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36 岁的香港女星杨淇,转行去一所大学做了全职保安。
因为疫情原因,她最近一年无戏可拍。为了养家糊口,36 岁的她去了某所大学当保安。
其实在疫情之前,她已经做过很多兼职,比如在餐厅当服务员,在花店卖花,做过蜡烛,这次受疫情的影响,生活所迫的她直接转行全职保安。
内地可能很多朋友并不熟悉杨淇。但是她在电影圈中,也算是实力派演员。
她 16 岁就凭借着清新脱俗的气质,被导演陈果挖掘,还曾经拿过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提名。
后来她还出演过,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浪漫轻喜剧《20 30 40》,成了张艾嘉继李心洁、刘若英之后的第三个徒弟。
所以很多网友听到消息,都表示震惊。但是杨淇自己却反倒大方表示:
做保安让自己接触到了不同阶层的人,认识了很多同事和上司,人生更加丰富。还彻底改变了她的作息时间,睡眠质量大大提高。
看完她这段话感觉很感慨,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却从来不会懈怠,也从来不会抱怨,他们都在努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全力向前奔跑。
现在很多人都在宣扬躺平,反而觉得「努力赚钱可耻,摸鱼躺平可贵」。
但是人生如一次不进则退的行军,没有人能够实质上躺平,你只能不断鞭策自己往前走。
毕竟有那么一句话,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狭窄,但是向下的通道却一直宽敞。
更何况,那些劝你躺平的人,其实都在努力赚钱。
01.
那些劝你躺平的人,都在努力赚钱
前段时间有个博主,说自己开始实践摸鱼学,引发了很大讨论:
我每天下午 6 点就跑路,非工作时间坚决不回复任何工作信息;
我宁愿骑共享单车上班、租房子住,也不愿意努力工作、买房买车;
号召全世界打工仔联合起来,摸鱼、划水、对抗资本家……
这条微博有上万条转发,我估计阅读量起码得有大几千万,底下有好多年轻人在高喊着「划水有理,摸鱼万岁」。
这个博主涨到了 60 万粉丝,每天都在微博上教大家应该如何摸鱼,分享他的划水小窍门,我看互动量超高。
但吊诡的是,这个整天鼓励大家不要努力工作的博主,每天在工作之外发十几条微博,还在尽心尽力的推广告、卖货。
这个博主肯定没有说真话,不然你想想这个粉丝量、工作量,是靠每天摸鱼就能起来的么?那我们这些 996 的博主,都可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答案很简单,无非是迎合流量需求而已,你们想要听摸鱼那我就讲讲,用什么方法换来的流量不值钱呢?
还有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万赞的回答,讲了一个毕业于河北衡水中学,后来考上上海财经大学的博主是怎么摸鱼的:
他在衡中普通班考第一名,但坚决不进实验班,因为实验班每天早起学习,而
且放假少;
他考上上海财经大学,为了不跟同学们一样努力实习,坚决不去那些金融机构求职;
他为了不加入内卷,坚决不做大品类的博主,坚决不为广告主服务……
很多人在底下说,简直就是躺平界的标杆,向你学习!
可是你想想啊,在衡水中学普通班考第一,靠摸鱼能行么?
考上海财经大学,起码超河北一本线 60 分,靠摸鱼能行么?
做百万粉丝博主,几年内写几百篇文章,靠摸鱼能行么?
真相呼之欲出,
那些教你摸鱼躺平的人,都在拼命努力赚钱。
更何况,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之下,根本就没有年轻人可以躺平的空间。
很多人把三和大神当做精神符号,但是:
三和大神的网吧你睡得下么?
三和大神吃的清水面你吃得下么?
三和大神可以去街上流浪你行么?
三和大神无父无母无妻无子,你也没有么?
答案很简单,躺不躺平不是你想不想、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一个你能不能的问题。
知乎网友王子君说:
全国人均存款是 6.67 万元,有 5.6 亿人存款为零,人均负债是4 万左右。
而 90 后的人均负债则高达 13 万,别以为是都花在了网购和消费上,大多数还是花在了居住、食品、交通这些基本生活支出上。
在这种氛围之下,
如果真的躺平了,受害的绝对不是资本和老板,肯定是你自己。
那些鼓吹躺平、摸鱼的人,大多都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为了用「躺平」来收割流量。
可真相是,
没有人能真躺平。
真信的人,就太傻了。
02.
真正痛苦的不是奋斗,而是低维度竞争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本质上不是因为工作勤奋,而是因为勤奋但收入低。
他们长期都在一个很低的维度上工作,做一些附加值很低的工作,跟比自己更年轻、便宜的人抢工作,永远都在拼体力,永远都得不到更高的回报。
前段时间,我在招公众号和 B 站的写手,我报的价格是单篇 1500 元,有个应聘者很疑惑地问我:你为啥给的那么贵,你不会是骗子吧?
我当时想,这还算贵?
我跟她深聊过之后,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她一直都在写那种 200 块一篇的水文,根本不相信竟有人出高价招人写稿。
她说自己已经写了 5 年,每个月能写 30 篇小水文,虽然很辛苦但也能赚到一个糊口的收入。
我把要求和范文给她看,她连连拒绝:要写你们这种文章,我要花时间提升写作,还要查阅很多资料,感觉不划算。
我说我们这种文章,你只要每月写四篇,就能顶得上你原来的 30 篇,还能建立自己的个人 IP,为什么不划算呢?
她还是拒绝。于是我只好作罢。
但她这种工作方式显然是低维度竞争,永远都在拼体力,写多少就赚多少。
但你写了五年十年之后,还拿这个价格吗?还能跟更年轻的人拼体力么?怎么抵御更便宜的竞争?
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该有自己的阶段优势,应该通过学习和经验,让自己往更高维度上竞争,你的人生才会有护城河。
前段时间我看到,知名广告文案@东东枪 分享的一个故事:
我看到一个同事,在用水写布练字,就问他「用水写布练字,是不是跟笔墨练字差别挺大?」
同事说差别确实挺大,但是这不重要。
为什么不重要?
因为新手是用笔墨练习手感,最好不用水写布。
但是作为练了几年的老手,就不能这样了,这时候练得就是对字的结构、神韵的呈现,所以手感并不是那么重要。
如果这时候还是那么看重手感,反而很难有更进一步的机会。
其实不光练字,人也是一样,不同阶段对自己有不同的要求,总是留在原地就没有进步。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你以为躺平会让你得到快乐,只不过代价是你的未来。
03.
人类社会,本质是竞争社会
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前提:
资源是稀缺的。
所以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个竞争社会,不管是你去体制内,还是做生意,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资源,就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但大多数人没思考过,行业会如何塑造竞争,自己该怎么竞争,如何竞争更加高效。
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拼命内卷,往死里干。
我不是鼓吹盲目努力,也不是盲目鼓吹努力,而是鼓励大家想清楚,把自己勤奋的额度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不要做那些容易复制的事情,顺势而为从竞争中胜出。
缺乏有效思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想要更好的竞争,我们就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你进入的行业是红海还是蓝海,你是不是要跟高手抢滩作战?
知名营销专家小马宋说过,
「做生意不在于自己有多强,而在于对手有多弱」。
不是说否定个人奋斗的价值,而是说不要去跟比你强的人正面硬刚。
有人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所有的大佬都是对手林立,唯独马斯克没什么竞争对手?
因为马斯克做的事情都太超前了,他要么是发射火箭,要么是电动汽车……
在他入局的时候,完全没有竞争对手,所以他占据了有利位置,当条件逐渐时尚有模仿者追了上来时,他已经占领了最肥美的市场,后来者多半只能跟他错位竞争。
大家可以看到,最近几年做的不错的电动车,也基本都是摸着特斯拉过河,然后跟特斯拉做差异化竞争。
总往人多的地方去,大概率会被身体更强壮的人挤死,或者不断地趋于平均值,得到一个不好不坏的鸡肋结果。
2)你进入的是分散市场,还是头部市场?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少思考自己进入的是分散市场,还是头部市场。
所谓的分散市场,就是这个行业很难一家独大,而且往往是天然分层的,不管你是什么价位,只要做得好都有生存空间,比如餐饮、白酒。
所谓的头部市场,就是这个行业存在集聚现象,所有资源、用户都在向头部玩家靠拢。比如奢侈品行业,被几家大品牌聚拢了。
当然我不是否认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而是说行业、领域会决定资源的分配方式,也就决定了你的发展路径。
著名青年艺术家孙浩,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最年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满江红》曾经在2016 年佳士得春拍中,拍出了 747500 元网民币的高价。
但孙浩其实在音乐和绘画上都极具天赋,当年抉择时也曾陷入两难。
后来他还是选择了绘画,因为他认为音乐领域犹如金字塔,能到塔尖的就那么几个人。
但是绘画则是梯形台,5w 一平尺的画家,和 50w 一平尺的画家都大有人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养活一批人,成功概率明显更高。
这不是否定个人努力的价值,而是说每个行业有特定的发展路径,会设置无形的天花板。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认真考虑过,行业会对自己带来什么影响。
3)你选择的方向,靠个人努力到底能解决多少问题?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穷人的三大坑》,其中有这么一段: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越是生活在底层,或职级越低的人,就越强调「能力」、「知识」的重要性,今天报个班学个技能,明天看两本书充实自己。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技能,他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决定你的成就。
更高层级的人却很少提这些,他们讨论的更多都是,运气、势能、战略、视野。
底层的人会觉得,这些人满嘴空话、不接地气,总觉得靠志气和能力解决一切。
但比如当你进入体制内、高校,或者开始自己做投资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努力只能决定你的下限,更重要的是天赋、运气、人脉、视野这些东西。
所以当你在选择一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个人奋斗到底能决定多少赢面。
04.我有哪些建议
1)奋斗是有机会窗口的,没人能永远年轻。
前段时间,俞敏洪采访了华谊兄弟的老板王中军,王中军说:
虽然陈道明老师很牛,但再也不会有一部以他为主的戏了,他只能演大配角了,因为没有人会为 60 岁老头写一部戏了。
引用这段话,不是说陈道明不够牛,也不是说他赚得少,而是说因为行业和年龄的限制,陈道明已经告别巅峰了。
不信你看,过去五年有几部戏,是他做第一男主的?已经几乎没有了。
但他好在年轻时巅峰过,很多演员的职业生涯,甚至还到不了六十岁。
很多年轻人特别散漫,总觉得叫他努力的,都是毒鸡汤。
但
人生是有机会窗口的,职场黄金年龄是很有限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如果你到了四五十岁,哪怕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你也拿不住了,因为身体已经不允许你高强度工作了。何况这个世界更加钟爱年轻人。
2)不要觉得往上走太难,待在底层同样很难,因为众生皆苦,所以还不如想办法往上走。
3)普通人想要提升竞争优势,就要专一且纵深。
之前有个读者跟我诉苦,为什么她有 10个专业证,但是找工作的溢价不是很高。
我说因为聪明人都在做纵深,傻瓜都在做横向,考 10 个不相干的证书,不如在一个方向上精进自己。
你考完司法考导游,你考完导游考心理咨询师,这不代表你兴趣广泛,只意味着你不知道该干什么,而且全都稀松平常。
4)要对自己有 Learning Path的规划。
要想快速成长,就要有 Learning Path(学习路径)的规划:
什么是更好的?我该怎么做到更好?谁能帮助我更好?要做到更好,我应该如何拆分目标?要做到这些目标,我应该做到什么?
说白了很多人就是在混日子,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规划,更没有认真思考过,总是得过且过。
5)学习不能让人进步,用知识指导实践才能让人进步。
如果有人说自己特别爱看书,那他很可能是个水货,因为没啥爱好的人都说自己爱看书。
但如果他说自己在书里学到的知识,指导了自己做成了很多事,那大概率是个牛人。
6)想清楚三个问题: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为此舍弃什么?
也就是说,你到底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你有什么资源、天赋、方法,能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做到这件事,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三个问题想不清,注定一事无成。
7)不要过度放大能力、知识的作用,有时候人的掌控能力很有限,如果实在做不到要么向别人求助,要么转换赛道。
就想有个大佬跟我说,他感觉自己走到今天主要靠运气,
「人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可自通」。
8)最后引用@村西边老王的一句话:真正的强者都是很听话的,弱者都是不听话自以为是的傻逼。
比如英语老师让你记单词,踏踏实实用心记的人不可能低过 120 分,但是那些学习差的就总在质疑,自以为是地寻找捷径。
比如老板让你研究一个东西,好好研究的人都能升职加薪,但是那些没认真研究想要摸鱼的混子,最后都被劝退了。
正确的方法永远摆在你面前,牛人会相信且实践,loser 则一直在质疑、找捷径。
自以为聪明占便宜的,多半又笨又爱吃亏。
——如果你觉得不错,点个
转发、在看 吧。
* 作者简介
阿秀,一个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梦想家,一个热爱码字的个人管理专家,36Kr特邀作家,多篇文章全网收获千万级别阅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