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年少有为,梦笔生花,为政数年,终成千古风流人物

发布时间:2024-10-20 07:20

千古风流人物之王安石

前 言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政治和文学的角度都做出极高的成就,那这个人一定非王安石莫属。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于公元1021年12月18日出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改革家。

为政数年,王安石自认无愧于心,但是却因为激烈的政治举措惨遭官僚阶层的抵制,最终因为宋神宗去世,王安石失去了背后支撑,这场变法草草收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是一个大舞台,不少人物都粉墨登场试图在上面留下自己的一笔,那么王安石是如何在自己的诗词创作当中寄托他的理想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趣事?

年少有为,梦笔生花

年少时期王安石就是远近闻名的小神童,被家乡的朋友们交口称赞。但是王安石虽然聪明,但是却并不够勤奋,这让王安石的父母伤透了脑筋。

为了能够让王安石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来,王安石的母亲就给王安石讲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王安石母亲这样告诉他:“从前有个大诗人名字叫李白,李白这人十分聪明,但是为人也十分狂傲,从来不肯认真学习,这教育他的夫子十分发愁。

但是说来也奇怪,李白虽然天天调皮捣蛋,但是功课却从不让人操心。经过旁人打听,这才知道李白曾经梦到过自己的笔尖开出了漂亮的莲花,自此事件之后,李白就能写出非常优美的文章出来了。你努力学习,多用几支笔,指不定你也能拥有一支能够开花的笔。”

王安石听闻此言,竟然信以为真,一方面,他坚持每天写文章,另一方面,王安石开始不断购买新的笔,用秃了笔尖之后,就赶紧换上新的。这边王安石一直都在不断努力,但是却一直没有什么突破,这让王安石十分焦急。

毕竟年少,王安石那时候也是小孩子心性,眼见一直没有进步,竟然哭了出来。当时夫子注意到了王安石的异常表现,赶忙去问了事情的经过。得知真相之后,夫子捋了一下胡须,给王安石写下了“锲而不舍”这几个大字。

得到了夫子的肯定和鼓励之后,王安石再接再厉,某日午觉睡醒,王安石如同得到了神明的指引一般,不仅文思泉涌,更是一举写出了当时名动一时的文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靠着辛勤的汗水灌溉,王安石的笔尖终于绽放出了漂亮的莲花,一如李白当年。

壮志未酬,不畏浮云

王安石自年少时就在乡间饱受称赞,弱冠之年更是一举考上进士。他一度被父母看做自己骄傲的资本,虽说王安石时刻谨记让自己保持谦卑,盛赞之下,却依旧难免有些飘飘然。

初涉官场,王安石就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半生顺遂,这时候的王安石是年少轻狂的,亦是有些得意自满的。于是在他登上飞来峰的时候,就产生了流芳百世的《登飞来峰》。那时候他站在飞来峰上面,满目山河尽收眼底,此时他意气风发,以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时王安石满心欢喜,试图与浮云比高。这首诗既有壮志凌云的气魄,又有年少不知愁的狂傲。在此后的许多年同样激励了无数个如同王安石一般的才子,促使他们在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

虽然王安石年少轻狂,但是到底也是在官场上浸泡了那么久的时间,自知官场险恶。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更是表明他丝毫不畏惧奸诈小人,希望与他们斗争到底。

有趣的是,虽然王安石这首诗提名为《登飞来峰》,但是全诗却对登山的过程没有丝毫的体现。开篇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虽为登山,实则已然登顶,全诗气势恢宏,王安石的胸襟和气魄更是让人心惊。

可惜生不逢时,王安石的政治主张终究不被当时的世人所理解,还是被层层“浮云”遮蔽双眼,也将他从顶端打回了现实,终究落了个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下场。

春风已至,游子不归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副丞相。这时候王安石预感到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开始以雷霆之势推行新法。当时王安石野心勃勃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人之力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但是在变法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就触动到了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利益,其实在朝堂之上,有不少人提出过建议,希望这个变法能够以温和的形式推行下来,但是无一例外遭到了王安石的抵制。

彼时王安石正处于意气风发的时候,再加上他性格孤傲,又十分的理想化和感性化。可以说他个人的性格弱点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因为推行新法而贬职罢官,王安石自身对政治官场亦是心灰意懒。在熙宁八年的时候,王安石再次被启用。这次他在入朝为官的时候写下了《泊船瓜洲》一诗。

在被启用的途中大谈“思乡之情”,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合时宜的。由此也能看出王安石对官场的失望和想要归隐山水的迫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清风明月远远比暗流涌动的官场要更加让人向往,因此虽然王安石在赴任途中,辞官回乡的想法却越加强烈。

但是王安石为人正直,目睹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之后,他更是希望能够在官场为百姓做出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即便对官场心灰意懒,但是王安石还是决定再度入朝为官,继续推行变法事宜。

春风再次吹到了江南,但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依然不能归乡。《泊船瓜洲》这首诗既有王安石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又有他希望在官场上继续坚持下去。此时的王安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一方面他又无法割舍这些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黎民百姓。

再度上任之后,王安石依旧遭到了反对派的阻挠。官场早就让他失望透顶,宋神宗对待变法模糊不清的态度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王安石在看透了这一切之后,又多次提出辞官回乡的请求。

几度春风绿江南,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要归家了....

钟山晚步,恬淡安然

兜兜转转,王安石在晚年的时候终于回到了江宁。人生就像一个圆,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原点。其实所有人无论在世的时候有过怎样的作为,在去世之后还是一人一个土馒头。人生在世,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晚年的王安石格外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也就少了很多的执念。于是更多的时候王安石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一般,经常会与人结伴一同赏花和散步。这时候王安石的诗句意境由从前的立意开阔转变为恬淡安然,诗句之间颇有几分“诗佛”王维的意味。

《钟山晚步》一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彼时王安石在几度浮沉之后,格外留恋人间的风雨,“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寥寥几笔就将眼前秀丽的山水景色跃然纸上,由此也能看出王安石恬淡自如的心境。

其实王安石当时的境况并不是十分如意,彼时司马光当政,推翻了王安石之前为变法所做的一切努力。一生心血顷刻之间化为灰烬,这件事落到其他任何一个人身上,怕都是会痛彻心扉,一蹶不振。

但是宦海的浮沉让王安石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处之泰然,或许王安石明白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太超前的思想推行起来都具有重大的障碍,也或许王安石对往事已然没有太多的眷恋,只希望能够珍惜每时每刻,活在当下,慢慢度过余生的这段日子。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木槿花缠绕着篱笆,远远可以望见远处的竹屋。在感慨王安石词句优美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到他怡然自得的心境。

大浪淘沙,熠熠生辉

从年少时候梦笔生花,到壮年时期不畏浮云,再到如今槿篱竹屋。王安石自始至终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年少他自视甚高,不爱学习;壮年时期他为人固执,不听劝告;晚年他寄情山水,却再也不过问身外之事。

但是王安石却一直都在成长,他在人生当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深深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并为此而不断努力。我们可以认为王安石比较理想化,甚至比较“幼稚”,但是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王安石的成就以及他为百姓所做出的努力。

经过王安石的变法之后,北宋的“积贫积弱”现象有所改善,阶级矛盾也开始有所缓和,更是有不少农民因改革当中的农田水利法和青苗法而获益。

不仅在政治方面颇有作为,在诗词方面,王安石更是造诣颇深,留下了《元日》、《梅花》、《泊船瓜洲》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在写作方面,王安石的文风简洁精悍,明白晓畅,遣词造句无不精准自洽,对后世的诗词作品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岁月更迭,王安石当初拼死守护的北宋也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历史不会忘记,百姓更不会忘记。雁过留声,即使在今天,王安石与他的文学作品,依旧在历史长河当中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网址:王安石:年少有为,梦笔生花,为政数年,终成千古风流人物 http://c.mxgxt.com/news/view/56414

相关内容

王安石这字写得歪歪斜斜,为何依然被称为国宝?
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
南怀瑾用三句话评价王安石,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盛行数千年!古代人与现代人,究竟谁更爱读书?
穿越千年的“灵魂对话”!南京19岁少年复制《千里江山图》
此人千年来,有人崇拜有人痛骂,纵使非议满身,却依然令我们感动
文脉千年,金陵翰墨流芳
王安石拜相,苏轼专门写诗嘲讽,3年后王安石为何还力保他不死
感受悠久中华文明 《梦回远古:华彩千年》专场音乐会在沪上演
千古第一悼亡词,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