过世9年后,才写下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既然杜易简能与王福畤交好,那杜必简为何不能与王福畤亲近?
且,杜审言和王勃生年仅仅相差5岁,有交集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而公元675年王勃确实在长安,杜审言如果任满调选,也必定在这一年抵长安。
尽管如此,我还是说,对于历史谁也不敢言之凿凿,都是根据现有资料去交叉比对,找出最有可能性的,这种推测不似网友说的“揣测”,揣测是臆想,推测是推断。
如果你有能推翻我的有力历史证据,非常欢迎前来指教。
否则,没必要冷嘲热讽,骂人就更不对了。
- END -
上一篇文章原文,有兴趣的在列表中查看:
作者:明月,舞文弄墨,且看江湖。
网址:王勃诗中的“杜少府”到底是谁?今天就说个清楚 http://c.mxgxt.com/news/view/518619
相关内容
杜甫与王维:中国传统诗学的两个体系不读王勃,不知什么叫才疏学浅;深读王勃,深感自不如!
诗词美女杜永星男朋友老公是谁 一站到底杜永星个人资料简历微博照片
李清照的诗词世界:从少女情怀到家国大爱
《木兰辞》中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谁?说出来别不信
同样负责主管地府,阎王和地藏王到底谁更大?你看葛天师说过什么
《半是蜜糖半是伤》杜磊的姐姐是谁 杜磊与姐姐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
一个诗圣,一个诗仙,为何杜甫潦倒困顿,李白却能一生游山玩水?
唐诗真正的高手“过招”,李白和杜甫各写首同名诗,水平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