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桃红梨白”,ID:geyiran666
易立竞最近破防了。
她是出了名的理性犀利,对待娱乐圈声色犬马,向来毫不留情。
哪怕冷静如杨幂,在她面前都无处遁形,这次居然真情流露。
能让这位“明星杀手”现出软肋的,到底是谁?
答案是:一款“老年综艺”里的素人嘉宾。
《百川老朋友》中的三男两女,年龄最低50+,个个都很有性格。
一号男嘉宾姜英策,54岁,老家哈尔滨,在北京生活六年多,自称“经营一家快要破产的小店”。
二号女嘉宾同朝霞,56岁,是个陪读妈妈,孩子考到北京的大学之后,她就搬到北京来了。
三号女嘉宾於悦,51岁,编导和制片人,自称“工作狂”,离异18年,女儿23岁。
四号男嘉宾于志大,53岁,从业30年的资深造型师,没结婚没孩子。
五号男嘉宾张建忠,60多,已经退休,儿子在北京,搬到北京生活三四年。
虽然初次见面,但氛围很快就熟络起来:
分配房间时,于志大直接说自己睡眠轻,只能自个儿住。
聊到生老病死话题,一言不合就跟姜叔、张叔battle 起来“你俩的心理都不健康”。但隔天就给大家做起了发型师,毒舌boy 变暖男。
女生这边则有厨艺达人同姐,做得一手好面条,还有言语麻辣犀利的“金句女王”於悦,频频高能输出心灵鸡汤。
找一帮老人做综艺,这个创意很新鲜,5个“人老心不老”的素人,比明星凑一起戏还多还热闹。
但,氛围第一次发生转折,是“老友观察员”倪萍的一句话:他们在一起这些表现,在孩子面前不一定有。
当孩子不在场、没提到孩子的时候,他们像年轻人一样玩。一旦说到孩子,每个人都被戳中了软肋,都后悔当初对孩子太粗暴。
录制第二天,在饭桌上聊起“你们有没有打过孩子?”,答案是:几乎都打过。
张叔的儿子跟人吵架输了,就把自己的玩具砸了,挨了当爹的一巴掌。
杨迪因为在公共场合哭闹,让老爸下不来台,被打之后给父亲写信断绝关系:从今天开始,你不再是我的父亲。
现在回头看去,他们都知道该怎么做,可惜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世上没有后悔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以代际关系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影视剧、综艺节目更是现实问题的折射。
姜英策跟儿子的关系就有点僵。
他和儿子都住在北京,但五六年间只见过两次面。节目邀请嘉宾们的儿女来参加露营,其他几位都顺利邀请成功,唯独最乐观、最搞笑的姜叔,被儿子拒绝。
他年轻时忙着做生意,缺席了儿子成长,加上中国传统式父亲不擅长说“爱”,跟儿子交流太少。
以至于都在北京生活,明明互相关心,但男性都好面子,双方都迈不出那一步。
姜叔跟同龄人在一起时的乐观、搞笑,其实是一种保护色,掩饰着“五六年只见过儿子两次面”的惦念。
儿子怕跟老爸见面,同样是因为,在成长期跟父亲生疏了太久。
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此:最亲的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被倪萍概括为:很遗憾,他们失去了那么宝贵的那么多年。
但《百川老朋友》不仅仅只是揭开这对父子关系的痛点,也去化解他们之间的伤。
让两代人曾经坚硬的心理隔阂,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都充分地被看见。倪萍点赞说:节目组的孩子用心了。
“用心”,不是砸钱制作华丽空洞的舞台,而是关注人本身。在围炉夜话般的氛围中,帮双方慢慢打开心结,找到破冰之道。
那些往昔岁月中说不出口的“爱”字,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误解……最终都会冰释前嫌,血浓于水,父子之间怎么会有过不去的坎?
解铃还须系铃人,为帮父子俩捅破窗户纸,於悦直接点破姜叔:凭什么你是当爹的,他就一定要搭理你?你们首先是平等的。
然后迂回安慰:你一次主动找他,他不搭理你,你就10次,这有啥丢人的?这事儿除了你俩,还有谁知道?
到了最后一天,老友小管家杨迪给他念了儿子姜贺写的信。
在这种“不碰面”的交流中,姜贺卸下心防,回忆了父子间的点点滴滴。
最终,姜叔的儿子来了现场,儿子女朋友也来了,他脸上的惊喜无法掩饰。
那一刻,他老泪纵横,有很多话想说,可千言万语却说了句“我给你烤个串吧”——这就是中国式父母,永远不会把“爱”说出口,却把爱融化在点滴之中。就像我们的父母,长再大都觉得我们吃不好、穿不暖一样。
跟姜叔的父子关系不同,同姐和女儿的关系是另一种类型——她跟女儿,不像母女,更像闺蜜。
从女儿读书、考学、升学,同姐一直是稳定大后方。但女儿大了后,她也有自己的小世界。
热爱社交软件,看不清手机的字儿,会等到女儿回家调试,有爱美之心,看到于志大手机里老年模特队的照片,立马就两眼放光、跃跃欲试。
女儿一来就关心妈妈玩得开不开心,还会八卦张叔“像个作家”,于哥是“蛮搞笑的托尼叔叔”。
母女间想要亲密融洽,有时候只需要像这样,一起吃个瓜,聊聊开心事儿。
同姐是幸运的,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都做不到换位思考,去体察父母需要什么、渴求什么。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热闹是年轻人的,他们有的是派遣寂寞的方法。可是别忘了,同一时空下还有一拨老人,他们独居,子女朋友都不在身边……他们的孤独,甚至没有被看见。
之前老牌巨星刘雪华的独居生活,揭开了冰山一角:
没工作的时候不出门,一天24小时都开电视,不会用手机点外卖。
最让人唏嘘的是,保养得宜、生活优渥的刘雪华,最大的担忧是“在家摔倒无人知道”,并且计划好了再过10年就搬到养老院住。
老年人渴望集体生活,是源自于内心对孤独的恐惧。
有一个现象就是,老年人都爱给自己找事儿:不是忙着给人介绍对象、就是攒集体活动把年轻人拢在一起、以一种近乎笨拙的姿态,张罗着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交。
年轻人只觉得烦,却不了解他们做这些事的初衷。
孩子不在身边,只能扎堆抱团取暖,靠老朋友给自己兜底。孩子没成家瞎担心,其实也是怕当自己离去后,孩子孑然一身,没人陪伴照顾。
5位“老朋友”,同样透露了自己的关于孤独那些事:
有子女但不想麻烦他们,有的人直言不讳逢年过节时最孤单;
如果子女不再身边,焦虑就更具体了——刘雪华同款担忧“在家摔倒无人知道”。
《百川老朋友》中的这5位嘉宾,年纪只有50+、60+,只能算“初老”,状态也都很年轻,但已经能感受到随着年龄增长,因为衰老、因为孤独带来的威胁。
而更年轻的35+都开始考虑“养老”问题了。
对衰老、对孤独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已经成了一种集体情绪、一种属于所有人的时代症候群。
而《百川老朋友》没有制造焦虑,反而提供了各种解决办法,很治愈。
比如代际关系的处理,子女对父母只需要面对面聊聊天,功效就远远超过花钱买礼物。
同姐和女儿坐在床上聊天,女儿关心妈妈这几天的感觉,妈妈也很实诚:感觉挺开心的。
俩人还分析起了每个人的优点,有点像相亲节目既视感,女儿很像母亲的闺蜜。
比如晚年生活如何度过?5个老人从不认识到很快熟悉,是因为老人更懂老人的难。
张叔把同姐做的面唏哩呼噜吃个精光,同姐节目尾声还特意做了油泼辣子送给了张叔,到了这个岁数,一碗实在的面,暖身又暖心,比什么都强。
在中国每三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是独居或空巢老人。关于老人孤独、无人问津、老无所依……的新闻频频发生。
而《百川老朋友》在当下,很有现实意义。不仅直面了老人的情感需求,“老人和子女关系”这样的社会痛点,还让不同年龄的人看完后,都能获得想要的答案。
它首先给老年人创造了社交氛围,让他们在跟同龄人的互动中,学会怎样安排晚年生活。
有子女的老人,一定要向子女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不是不孝顺,只是有时候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无儿无女,一个人过,也可以像“于哥”一样,不用生理年龄限定自己,就算到了退休年纪,也要很爽地走完每一步、还要探索新的刺激。
张叔、姜叔交流看病、住院、摔倒……问题,未雨绸缪,于哥则很乐观:老了不一定会这么惨。只要注意保健养生,做好养老规划,自己就可以照顾自己,还能带着别人一起做喜欢的事。
它还把老人跟子女拉进同一个空间,让年轻人学会换位思考,拉近了两代人的距离。
中国式亲情历来含蓄,无论父母和子女,都不会把“爱”挂在口头。但,每个人都会走向衰老,我们怎么对待现在的老人,以后别人就会怎么对待我们。让老人度过晚年不难,要让他们过得有质量,需要的就不止是金钱了,还有细心和耐心。
别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去后悔人生最大的苦:子欲养,而亲不待。
作者:葛怡然,谦叔,微博:@in桃红梨白,微信公众号“桃红梨白”,ID:geyiran666
简介:桃红梨白,全国微信500强,最有态度的娱乐号。这里有最有料的八卦故事、最犀利的明星解读、最新鲜的时尚解读都在这里。
“杨澜读书”视频号又上新啦
戳进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