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任梁事件,让人欣慰的是什么?
原标题:乔任梁事件,让人欣慰的是什么?
乔任梁也是娱乐圈的,但相比于“宝马出轨”和“德云内乱”,这起事件不能定性为娱乐事件。从传播过程看,它是移动互联生态下一起典型的“社交”事件。
这类事件有个显著特点——本身并无多大新闻价值,主角也不是多大的人物,在传统媒体时代,充其量在纸媒不起眼的版面,占个小豆腐块,少人关注,难有影响。但到了网络时代,经过社交平台和各路网络媒体的选择、发酵、乃至病毒式传播,就轰动一时。“老虎伤人”事件也是一个例证。
我们很难用基于”内容为王”的传统新闻价值观,去衡量和评价这类事件,因为它是“社交至上”的,而非“内容至上”,也不是“社交内容至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无厘头的,它最大价值和意义也许就是无价值、无意义,就是“社交”本身——“在社交中传播,在传播中社交”。
当然这类事件也契合、调动、宣泄了某种社会心理和情绪,但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某个事件具有社会性”有着根本区别。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几乎每个正常人都比以前更忙了,忙什么?很多时候是忙“无聊”呢——网络社交,让“忙”和“无聊”空前和谐了,有时甚至可以画等号,这是这类事件火起来的社会心理基础。
所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传播的爆点事件,尤其是娱乐圈的,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消费事件。传播即消费,而网络社交的本质也是交换,只不过用的不是货与币而已。所以这种事件,包括有关生死的,只要进入了网络社交的传播程序,就不可避免地被消费;其实不只是乔任梁,姚贝娜之死也是如此。
对于乔任梁事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舆论主流很快形成了一个闭环,主流消费人群很快从狂欢归于理性。让我们看一下这个舆论闭环——
这起事件,一开始是因为“性取向”和“SM”而成为网上关注的爆点,但很快就有一些文章出来,反思这种“传言”和“谣言”,并转向对抑郁症及其人群的关注,而在这个层面之上,很快又出现了一种“再反思”——反思这种近乎千篇一律、缺少新意的关注和报道,是否真能起到对弱者人文关怀的效果?反思的结果是意义不大,那么对于乔任梁自杀事件,结论就是作为局外人,一开始就闭嘴,不传播、不用“社交”,也许更好。
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如警方所言,乔任梁是自杀的。既然选择了自杀,那就意味着生无可恋,对生命、对亲人、对生存的环境的生无可恋,更谈不上为名利了——不是每个人都会为名利而死,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亲人而活。乔任梁的自杀,是一种相当个人化的选择,而局外人,在不了解他,也不可能再真正了解他的情况下,保持沉默显然是更好的选择。更何况,这起自杀事件,谈不上举一反三、反思人生,更不具备普世或警世价值,网络喧嚣其实除了“社交”意义,没有多少意义。
一个弱小的明星默默离开了,一句遗言也没留给我们。他本该像一颗小流星,在最亮的月夜,默默地划过我们的生活,“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曾想却因为撞上了“社交”,引发了一场消费狂欢,好在我们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沉默才是对他最好的送行。
从舆论的“本该沉默”到“回归沉默”,这个螺旋式的“闭环”难能可贵,我们在“老虎伤人”事件中没做到,在王宝强、郭德纲事件中更没做到,这当然与警方及时的信息发布很有关系,但不管怎样,但愿这样的舆论闭环多起来吧。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不怕网络“消费”狂欢,不怕万众喧嚣,就怕在消费和喧嚣之后,还是一片狗血、一地鸡毛。
文/史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