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的读法

发布时间:2024-10-17 19:37

韦应物的很多诗明白如话,无需对其人其时了解太多,也能读懂。“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四体一舒散,情性亦忻然”,这样的句子,不涉典故,不加雕琢,节奏舒缓平静,心态的散漫闲放一望即知。有人因此说他“真朴处最近陶公”,身体的“舒散”和情性的“忻然”,达到如陶渊明“真朴”的境界,正点出韦诗中自然无意的一面。

但韦应物毕竟是超越了他的时代的诗人。闻一多曾说,所谓大历十才子,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人,只有韦苏州是例外。韦诗之自成面貌,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于此可见一斑。今人提及唐诗,王杨卢骆,李杜高岑,王孟韦柳,韩孟元白,李杜温韦,在这样一个关于唐诗流派及代表作家的排名中,仍有韦应物一席之地。《唐诗三百首》中,除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孟浩然外,编属韦应物的有十二首,尤在刘长卿、杜牧、王昌龄、白居易等名手之上。数量虽不能说明问题,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诗国之中,韦应物不仅属于大历,更属于唐代,他敏感地发现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以表现他所感觉到的时代特质。他的个人风格也由此成就,并发展为某些诗体的成规,乃至转换为其特性,《批点唐音》便指出“五言古诗先学韦应物,然后诸家可入”。想要更深入地体会韦应物诗的好处,就不能不对他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他所选择、呈现的风格有细致的诠解。风格是涵化于作品中的原则选择,是诗人意志的标志。或如法国作家布封所说,风格即人,没有风格,则无以立人。

浪荡子的长安记忆

韦应物是世家子,自高祖起,韦家陆续出了14位宰相,“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则被杜甫记入诗中的俚语,说的就是他们煊赫的家族。“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诗中念兹在兹的“杜陵”,便是韦家聚族歌哭之地。虽然韦应物这一支,当他出世时已“家贫无旧业”“归无置锥地”,及至晚年,都无力在苏州致仕后回归故里。不过,凭借门阀的恩荫特权,他在年轻时得以擢选入宫,成为玄宗皇帝的侍卫。对这段生活,韦应物是不无自豪的,“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他曾在最青春的时候,在最接近核心的位置,亲身经历了一个辉煌时代的繁华。“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这样的富贵气象与承平风度,是其他人心驰神往而难以体验的。即使杜甫,此时也只是冬夜路过骊山,在遥望之后写下“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扈猎从游的侍卫生活,让弄性尚气的少年人不免偏恃恩私,豪纵不羁。“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在这首侠气动荡,毫不忸怩,追忆盛时气概的自叙诗中,我们窥见韦应物真诚坦率之中浪荡子的一面。“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王安石此诗可谓青年韦应物的绝佳写照。但这样度过一生的梦想终难实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蜀,韦应物流落秦中,侍卫生活旋告结束。在长安收复后,乾元年间,他才转入太学,折节读书。“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盛唐废墟上,诗人韦应物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仕与隐:散淡作为方法

相比“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二十多岁才开始学诗的韦应物,在修辞方面的学养不如他人。在偏擅近体、争工字句的大历诗坛,他更多以古体取胜,平铺直叙,形成简洁朴实、以描述为主的诗歌语言。

“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用字都很平常,不以雕琢刻画取胜,也没有什么尖新的生造。韦应物的好处,就在于他的古拙散淡。散淡在此,既是一种悠闲简洁的艺术精神,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与境界,意味着对生活事实的欣然接受,标志着情感的平和宁静。他经历过盛世,见证了繁华的崩溃,如今除了悼亡等极特殊的情境,没有什么能让他在诗中情感失衡,一切都归于平静。“形迹虽拘检,世事澹无心”“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这两句诗,一为与密友王卿游园时自道,一给诗僧琮公,皆是他平静心理的流露。

诗人韦应物一生辗转京洛、江南,先后出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从初仕到归休,重复着仕与隐的循环,并不汲汲于功名仕进,显示出随遇而安的处世姿态。而且每次隐退,所选择的栖息地都是寺院,正可证史书中“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的记载。韦应物的吏隐交游,其中折射出的心态,与时代及诗坛的主流,在这一点上是呼吸相通的。他先后闲居洛阳同德寺、长安善福精舍,滁州的琅琊寺、西禅院,江州的东林精舍等几处寺院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终老之所,则在苏州的永定寺,由此结交了很多僧人、道士朋友,韦应物最好的一些诗,正是写给他们的。因为是朋友,所以尤为真挚,因为是方外之人,所以超然洒脱,又别有玄心禅意,令人涵咏不尽。“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凉天,是眼前怀人之景;空山松子,则是意中幽人之兴,同一时间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一时真幻莫辨,淡淡着墨,更显得语浅远而情深切。这样的情韵,相比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多了一份我思君处君思我的牵挂;相比苏轼与张怀民的月夜散步,又别有一种含蓄散淡。“应未眠”比“亦未寝”要委婉得多,“幽人”是所怀之人,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我的写照,与苏轼直接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不同,此诗蕴藏的情意与风流妙赏,要慢慢想一想,才能豁然而至。正如苏轼评韦应物,“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淡泊至味:深情的辩证法

纤秾简古、至味淡泊的统一,在韦应物的五言古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他的《幽居》,在叙写幽居独处,守拙保和的心情时,突然闯入“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四句,原本闲散枯寂的思绪,顿时有了声色,却又因“不知”“来过”而含蓄,信笔写来,真有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韵致,让人情景两忘,身心俱遣。前人评点微雨春草句,说“中有元化”,大概是从中感受到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盎然生意和默默运行的生机。但诗人的语言,更让我们想起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那是玄言诗中无意找寻而自现的一帧明媚的风景,也是理性思索时不由自主而凸显的一声欣喜的微叹。

韦诗淡泊而有至味的好例,还可举《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既曰“寄”,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自是题中之意。忆念深处,却又有一层幽寂情味需要细心体会。束荆煮石,是所念山中客不无神秘而清苦的活动,但“忽念”来得突兀,虽领起全诗,起兴之处,实在后面的“风雨”:因忽感风雨而冷,遂处郡斋念远人而寄;末联的落叶空山,被誉一片神行,有如神助,也实承风雨而来。晚唐诗僧无可在秋日写给从兄贾岛的诗中,有“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的妙句,便同样以雨声拟落叶,更写听萧萧落叶而相思难寐的深情之人。雨在这里,是一个“因声求义”的游戏。开门叶深,与空山叶满,境界的疏密狭阔虽然有别,诗意的构思裁磨却一致,妙处须在象外别求,方能得其环中,真正看到背后的人。而且风雨之夕,山因落叶而空,又因落叶而满,秋气萧森,全无人迹的深山,又该何处寻找,如何安慰友人呢?即使有他走过的踪迹,也将被纷纷落叶掩盖,“欲持”“远慰”的愿景落空了,“何处寻”实是无处寻。诗中意境之含蓄,近孙革《访羊尊师》(南宋后传为贾岛作《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类似李商隐《北青萝》“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情感的跳荡与反复,却浓烈很多。风雨甚至不必实有,可以是风雨生落叶,也可因叶落而感风雨,在此,风雨不即是自然现象的能指,而成为心底精神波澜的隐喻,与时代症候的象征。

风雨之夕的叶落,容易让我们想到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花秋叶,一暖一冷,孟诗更圆融恬淡,盛唐气象与大历诗风的区别,此处可觇。落满空山,无迹可寻的怅惘,也让我们想到张枣《镜中》的深情,“只要想起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虽然这样不免有断章挦扯之嫌。但平淡的诗,非有深情者不能为,如果一直平淡,便是槁木死灰,不足取了。韦应物淡泊之下的至味,或许在这样尽求其可尽之后,才愈觉其不尽。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雪意

责任编辑:

网址:韦应物的读法 http://c.mxgxt.com/news/view/53914

相关内容

纪念韦伯诞辰160周年:《韦伯政治著作选》及纪念套装上市
韦森:韦伯“铁笼”比喻让人思绪万千
卡洛·罗韦利的新作:不要害怕走进生命中的黑洞,我们总可以再从白洞出来
《应物而祥》解读祥瑞题材花鸟画
韦小宝不是那么好演,出演韦小宝的演员达到了7位,差距一目了然
世界读书日|作为方法的图书馆
“开始阅读哈利·波特”魔法读书会暨线下阅读空间展示活动举办
哈维·韦恩斯坦强奸案被推翻 将重新审判
世界读书日:汕头海警执法员共赴一场春日读书分享的“阅”定
无文无武的韦小宝,为何成金庸笔下最成功之人,两大优点值得学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