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林”右“李” 相“爱”相“杀”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董怡虹 2016-08-21 09:43
图说:第37次林李大战,李宗伟战胜了一生的对手,也是一生的朋友林丹。CFP
【新民晚报·新民网】林丹,王一样的男人。李宗伟,也不过是一人之下。
林李两人,一个时代的对话。
今天,我们将目光对准第37次林李相逢的胜利者李宗伟——一个被低估,一个被误读的老朋友。当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一直都在,他一直未被真正理解,关于自己,关于林丹。
有你相伴是我的运气
丢掉球拍,跪倒在地,李宗伟仰天长啸,眼含热泪。第37次林李大战,他战胜了一生的对手,也是一生的朋友林丹。
大赛之前,一张青年时期的照片,被网友翻了出来: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髦扮相,林丹将上衣缩在西裤里,李宗伟梳着小分头。两个祖籍都来自福建的孩子,友谊和竞争的种子,从那时开始生根、发芽。林丹是中国人,李宗伟国籍马来西亚。“有你相伴,是我的运气。”李宗伟今天赛后说:“感谢林丹,一生有你。”33岁,还能站上奥运舞台,向全世界奉献精彩比赛,李宗伟告诉中国记者,“我为我俩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
打到赛点,林丹连追了3分,大家为各自的偶像摇旗呐喊,却又希望比分可以交替上升。最终,还是李宗伟笑到了最后。当李宗伟跪倒在地的时候,林丹只是平静地收拾自己的包,用手拍着拍子,向观众致谢和告别。李宗伟走上前,林丹伸出双手,心照不宣,两人抱在了一起。林丹先开始脱衣服,随后李宗伟也跟着脱了衣服,然后,两个赤膊的男人,将对方的球衣紧紧攥在手里。拥抱对方,也拥抱着自己曾经的青春年少。
新民晚报为他“正名”
李宗伟之于马来西亚,相较林丹之于中国,是有过之而不及的。羽毛球是马来西亚竞技体育的唯一,而只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之一。
但国人对李宗伟的熟知,大多还是要依托林丹这个载体,他是他最精彩的对手。说起来,李宗伟这个名字的译法,还是通过本报的纠错,为中国大众所接受的。2006年之前,大多数国内媒体都把大马明星的名字翻译成了“李崇伟”。本报记者曾在2006年的9月在马德里采访羽毛球世锦赛。当时“李崇伟”输给了鲍春来。接受采访时,他很是洒脱:“羽毛球没法和足球相比,我们不算明星。不管你是世界头号选手,还是世界2号选手,在西班牙都算不上什么。”当然,在马来西亚,这是另一个故事。李宗伟是华裔,他一直都有中文名字:“我的名字经常被人搞错,很多人按照英文把我翻译成‘李崇伟’,希望你们能够帮我更正过来,我叫李宗伟。”新民晚报那篇报道当时广为传播之后,大家这才渐渐将他的中文名字改正过来。
羽毛球,为李宗伟撑起了一片天。他出生在槟城一个普通的华裔家庭,父亲开出租车,当油漆工和渔货运输工,一个人养活太太和四个儿女。哥哥和姐姐很早就辍学打工。李宗伟的幸运,在于他很小展现了天赋,11岁就开始了半专业的训练。经济的匮乏,让李宗伟比别人都能吃苦。他自己说:“小时候家里苦,想买什么都很难。现在我什么都有了,但关键时刻还是想坚持下去。我总会对自己说:那么困难都过来了,现在还有一个机会,为什么不坚持呢?”
南辕北辙也能成兄弟
林丹,是李宗伟跨不过去的槛,一直傲娇地桓横在那里。状态好,状态差,李宗伟一样没辙。他曾幽幽地说过:“这就是命。”
命,是可以颠覆的,即便来得有些迟。在携手双双老去,俯看后辈青春风流之时,李宗伟赢了,这大概是奥运赛场的最后一次对话。他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狂喜,正如,他从未如人们假想的那么落寞。李宗伟说:“我一直都很好”。他是这个国家最负盛名的运动员,说白了,就是个“国宝”。这一身份自然会带来压力,但至少是正面的赏识,至于名和利,也一定是对等的获得。并且,李宗伟的资历已经摆明了一点:他如今拥有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几乎已入无人之境。如果以国人常臆想的“伤心失意人”来揣测李宗伟的心理常态,显然是不合适的。
林丹和李宗伟,是那么不同的两个人。林丹是爱“现”的。他喜欢呼朋唤友地去吃饭,最后,甩下一句“我买单”。他,一直是“大哥”的做派。而李宗伟,是隐忍的。比赛时他注意对手的表情,观众的反应,甚至官员的态度。他自认对林丹最重要的一场胜利,便是2011年的全英赛决赛。李宗伟挽救7个赛点,逆转取胜。刺激他奋起的,是林丹还未结束比赛便向观众送出飞吻的动作庆祝。“他将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李宗伟曾经的教练李矛说,这是李宗伟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他在乎的,太多。”很少有人知道李宗伟如今已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创办人,负责位于吉隆坡某处的综合地产项目。
缘起,并非情投意合。尾声,却是天长地久。关于左“林”右“李”的故事,最终以这相拥一抱,画上句号。(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