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诗的以平淡为美
毕业论文题目:论宋诗的以平淡为美
目录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一、引言
二、宋诗“平淡”的表现
三、宋诗“平淡”特点分析
(一)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
(二)宋诗有散文化倾向
(三)宋诗多以平淡冷静的态度去体察事物
四、宋诗“平淡”特点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文学自身因素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平淡”最早出现在《人物志》,及至钟嵘在《诗品》里写下“……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后,也才用于诗歌批评。“平淡”美作为宋诗的主要特征己是定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推梅圣俞、苏黄。
关键词:宋诗平淡美 审美 原因
Abstract:Plain beauty is a conscious aesthetic pursuit of poetry by poets in Song Dynasty. "Plain" first appeared in people's records, and then Zhong Rong wrote "plain" in poetry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plain body of Yongjia... " Later, it was also used in poetry criticism. "Plain" beauty, as the main feature of Song poetry, is the final conclusion, among which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oets are Tui Mei Sheng Yu and Su Huang.
Key words:The aesthetic reasons for the plainness of Song Poetry
一、引言
宋初三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宋诗,无论是元白体、晚唐体还是西昆体都是晚唐五代的风味,因此大家都一致断定,只有到了梅圣俞手里,宋诗才始称宋诗,才有它自己的格调和特质。江湖诗人刘克庄就说过,“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澄之哇淫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刘克庄所说的“桑澄之哇淫”主要指的是当时流行的西昆体。梅圣俞生活的年代,西昆体占据诗坛,虽然是苟延残喘,却没有完全被新的诗风取代。“风雅之气脉复续”是赞扬梅圣俞继承风雅传统,具有现实批判精神。叶燮也对梅圣俞评价较高,“开宋诗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原诗·外篇》)梅圣俞为人其实是比较正直和大胆的,从他反对西昆体的态度上就看得出来,西昆体诗人钱惟演是他的顶头上司,也仍然敢说“其锋虽锐我敢犯,新语能如夏侯湛。”(《依韵答吴安助太祝》)在力矫西昆、标示平淡方面,梅圣俞借鉴了唐诗,特别是元白诗的平易浅近,王维、韦苏州的淡远清新。朱弃《风月堂诗话》(卷上)就有云:“圣俞少时,专学韦苏州。”。
二、宋诗“平淡”的表现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言:“其初为清丽,久则涵演深,间亦琢刻怪巧,然起完力余,益老以劲。”“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欧阳修道出了梅圣俞风格形成的清晰的脉络。先是宗唐清丽之风,学习王维、韦应物、储光羲等人的诗作。又向韩孟取经,学其险怪雕琢。后渐渐趋于平淡。梅圣俞的诗歌内容是很丰富的(且不算他前期创作的西昆体),所研习的对象也较广泛。上面的都是各朝诗论家对他的评价,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对诗歌的看法。
梅圣俞提出“平淡”是在《依韵和晏相公》诗中,其诗云:“微生守贱贫,文字出肝胆。一为清颖行,物象颇所览。泊舟寒阴潭,野兴入秋芙。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方将艳溟海,器小己微艳。广流不拒细,愧抱独嫌嫌。疲马去轩时,恋嘶当林减。兹继《周南》篇,短挠宁及舰。试知不自量,感梯屡挥掺。”“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最常被引用来说明梅诗的特色。但是我们又在看到“文字出肝胆”的力量,这似乎是与平淡不和谐。如果从诗人的一己之个性来说,就是要求诗篇写出胸中正气。梅圣俞是位很有胆识和魅力的人,联系到他对西昆芜鄙之气的深恶痛绝,以力矫之,则不难想象。“平淡”并不只意味着用词精工,而且要有回味,不是流转如弹丸,而要苦涩刺口,才能涵泳愈久。他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有云:“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譬身有两目,了然瞻视端。邵南有遗贝,源流应未弹。所得六十章,小大珠落盘。光彩若明月,射我枕席寒。含香视草郎,下马一借观。”在梅圣俞看来,“平淡”是难以达到的诗学高度。他的“平淡”论虽源自前人,包容了很多内容,但是又有自己的发见。他融陶潜、王维、韦苏州、杜甫、韩愈于一炉,又加之以肝胆之气,苦涩之味,因此自有特色。
苏轼是宋诗的一流大家,他的出现,是宋代一百多年以来积极准备的结果;他取得的成就,是他天资特高,豪迈旷达的产物。苏轼是宋代最耀眼的明星。以他为核心形成“苏门四学士”和“苏门六君子”两个并不严格却颇有影响的圈子,他与“三孔”、唐子西、刘放、刘敞兄弟这些文人也交往频繁。他在宋诗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很高。
三、宋诗“平淡”特点分析
宋诗的总特点为质胜于文。一般而言,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谈艺录》),缪钺先生也指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两位学者说的都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宋诗总的特点在于“质胜”,下文将作三点来分析。
(一)宋诗善说理,以理趣见长
宋诗中很少出现直接抒写宋人的内心情感,取而代之的是议论迭出的笔调和阐发人生中的各种理趣。宋人以诗为武器,议论时事,干预政事,这是宋诗的一大特点。同是讽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晚唐杜牧《过华清宫》是直接微讽,而宋代苏轼《荔枝叹》却加上议论,体现出宋诗好议论、把说理融入写景中的特点。其实,宋诗中的“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宋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人生、社会、历史的洞察与理性把握方面,超过了唐人。
(二)宋诗有散文化倾向
这是唐诗中没有的现象。即是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相比唐诗中明白浅切的语言,宋诗的语言则较为委婉曲折,意境生新瘦硬。宋诗把议论和散文自由表达手法引进诗中,善于使事用典,比喻新奇拗曲,在选词造句上讲究工巧,因此破坏了诗歌的节奏,使诗歌重现出松散的特征。
(三)宋诗多以平淡冷静的态度去体察事物
以“才学为诗”,多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宋人主要是“资书以为诗”,广征博引,引典用故,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显示了宋人高度的学术水平。这些在苏轼、梅尧臣、黄庭坚等宋代诗人的诗作中都有突出的表现。以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为例,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四、宋诗“平淡”特点原因分析
宋诗“平淡”特点原因主要受社会的影响和文学自身的发展。
(一)社会环境因素
赵宋王朝结束五代割据,重新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为进一步巩固统治,它以割据混战的事实否定了李唐“儒道并重”的思想,重新认识到“独尊儒术”的重要性,继承并发展了唐代的“儒学革新”,而形成一套体系严密的程朱理学。被称为“道学”或“理学”的这种新儒家思想,为封建制度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也鼓舞士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并在自然科学和学术研究方面提倡理性思辩。宋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
另一个方面,宋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外有边患危机,内部接连爆发农民起义、军卒暴动,国家财政岌岌可危,局部的、阶段性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接踵而来。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赋予宋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他们一般不再沉迷于政治幻想,而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政治的关心也引导文学关怀政治,出现了文学政治化的倾向。一些人运用诗歌宜传政治主张,议论时事。而一旦仕途受挫,又会以诗歌去书写自己深沉的人生体会。总之,兴盛的唐王朝赋予诗歌感性化、热情澎湃、满目锦绣的形象,而危机四伏的赵宋则只能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也显得更为冷静,更为透脱。
(二)文学自身因素
从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诗发展至唐代已达顶峰,“唐诗初盛中晚,各擅胜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后人要超越唐人,必须另辟新径,不可以一味模仿前人,“在彼境界之中,业已发展殆尽。率此以往,其道则穷。故宋人别辟一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评北宋人“终非古人之诗为也”。这一句批评,正点出他们已经能别出唐诗风貌,自成一格。
从宋代文学各种体裁之间的横向联系来看,宋代散文的繁荣促进了宋诗的议论化。以文为诗是在一定程度上像写散文那样去写诗,从而使诗具有散文的某些特点,“概括起来,大致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古文的章法、句法为诗;另一方面是以古文中常见的议论为诗。”
经历过唐诗的鼎盛之后,宋诗在继承时,另辟蹊径,从唐朝的感性过渡到理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解读文学。这种转变是宋代文人为了与唐诗有所区别并与之一争高下而作出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宋代诗人的创新精神应该得到我们后人的肯定。
五、结语
宋代严密的文网使文人望而生畏,为避“诗祸”,诗人们不得不内敛而至于含忍,“唯造平淡”便成了文士们全身之道;疏远幽淡的文化体系自然而然地同化了诗坛;禅佛思想亦在平淡一派上推波助澜;陶潜遗风一定程度上浸染了宋人心态;文人心理的成熟使宋诗饱含达观、中庸之味,别开一境的心理又使文人选择了一条与唐人区别甚大的创作道路。
所有这一切,使宋诗中很大一部分失去了迷狂式的冲动和热情,在夜雨清岚与空谷幽鉴之中,面对宇宙抒发淡淡的情思,玄远幽深的清雅乐趣,其意象是空灵的,感情是平和的,环境是清幽的,节奏是舒缓的。这种“平淡”,已达到了意理深厚而语致淡远的境地,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含蓄。含蓄。它们从内容上更多地回避了社会现实加诸文人的重荷,回避了传统的主观感情中的政治色彩,以深沉的阅世感和冷静的情感体验造就了与盛唐气象大相径庭的韵味,使宋诗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诗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关鹏飞.宋人的古琴审美与宋诗平淡风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
[2]邱美琼,向玲.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梅尧臣诗歌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向晓玲.梅尧臣诗之“淡”美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8。
[4]蔡龙威.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8。
[5]关鹏飞.宋人的古琴审美与宋诗平淡风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
[6]石钰.《诗人玉屑》论宋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7]贾晓峰.论宗白华的宋诗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张金明.平淡诗风:清初极富宋诗色彩的美学范畴——基于理论诉求与创作实践有机统一的清初诗人查慎行为范[J].河北学刊,2015。
[9]龙冬梅.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10]毛莎莎.宋诗话中“言外之意”研究[D].宁夏大学,2016。
[11]杨志很.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的宋诗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12]伍瑶瑶.唐宋诗学中的“冲淡”美与“平淡”美[D].云南师范大学,2014。
[13]田小林.典范选择对宋诗创作风格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4]苏勇强,王亚军.宋诗平淡理论辨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
[15]石钰.《诗人玉屑》论宋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6]李莉.诗中有味是清欢——浅析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特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17]贾晓峰.论宗白华的宋诗观[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8]龙冬梅.浅论宋诗平淡美的创作意识[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
[19]王伟杰.宋代陶诗评论与宋诗平淡自然审美理想之构建[D].山东大学,2012。
[20]陈远洋.略论梅尧臣与宋诗的关系[J].创新,2009。
网址:论宋诗的以平淡为美 http://c.mxgxt.com/news/view/573622
相关内容
胡歌:帮宋轶保住饭碗,情断薛佳凝,与刘诗诗成为意难平?【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朱淑真《初夏》诗赏析
黄庭坚的诗水平也很高,这首绝句意境高远,从开篇到结尾都很美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陈师道的诗歌感情真挚深厚,语言平淡隽永,格调高古雅洁,其《怀远》表达了对()的关系和同
诗词丨千年宋词,最美在夏季!
娱乐圈女明星唐宋古典造型黑红榜,刘诗诗最美唐装,刘亦菲惊艳了
宋佳杨幂刘诗诗聚会合影,时尚姐妹花亮相。
钱志熙: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基本课题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