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他躲在床底所作,原因是偷看到一对恋人的云雨欢情
他叫周邦彦,北宋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有“词家之冠”美誉。
今天我们讲一则和他有关的趣事。
传周邦彦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他与当时的青楼花魁李师师往来密切,李师师会经常吟唱他填的词。
而宋徽宗赵佶也喜欢李师师,常常偷偷出宫与李师师寻欢作乐。
值得一说的是,宋徽宗书法一绝,自创的“瘦金体”造诣颇深,所以附庸风雅。李师师投其所好,深得宋徽宗宠爱。
有一段时间,宋徽宗生病,不能常去看望李师师,她就约了周邦彦来见面,自然也是有一番云雨。
不曾想,事情进行到一半,宋徽宗突然来了,带病上岗,很敬业。
周邦彦一听,吓得赶紧钻进了床底,这如果“撞车”,轻则罢官挨一顿板子,重则丢了性命。
宋徽宗很宠李师师,江南新进贡的鲜橙他舍不得吃,全都给李师师带来了,两个人一边剥着橙子,一边说着情话。
前戏足了以后,必然少不了绕颈之欢,躲在床底的周邦彦可就难受了,既不敢吭声,也不敢动弹。
幸好,宋徽宗本事不大,很快就完事了。
李师师有些意犹未尽,就问宋徽宗,今晚您在哪过夜?城上已经报了三更,外面霜冷湿寒,道路也滑,不如就留在这里吧!
宋徽宗毕竟是皇帝,早晨还有早朝,若是被大臣们发现,事情就闹大了,所以收拾一下就离开了。
藏在床底的周邦彦这才松了口气,爬出来灌了一口冷茶,突然来了灵感,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少年游 · 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词。
词之大意可解为:
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李师师的纤纤玉手剥开新产的甜橙。锦制的帷帐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烟气不断,他们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李师师轻声地探问赵佶:今夜您在哪过宿?现在已经是三更了,时候不早了,不如您就留在这里吧!而且,外面天寒地冻,路上霜浓打滑,路不好走,街上都没什么人。
这首词是周邦彦所见之景,为第三视角,但却把其中三个人的感情拉扯,描写得很细致。他提到并州的剪刀,吴地的盐粒,以及江南刚送来的鲜橙,都是对细节的观察。
同时也说明了李师师确实很美,一双玉手就和这些顶尖的产品一样,高贵而稀有。
接下来,周邦彦又描写了李师师和宋徽宗调情的过程,没有任何嫉妒,反而有一些暧昧的氛围。
下半片则是叙事,展现了李师师的内心活动,毕竟那个人是皇帝,若是能得到赵佶的优宠,她也算是风华绝代了。
这首词妙就妙在,周邦彦既是局外人,也是局内人,他没有参与这些事,却见证了这一夜故事的发生。
并且,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后面还有波折。
不久后,宋徽宗再到李师师住处,李师师在云雨之后,忘情地吟唱了周邦彦这首词。
宋徽宗是文人,懂词,一下就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李师师也不敢隐瞒,就把那天夜里发生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宋徽宗。
徽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天就把周邦彦贬出了京城。
李师师听闻这个消息后,眼睛都哭红了,这让宋徽宗很是心疼,并且李师师坚持去送周邦彦出城,依依惜别。
宋徽宗转念一想,我是个皇帝,应该大度一点,就问李师师,周邦彦最近又写了什么新词吗?
李师师就把周邦彦的《兰陵王 · 柳》唱给了宋徽宗: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听了这首词,很是喜欢,认为周邦彦确实是个人才,就又把他召了回来,并擢升为专管乐舞的大晟府提举。
这段故事,自然是野史的记载,但也并非捕风捉影,李师师确实和宋徽宗亲密,周邦彦也确实喜欢李师师。
不仅如此,周邦彦还与营妓岳楚云有过一段往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展开来讲讲。
内容来源于:唐诗宋词元曲,作者:槐序姑娘,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网址:这首词,是他躲在床底所作,原因是偷看到一对恋人的云雨欢情 http://c.mxgxt.com/news/view/53254
相关内容
偷偷喜欢你的男人,就算嘴上不会说,但会向你发出这4个“信号”!红楼梦里有三次“偷试”,贾宝玉都在现场,原文写得太有意思了
辛弃疾的十首田园生活词,美得令人心醉,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
一场春雨后,辛弃疾学李清照写下此词,似信手拈来却越读越有味道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 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词赏析
苏轼的这首伤春词,上下阙都有千古名句,写完后自己也不忍再读
苏轼新婚燕尔入洞房,写下一首云雨词,不动声色将妻子赞美一番
豪放派的苏轼作的这首婉约词,最后一句广为传播,于丹用来做书名
吕洞宾写了首“云雨诗”,画面露骨直白,被《金瓶梅》选作开篇诗
苏轼求雨时引起少女围观,他当即填词,成为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