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圣埃克苏佩里
经济观察报 菲利普·福雷斯特 译者/黄荭/文
一
我阅读圣埃克苏佩里已经很久了。我所拥有的七星文库的书籍里,年头最久的一册就是由罗杰·凯洛瓦(RogerCaillois)作序的单卷本的《圣埃克苏佩里作品集》。书是我小时候在圣诞树下找到的,父母送的。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我并非全球众多研究圣埃克苏佩里的专家中的一员,我很少写关于他的文章。因此当我发现报刊杂志想找当代法国作家谈论《小王子》的作者,而我总在那么三两个人选之列时,我首先感到的是惊讶。我得承认,这份殊荣让我受宠若惊,但也让我心生遗憾。这说明圣埃克苏佩里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法国小说家而言并没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20世纪初,以安德烈·纪德为首的一群作家创办、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新法兰西杂志》(LaNouvelleRevueFran觭aise)毋庸置疑是法国最负盛名、最受推崇的文学杂志。20世纪法国所有大作家都或多或少为《新法兰西杂志》写过文章,从纪德、普鲁斯特、克洛岱尔、瓦莱里到马尔罗、阿拉贡、萨特和加缪等等。2009年,《新法兰西杂志》为庆祝创刊一百周年出了一期专刊,邀请二十多位年轻作家(我想我是这群年轻作家中最年长的一位!)每人写一篇文章,向一位文坛前辈致敬。令我大为吃惊的是,竟然没有人表示要撰文致敬圣埃克苏佩里。于是,我主动请缨。后来我做了这本杂志的联合主编,当2016年《小王子》在法国出版70周年之际,我自然想推一期纪念专号,那一期杂志以《文学的童年》之名出版,收录了几篇圣埃克苏佩里未发表的作品。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对圣埃克苏佩里感兴趣的原因并不神秘。他的《小王子》完美阐释了两大主题,而这两大主题给我的两部小说创作带来了灵感。首先是童年,这一主题在《小王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的第一部小说《永恒的孩子》(L’Enfantéternel)中也有所呼应。其次是航空,圣埃克苏佩里是邮政航空时代的楷模,创作了《人类的大地》,而我的《云的世纪》(LeSiècledesNuages)同样也是致敬航空事业的,小说通过我父亲的故事讲述了航空的历史,我父亲在二战期间是美国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法国航空公司的机长。可见我有念念不忘圣埃克苏佩里的种种理由。
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些理由。事实上,必须要强调在法国存在一个圣埃克苏佩里悖论,它在中国可能并不十分明显,因为他在中国大受欢迎,正如《小王子》的中文译者黄荭向《新法兰西杂志》的读者解释的那样。仅凭《小王子》这一部作品,圣埃克苏佩里就跻身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作家之一,广受赞誉。但是,至少在法国,他遭到了普遍的低估。当然,《小王子》一直都排在畅销书的榜单上。但是,人们把它的作者视为儿童文学作家,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简单,过于说教,成人读者不会感兴趣,学者、作家或知识分子就更提不起兴致了。就像俗话说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无人是先知。”因此,为圣埃克苏佩里辩护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有人请我为他写文章我都义不容辞。
二
凭借《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成为20世纪罕见的创作出一个真正神话级人物的作家之一,很快就在童年的万神殿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他的情况也并非独一无二。在我所说的童年万神殿里,也有卡洛·科洛迪(CarloCollodi)的《木偶奇遇记》和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Lagerlof)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尤其还有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笔下的爱丽丝和詹姆斯·巴利(JamesBarrie)笔下的彼得·潘,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主人公与他们极为相似。不过,彼此之间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华特·迪斯尼的精彩动画片有时让我们有点忘记了刘易斯·卡罗尔、尤其是詹姆斯·巴利写的故事。而就圣埃克苏佩里而言,《小王子》的无数改编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取代原著及其插图。《小王子》仍是最初的那本书。
卡罗尔、巴利和圣埃克苏佩里创造的人物都反映了同样的童年神话,这些神话和浪漫主义一起诞生,延续至今。对这一“神话”分析最精辟的人当属罗兰·巴特。1955年,他为此专门撰写了一篇鲜为人知的小文章。巴特写道:“童年完全是以神话的模式运作的,一个被恩赐不用负责任的神话。孩童和成人之间完全没有延续性:孩童完全不是成人的雏形,孩童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封闭的、完全另类的族群,因其不同而变得奇妙无比。因为童年是失去的乐园,它假定了一个本体论的断裂;它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宇宙,有自己的精神法则、语言和道德;成人只能远远地凝视它,却永远无法进入它;但这种凝视使他成为一个梦想家;梦想家被他梦想的纯真净化了,可以拥有良知去摆脱资产阶级的神秘化;虽然他还没有能力去揭露它们,但至少他可以逃避它们……童年被冠以诗的美名,接受现实的洗礼。”
自浪漫主义以来,巴特解释说,儿童一直被视为一种迥异的创造物,纯洁而天真,所体现的价值观不同于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成人世界崇尚理性和实用。而诗歌也从孩童的价值观中汲取灵感。儿童世界就像一个逃离成人世界、反对成人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失乐园——“所有乐园都是失乐园”,普鲁斯特在《重现的时光》中这样说道——我们期盼回到那里,我们对它无比怀念。
这就是圣埃克苏佩里的信念,他用《战地飞行员》中的一句话表达了这一信念,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名言:“童年,这片广袤的大地,每个人都从那里出来!我从哪里来?从我的童年来。我来自我的童年,就像来自我的故乡。”
三
《小王子》是一次童年之旅。我认为没有必要提醒大家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环境——战争期间,圣埃克苏佩里在美国过着痛苦的流亡生活,也没有必要去概述这本人人都读过的书的内容。
该书讲述了一个成人和一个孩子相遇的故事。一方面,这是一部航空探险小说,秉承了作者自《南线邮航》以来一贯的创作风格,其灵感源自一个真实事件,即作者1935年驾机在利比亚沙漠时经历的事故。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奇妙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一个来自遥远星球的超自然造物来到地球的旅程。这本书将两个彼此陌生的世界面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是孩子的世界,另一个是大人(认不出吞下大象的蟒蛇,还误以为它是一顶帽子)的世界。但在这本书里,这个大人也是孩子:他总是站在孩子这一边,因为他能看见大人们看不见的东西。而这个孩子也是大人,圣埃克苏佩里将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和个人经历赋予了他。作者分身为二:他既是保护自身孩子一面的大人,又是教育自身大人一面的孩子,提醒他自己曾经是谁。《小王子》是一部哲学探寻小说,讲述了两个从天而降、需要回家的人的故事。小王子的追寻是要找到那个让他回到他离开的玫瑰身边的人生真谛。为此,他从一个星球流浪到另一个星球,不得不面对他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体现的成人世界的虚假价值观(虚荣、放纵、贪婪等等)。他的旅程把他带到地球,在那里他经历了孤独和幻灭,直到他得到了至关重要的人生奥秘的答案:付出爱就会心痛,但也赋予了人生和爱的对象以意义。至于叙事者的双重追寻,既让他得以实现当作家的理想,又让他从孤独中走出来,并从小王子那里学到了后者所发现的人生真谛。
常常有人说《小王子》是一则寓言。但每一则寓言都有其寓意。但《小王子》的寓意尤其令人费解。当然,这本书可以用一种简单而有教益的方式来解读。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发现了人生真谛,它就会让我们每个人重新回到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要我们能看到沙漠中隐藏的那口井和每个星球上的那朵玫瑰,漫天星星便不再冰冷无情。但是,如果读得更仔细些,这样的解读又是矛盾的,至少不是那么简单。救赎的前提是牺牲。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这本书的结局,小王子是如何离开地球的,他的姿态看起来像是自愿赴死,甚至是自杀。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种宗教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小王子显然可以与基督去做比较。但他并没有复活的保证,也没有进入天堂的把握。因此,这个故事深沉而凄美,只有在失去的经历中才能发现其忧伤的真谛。
四
必须认真对待圣埃克苏佩里。这就意味着要考量他作品中真正的哲学内涵,他将一个非常严肃且充满抱负的文学沉思伪装成一个童话故事。这样看来,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没看走眼,因为据说《小王子》是他最喜欢的书籍之一。如果此言非虚,这就说明了表面风格迥异的两人其实心灵相通,圣埃克苏佩里的文字简洁明了,而海德格尔的文字却极其复杂,如果不说是晦涩难懂的话。过去,当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受到真正的重视,评论家们认为,将他的作品与马尔罗、萨特或加缪的作品相提并论并给予同等评价很正常。这么做是对的。
我刚才提到的所有作家,以及其他可以与他们比肩的作家,都提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大问题,那就是尼采在其作品中预言的虚无主义。“上帝已死”,这位德国哲学家宣称,因此,我们文明赖以生存的所有价值和意义都在消逝。宗教信仰既是旧秩序的基础,也是旧秩序的保障,而旧秩序已荡然无存。现代人发现自己漂浮在一种绝对的虚无之中,再也找不到自身的方向。如果他是一个人,一个艺术家,那么他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从这种虚无中创造出一种新的伦理和新的美学。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正是《小王子》的主题。因此,将这本书与圣埃克苏佩里的其他作品结合起来阅读或许会有帮助。
对现代人而言,虚无既是他生活其中的宇宙,也是他必须与之抗争的对手。在《夜航》中,飞行员在一片黑暗中航行,他必须穿越这片黑暗才能将邮件送达目的地,他发现自己迷失在一个他再也无法辨认的环境中,仿佛一场宇宙灾难抹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形状。这部小说表现了飞行员所珍视的航线的神秘性。但我们不能忘记“线”这个词在法语中的双重含义:“线”让人联想到作家在白纸上推进他的创作而写下的一行行字句;而“线”也连接着飞行员为了运送邮件必须到达的地图上的一个个中途停靠站。在等待书写的空白页上,就像在黑暗的夜空中一样,目的是确保“线”向前推进,描绘出一幅画,再次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意义,使宇宙恢复一点失去的可理解性。在这方面,《战地飞行员》提供了更为明显的示范。虽然我们说得还不够多,但它与路易·阿拉贡(LouisAragon)和克洛德·西蒙(ClaudeSimon)的小说一样,是1940年5月至6月间法国在德国军队的步步紧逼下溃败,法国人所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有力的文学见证之一。圣埃克苏佩里从飞机上观察到的世界确实是一个正在崩溃的世界:军事上的失败也是一场价值观的全面崩塌,人类此前所信仰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面对这样的虚无,被作家寄予相对希望的伦理和美学就靠一个词:“责任”。这个词已经出现在《人类的大地》中,当圣埃克苏佩里提到吉尧梅(Guil-laumet)在安第斯山脉飞机失事中幸存,并因此保住了托付给他的邮件的事迹时:“他的伟大,在于他有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邮件负责、对期待他的同志负责。他手中掌握着他们的痛苦和欢乐。对他也应参与的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在他工作范围以内,也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责任。他属于那种慷慨的人,愿意用自身的枝叶去荫庇广阔的大地。做人,就是要有责任感。就是面对一件好象与他无关的悲惨事件也会感到羞愧。就是对同志们取得的胜利感到骄傲。就是添砖加瓦,会感到自己在为建设世界作出贡献。”同样的字眼也出现在圣埃克苏佩里的《战地飞行员》中:“在世界上,人类的精神共同体还没有起到有利于我们的作用。但是,若当初在世上建立了这个人类共同体,原本可以拯救世界和我们自己。这一任务,我们失败了。每个人都要对所有人负责。每个人都要独自承担责任。每个人都要独自对所有人负责。我第一次理解了宗教的奥秘之一,正是这种宗教孕育了我所认同的文明:‘承担人类的罪孽……’每个人都要承担所有人的罪孽。”
当然,在《小王子》中,当狐狸对孩子说“对你驯服的一切,你要永远负责到底”时,这个词再度出现。这是狐狸给迷失的小男孩上的一课。这也是作者给读者上的一课。基于爱与失去、渴望与哀悼的经历,它建立了一种责任伦理,这种伦理也具有美学价值——因为同样适用于飞行员和诗人、个人和作家。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这部作品的普世性。正如圣埃克苏佩里所希望的那样,“独自对所有人负责”,就是要明白,虚无的体验将我们与全人类联系在一起,它使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中重新发现我们所爱的东西,我们所怀念的东西,但整个宇宙的景象却以一个同样的微笑将这些东西还给了我们,照亮了浩瀚的宇宙。在他即将消失的时候,小王子说:“夜里,你可以看星星。我的星球太小了,我不能指给你看它在哪里。这样更好。我的星星是繁星中的一颗。那么,所有的星星你都会喜欢看……它们全都是你的朋友。而且我还要送你一件礼物……夜里,当你凝望天空,因为我住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因为我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笑,这对你来说就好像所有的星星都在笑。”
经济观察报 菲利普·福雷斯特 译者/黄荭/文
责任编辑:
网址:重读圣埃克苏佩里 http://c.mxgxt.com/news/view/5278
相关内容
指挥家阿列克谢耶夫携手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羊城献演“肖五”毛频评《胡里乌斯的世界》|秘鲁少年的悲伤一夜
活动报名 | 李硕、刘苏里、许宏对谈:历史的游荡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逝世 | 你迟早会在她的故事里,与自己面对面相遇
暗蓝评《王国》丨治愈是额外的好处
郑佩佩,碧眼狐狸年轻时
书讯|《克洛德·夏布罗尔》出版:带你认识法国电影新浪潮导演夏布罗尔
莱布雷希特专栏:指挥界的芬兰旋风
这本书里,属于“不能”的部分特别多
“白玉兰”惊艳布达佩斯!“希望有更多上海艺术家来匈牙利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