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也有“35岁焦虑”?听听院士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12-28 17:04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9月28日,在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四位院士围绕这一现实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要变成一名独立的科学工作者,一定会遇到瓶颈期,但也会有一定的客观的、外界的影响因素,比如‘僧多粥少’的问题。”在论坛开幕式上,韩启德发表了基于两年多调研而沉淀的报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

韩启德认为,当前我国的科研生态环境,仍然隐含着一些不利于杰出青年科学家成长为科技领军人才的因素。“35岁焦虑”问题客观存在,这固然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锤炼,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的评价体制、成果归属机制、资源分配体制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对此,韩启德建议,准确定位有组织的研究,完善科技战略布局;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骨干成员中青年科学家所占比例;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展示才华的机会;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严格规定无实质贡献者不得列入论文作者与获奖成员;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负担,改革“同行评议”制度等。

“大同行评的缺点是很明显的,因为互相不了解,现在学科越分越细,隔行如隔山,小同行来评,了解程度更好,但是互相之间门户之见、人情关系之见也会显得更加突出。建议严肃处理‘打招呼’行为,尽量不要形成圈子、江湖。”韩启德说。

当前阻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韩启德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

在潘建伟看来,最大的阻碍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拿到经费的年轻人‘思路散了’‘着急发展更多方向’,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第二,居上位的年长科学家未能放心让贤于表现优异的后辈,奥本海默领导曼哈顿工程的时候39岁,却能把七八位诺奖得主组织起来。”对此,潘建伟建议,要放手让有能力的年轻人去做。

在窦贤康看来,对于优青、杰青等相对优秀的中青年,功利性的做法和心境,是阻碍他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建议他们“放平心态,不为一斗米折腰,要心无旁骛把科学研究当成毕生追求来做”;而对于大量的基层科研人员,窦贤康建议他们尽可能利用外部的条件创造机会,争取更好的科研条件,实现精彩的人生。

窦贤康表示,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在尽最大努力,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给更多的人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加公平的选拔,“大家不要太焦虑,在年轻阶段一定要奋斗。奋斗之后有成功,也有失败,坦然面对失败,更加努力追求成功,这样才能从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一条可能成功之路。”

施一公以亲身经历提出,“青年科学家最大的纠结是科研经费的获取、科技评价体系以及自己学术方向的确立这三者之间的矛盾。”

他谈到,在普林斯顿大学早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始终在经费和发文章之间寻求平衡,在既定的评价体系里“成功”的同时,“我是留有很大的遗憾的。”因此在成为高校管理者后,他对年轻科学家时常鼓励:“做你最想做的研究”。

“改变世界的力量来自年轻人,他们的价值观、品位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实力有多强。”施一公说。

打造良好的科研文化,培育助力青年成才的科研土壤,离不开健康的评价机制。

“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遴选。”窦贤康说,通过非共识项目的遴选机制不漏掉有创新潜力和有集聚效果的项目,在大面上找最佳解。

“关键是要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长。”潘建伟补充道,“青年人才成长也一定要给他比较好的环境,让他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原标题:《科学家也有“35岁焦虑”?听听院士怎么说》

阅读原文

网址:科学家也有“35岁焦虑”?听听院士怎么说 http://c.mxgxt.com/news/view/555859

相关内容

聚焦|容貌焦虑、整形失败,怎么办?整形外科医生有话说
如何用阅读给心灵松绑?听听阎崇年、麦家、彭凯平怎么说
樊登对谈张静初:成长,是抵抗焦虑...@听岛屿H的动态
明星夫妇自曝:已焦虑两年!许多网友也担心
听听医生怎么说
颜宁当选中科院院士,院士不再论资排辈了,那么其他行业呢?
如何成为并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专访|刘海龙:传播学如何克服学科身份焦虑?
日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比中国多,听听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怎么说
到底什么是节约?怎样才节能?听听大家怎么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