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与报纸的感情联系确实是终生难忘
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更多的会停留在电子阅读中,但对于今天这位文学名家的成长却深刻记录在曾经的墨香里。
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领军者,对陕西文学、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影响深远,自上世纪70年代发表第一篇处女作至今,作家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走过整50年。当墨迹渐隐,互联网将人们浸泡在电子的海洋中,然穿越时光,依然唯有文字能担此任,宣告文学和生命曾经在场。文学是时代的,新闻亦是。那些纸媒上的文学见证,在回望中因记录和收藏而始终有迹可循。
5月20日上午,由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华商报-二三里资讯主办的“穿越纸媒的文学回响”报纸收藏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开幕。开幕式上,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安广文、作家李宗奇、评论家韩鲁华、华商传媒集团总裁王朝阳、陕西画报社张念贻、耦合文化创始人田柔及数十位媒体人等出席。
此次展览由收藏家、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从历时20余年的报纸收藏中,遴选贾平凹相关报道资料展出,其刊行时间跨度达50年,收藏报纸几千份,以纸媒的“历史底稿”让观众得以见证一位作家文学人生的变迁。
贾平凹:“那时候一天不看报纸就睡不着”与报纸的那种感情联系,确实是终生难忘
贾平凹说:“看到展览收藏了这么多张报纸,而且展出的还只是收藏的一部分。回想起过去的岁月,确实很感动。”
看到这次展出了很多报纸,贾平凹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引起很多回想。“那时候我每天都要看报纸,一天不看报纸就睡不着。有时候为了看当天的报纸,大晚上跑到很远的地方找报栏。过去天下大事都得通过报纸来阅读。”
通过展览,他也看到了自己在文学圈走过的路,颇多感慨。“后来我自己写的东西在报纸上发表了,哪怕豆腐块那么大的位置,都会激动几天,兴奋不已。当时与报纸的那种感情联系,确实是终生难忘。”
贾平凹因为文学创作接触过很多媒体人,后来都成为朋友。“看到几十年来的这些报纸,看到那个时代,看到自己过去的那种状态,想起了过去交往过那么多媒体的朋友,现在想起来都是特别幸福的事情。很多媒体人本身就是作家、学者和文化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都非常深刻,在采访的时候,思想独到充满才华,我自己也非常受益。”
贾平凹说:“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记载了一个时代,也记载了一个作家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从报纸上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成长,当年是多么柔弱,多么幼稚,多么卑微,怎样一步步生枝、散叶、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和关注,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促进,深深地感激媒体朋友们,感谢华商报的记者编辑朋友们。”
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到这个时代文学家的多层面
提到贾平凹多年来的文学成就,在场嘉宾表达了各自的感受。
王朝阳表示,贾平凹个人的创作历史几乎贯穿了新时期文学的各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留下了自己深邃的印记,其写作变迁既是文学认知的变迁,也是文学观念的变迁。
安广文高度评价贾平凹作为文学大家的斐然成绩,他表示,贾平凹以其丰实的文学成就与勤奋执着的进取精神,成为中国文坛公认的劳模,也是当代作家学习的楷模。希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努力做大、做强、做亮文学陕军品牌,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贡献陕西文学力量。
肖云儒表示借此展览致敬贾平凹,致敬老报人和传媒人。他说,贾平凹有三重形象:一是人生的贾平凹,二是文学艺术家的贾平凹,三是社会的贾平凹。这三重形象通过传媒和读者参与其中,三重打造,使得贾平凹这个文学符号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和陕西文化版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李宗奇表示,文字是时空的承载,历史的代言。媒体历史性地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文字呈现,使人们通过阅读受到教育,又起到了史料的文献作用。木南的收藏是有一种情感、一种毅力、一种使命担当在其中,那种默默无闻、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赞叹。
张念贻致辞表示,在每个时期,贾平凹总在不断刷新对时代语言的创造,对时代故事的讲述,是特别了不起的。我们陕西报道贾平凹的报纸版面是浓烈的、浓墨重彩的,这与他对这个城市的贡献有关,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也是这个城市所幸。
田柔表示,贾平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他是普通民众、普通百姓在文学领域当中的代言人,也是中国文学面对世界文学的代言人,所以他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不仅仅是属于他个人,也属于陕西,更属于中国和世界。木南馆长坚韧的支持有了这样的展览,让人们从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到这个时代文学家的多层面。
520,贾平凹向媒体人赠花致谢
开幕式上,陕西省作协秘书长王晓渭代表陕西文学馆接受木南捐赠的100份贾平凹报道报纸藏品,并向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木南回赠收藏证书;西安市收藏协会会长马新民向贾平凹先生赠送《快乐长寿》。
据悉,此次展览作为贾平凹文学创作5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将持续展至8月10日,期间免费面向公众开放。
在开幕式的最后,在当下年轻人定义的表达爱意的“520”这一天,贾平凹为曾经风雨兼程、一路相伴的文化记者们送上表达谢意的鲜花,致敬每位媒体人。
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专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致敬作家,致敬媒体
这场别开生面的报纸收藏展,展示的一份一份宝贵的报纸资料,成为作家创作和当代文学史的证明,弥足珍贵。“穿越纸媒的文学回响”展览背后,需要提到一位特别的收藏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
木南没想到这一收集就是二十余年
木南跟贾平凹的交情近30年,他的收藏囊括了贾平凹文学生命中许多珍贵瞬间。“从一九七四年贾平凹首次见报的文章《深深的脚印》开始,报纸上刊登的贾平凹各类新闻报道,活动内容,包括一些早期发表的文章,和很多文学前辈给他写的文章等等,通过这些报纸,能清晰感受到贾平凹文学创作的过程和变化。我们认为在他文学创作50周年这个节点来进行这场活动很有意义。”
刚开始收集的时候,木南也没有想到,这一收集就是漫漫二十余年。这些年来,他收藏的报纸有自己买的,有跟报社联系得到的,有别人赠送的,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贾平凹第一份作品见报的报纸。木南清楚地记得,为了拿到这份报纸,他们走遍很多收集点,翻一摞摞的报纸,珍藏版来之不易。木南说:“有句话叫:百年无废纸,报纸收集很不容易,可越收藏越来劲,越收藏越觉得有意义。”事实上,木南的收藏不仅仅是报纸,还包括贾平凹的众多影像资料,这样跨度50年的集中收藏,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也得到了业内认可。
知道他收藏报纸不易贾平凹来帮忙
在这场展览之前,贾平凹并不知道木南究竟收藏了多少报纸。他只是知道木南一直默默地做这件事。于是这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忙”。
木南笑着说:“收藏最难的是全国各地的报纸,早年间物流没现在这么方便,只能请当地的友人帮忙寄过来,南方周末、广州日报当时都是通过这些方法收集的。后来,贾老师知道后,去外地做活动时,当地媒体有报道的报纸,他就会请人帮忙寄回来给我,或者他自己带回来。有一次,有份‘参考消息’实在拿不到原报,他便请人复印了一份送来给我。”
木南还拍了很多贾平凹和报纸的有趣照片。贾平凹每天有看报习惯,有一次在工作室,他看华商报一篇报道时边看边乐,神态被木南抓拍到,并留存了这份报纸,“如今看来,这个瞬间非常珍贵,很有历史感。”
木南很感慨:“每当看完一页页报纸,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分外感触,作家的文学历程一路走来不易,那些辉煌,那些挫折,那些悲喜交加的历史时刻,都被报纸妥善保存。时间越久,这份致敬之情愈加浓烈!致敬作家,致敬媒体!”
今年将重磅推出交响组曲《平凹》
木南透露,“穿越纸媒的文学回响”这场展览是贾平凹文学创作5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启,预计后续还会有贾平凹其他相关展览,比如手稿、不同版本展等,并将重磅推出交响组曲《平凹》。
贾平凹的众多文学作品充分体现出对家乡、对自然、对人的热爱与关怀,交响组曲《平凹》以这些作品为立意,以交响乐语汇为载体,选编出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词句,或吟或歌,或奏或颂,以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作家人文情怀的同时,抒发人们热爱家园、热爱生活、憧憬理想的美好情愫。
据悉,作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交响组曲《平凹》”的创作目前己近尾声,主创团队正在打磨完善作品,陕西省交响乐协会和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将会联合呈现给大家一部音乐陕军和文学陕军跨界融合的交响乐作品。 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刘慧/文 陈团结/图
特约评论
持续关注 共同珍视
作为一城之报媒,华商报与当地一作家之互动,似可以贾平凹为例、为样本。媒体与作家良性之互动后面,是共同珍视文学之良心,及天下世道共行共遵之良知。
贾平凹早年跃上文坛后,便以其鲜明之作品特色与艺术个性,而为读者所持续关注。后来,其长篇迭出,皆一次次成为国内文坛及坊间之热点乃至现象。但,文学非坦途,他也曾一度因作品之毁誉,历人生之波折,但其痴情、发力于文学之心,则始终未曾稍歇,为自己也为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而一篇篇、一部部作艺术之探索及堆垒。华商报九七年七月一日改版后,受读者热情之感召及“委托”,在报社领导安排下,历任编辑记者皆对贾平凹的文学艺术创作内外予以了充分之关注,与较及时之呈现,为读者提供了其创作生涯中“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有些已成为读者共同的经典回忆。
比如,贾平凹为华商报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所撰之专栏,日更其文,过目难忘,至今仍为无数读者所津津提及。归根结底,为读者服务,请广受喜爱之作家为他们“烹制”且“定制”精神美餐,亦是媒体尽其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当年世界杯开打前,做过相关调研后,报社决定以“大手笔”延请贾平凹为报社撰写专栏,派我与贾沟通。贾是球迷无疑,也擅写并喜写此类精短妙文,然而若除了休赛日外,几乎每天要写稿,则显成一“重任”。毕竟,再好玩之比赛,初觉新鲜,渐也略有不支,贾一度“诉苦”曾熬喝中药写稿,甚至一度有中辍之想。别无良策,唯有不断给他如实反馈读者的热情欢迎及“坐等”之状,动之以情,并曾前往其楼下茶室陪他看过两场比赛。还好,为读者计,向来守诺的贾先生真是说到做到,甘苦自知,笔行纸上,跑完了此“赛季”,完美交卷。此专栏系列也是开了国内同类影响力级之先河,为读者奉献了好一盘“贾式”文化美餐。
三秦大地,优秀作家如云,而作为个中“劳模”,贾平凹创作之丰,尤其有目共睹。作为陕媒,华商报关注和支持贾,也非仅支持贾一人,甚或并非关注贾本人,而是以贾为标、为本,通过其创作之最新状态,问答其个中得失甚至包括困惑和遗憾等,而为文坛陕军留行进之痕,鼓行进之帆,测行进之向,进而述及陕军群体,最终服务于关注陕西文学文艺发展之万千读者,从而尽到媒体应有之责任。贾每有新作问世时,报社必与同城友媒共同支持之,而可能之条件下,往往还会力争先机,就其新作之创作背景、内容大旨及艺术期待等,派出编辑记者“先下手为强”,庶可使华商报读者能先睹为快,在下每领此命,基本上皆能不辱使命,此亦可稍慰职业角色及经历者也。众媒为读者服务之心切,谅可感同身受。
随着时日之推移,陕西文学新境迭现,新人辈出,愿以媒体和贾平凹之互动为例,与文坛陕军中更多有实力实绩潜力者,以贾为标,持续关注,共同珍视,一起打造陕西文学文艺更璀璨之明天。 王锋
网址:贾平凹:与报纸的感情联系确实是终生难忘 http://c.mxgxt.com/news/view/555094
相关内容
贾平凹:与报纸的感情联系确实是终生难忘翻出旧照片——贾平凹与他的情感之路
我和贾平凹的关系就是鲁迅与他笔下的闰土
贾平凹生日现场曝光:贾浅浅朗诵诗,贾平凹嗑瓜子,妻子郭梅陪伴
贾平凹:我想写最偏远的农村与最隐秘的心态
从乡村写到城市 贾平凹还是那个贾平凹
贾平凹谈读书与写作
贾平凹《老生》:呈现过去的国情、世情、民情
贾平凹的凹为什么读wa
贾平凹参加饭局,女子一句话让贾平凹拉下脸:崇拜我,就换个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