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21年10月,陈亚楠和朱小伟被爆离婚,朱小伟是朱之文的儿子,十几年前星光大道捧红了三位红人,一位是凤凰传奇、一位是李玉刚,另一位则是朱之文。所以,朱小伟是典型的富二代。
陈亚楠嫁给朱之文儿子以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成了百万粉丝的网红,直播带货更是收入不菲。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其实陈亚楠在嫁给朱小伟之前,只是医院的一名小护士,她能够迅速窜红得源于这次婚姻。
编辑搜图
然而这场赤裸裸的婚姻交易,很快出现裂痕,原因是陈亚楠嫌弃朱小伟不求上进,当然后续陈亚楠也澄清不会抛弃朱小伟,但我们不禁反问,这段婚姻还能维持多久呢?
朱小伟带陈亚楠回来的时候,父母也是惊愕不已,自己傻乎乎的儿子居然带回来这么一个漂亮儿媳,两人竟然还在谈恋爱。朱之文很开心,便同意了这件婚事。2020年两人走上婚礼殿堂,此时,陈亚楠还不忘直播现场捞一波。
婚后没几天,陈亚楠便走上了直播道路,父亲朱之文还站在旁边捧场。这种待遇给陈亚楠长足了面子,随后丈夫也开始露脸,但由于陈亚楠口中说的:朱小伟内向腼腆,不喜欢沾染人情世故。
编辑搜图
久而久之朱小伟便变成了绿叶,还看着老婆跟其他男主播连线,台下更是尴尬地刷屏。陈亚楠这个女人很聪明,经常直播说结婚后没有向公公朱之文要过一分钱,近日爆出夫妻俩已经分居。
像陈亚楠这样略有姿色,有野心有头脑的女人很多。她们往往不把感情当回事,爱情在她们眼里只是阻碍成功的绊脚石,而男人,只是借位上爬的工具而已。陈亚楠是一个心机很重的女人,尽管年纪轻轻,却有不小的野心。
同样年段的女孩依然在向往爱情的美好,还未经历社会的毒打,单纯如旧,罗丹说过“十六七岁的女孩最美妙,过了这个年龄就老了;可单纯不老,单纯是永恒的”。她们的美正是这个年纪,这份单纯。
我们不知道陈亚楠经历了什么,但至少她过去的经历让她不得不放弃这份单纯,从和朱小伟的相识,到两人步入婚姻,再到和公公朱之文打好关系 。陈亚楠的每一步都把控得非常到位。
编辑搜图
之前上海成都等城市有个流行圈,叫做“名媛圈”里面全是18线小女明星和各种外围美女。有人打入内部,发现群资料里有一门课程,价格不菲,小到几千大到几万,《如何让男人爱上你,如何嫁入豪门等课程》,不要单看名字简单。
浏览了一番,里面交往的每一个细节基本都涉及到了心理学原理,更有统计心理学整理数据,成功率高达多少,都是被记载在上面的。还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在现场实操。看到这些笔者刷新了三观,婚姻原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东西,在利益当头的人面前却成了榨干利益的工具 。
编辑搜图
当婚姻不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归宿,变成了捞金工具,一切都变味。很多女人经历了爱情的苦难,觉得世界上没有纯真的爱情,从此立下誓言不再爱别人,此生永远最爱自己。拿婚姻当筹码的女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们高智商、高情商,有野心。
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女人不要爱男人,女人永远要爱自己。
编辑搜图
这种价值观和鸡汤仿佛成为了一味拯救当下女性的“药剂”,在爱情的失利面前,女性仿佛永远成为了受害者,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恋情中,都受到了男性的剥削。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输加剧了社会的“爱情冷漠症”。
人们不再相信爱情,更不相信婚姻。尽管社会上有一定比例的富人,但他们真的幸福吗?有一种病叫做“空心病”空心病主要源于:价值观的缺失。人生的意义不只在于钱,价值观不仅和理性有关,还和一个人的情感密切相关,人的终极意义来源于和他人的链接。
编辑搜图
所以那些以婚姻为交易,以自己幸福为出发点的女人。都是愚蠢的,哪怕有一天这个女人成为世界首富,当她一次一次靠欺骗别人的感情走上位的时候,她与别人的链接也正在慢慢消失,终有一天,她永远不会相信任何人了。坐拥眼前金山银山,人生的虚无尽会排山倒海而来。
邓文迪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女性,在她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感情。邓文迪一生有五个老公,每一任老公都给她无限的利益,帮助她一步一步往上爬,关于这个女人的评价一直都是毁誉参半的。
当然,邓文迪天生智商就异于常人,情商更是高的普通人难以企及。普通女人根本不能像邓文迪那样去实现人生的逆袭。
编辑搜图
人生,对每个人都无比重要,人们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幸福美满,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甜蜜幸福的婚姻,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爱情没那么容易得到,也没那么美好。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希望你们所有人都能够明白一点,婚姻永远会和利益挂钩,但婚姻永远以感情为链接——不要让你的婚姻成为了一场交易。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K. M. R. Rosenzweig. Translated by Zhang Houcan.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