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戏剧、海水与人造乌托邦,“真实”在阿那亚之外

发布时间:2024-12-30 11:43

界面新闻记者 | 罗洪焱

界面新闻编辑 | 李芳

仲夏的阿那亚是越夜越热闹的地方,夜晚十一点的戏剧散场,观众毫无倦意,聚堆、喝酒、聊天,似乎还沉浸在刚刚剧目的氛围中。“刚刚那场戏就在海边演的,剧场叫做沙丘剧场,沙滩和海水都是戏剧的一部分,主角安静下来发呆的时候,海浪就是内心背景声,那种感觉太妙了。走出剧场,仿佛如梦初醒一样。”刚看完2023阿那亚戏剧节最新剧目《发呆》的王清在接受界面文娱采访时谈到,她只是来旅游的时候碰巧遇上了戏剧节,平时很少看戏剧的她完全陷入了戏剧的氛围中,她觉得在阿那亚这样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地方,人们不可能不爱上戏剧。

矗立海边的白色礼堂,空旷沙滩上的孤独图书馆,以及黄金海岸的日出日落,阿那亚本来就是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地方,2023的阿那亚戏剧节又让这种艺术味儿更浓了几分。2021年6月,阿那亚戏剧节作为“国内首个海边戏剧节”进入大众视野,经历了2022年的延期和取消,第二届戏剧节在今年6月15日到25日于河北秦皇岛市的阿那亚社区举行。海滩不止一处,但海边戏剧节只有一个,除了王清这种不看戏剧的游客之外,因这次戏剧节慕名前来的人占了70%左右。

戏剧节期间,所有人都在偶遇大大小小的名人,三步一个策展人,五步一个歌手或作家,左边坐着余华,右边坐着李健,在路过黑漆漆的人群时,或许还能不经意间发现某个芭蕾舞团的女主角,进一步验证了“节日”的力量。人们扎堆在了海滩,戏剧、细沙、现实、理想融为一体,阿那亚戏剧节在戏剧之外似乎还有更多的东西。

“只想让人玩儿起来”

首届阿那亚戏剧节“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戏剧”的标语在这一届的戏剧节被继续沿用。翻开剧目名单,会发现“一半”这个比例毫不夸张:世界上前沿的优秀的导演与剧团拿出了他们最具标志性的作品,贡献出了14部国际戏剧,加上来自国内剧团的24部特邀剧目,阿那亚戏剧节11天内计划了上百场演出。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戏剧节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2023阿那亚戏剧节艺术总监和导演孟京辉的眼中,各个戏剧节的质感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阿亚戏剧节的状况跟乌镇戏剧节就很不一样,乌镇戏剧节就如小桥流水一般的,比较专业和学术,但阿那亚戏剧节作为一个各方面都很年轻的戏剧节,就比较随性包容了,只是想让人玩儿起来。”

的确如此,在阿那亚戏剧节,除了每晚声光电俱全的戏剧演出之外,平日还有艺术品展览、乐队演出、海边电影放映,似乎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玩儿的去处。在孟京辉看来,阿亚戏剧节成长在阿那亚社区里,有其十分本土的社区文化,再融合外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它更多元化了。“最重要的是它在大海边。大海其实非常有力量,所能引起的人们心中诗意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是很丰富的。”

海边电影放映,图源:阿那亚戏剧节

海边,在由孤独图书馆改造而成的孤独剧场内,孟京辉的新作《十二首情诗》在戏剧节的第二日进行首演,他将法国喜剧之父莫里哀、智利传奇诗人聂鲁达、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俄罗斯文坛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了创意改编,讲述两对欢喜冤家和一个固执老父亲各自面临的爱的难题。从最著名的《恋爱的犀牛》开始,一直到新作《十二首情诗》,似乎能看到他对于爱与诗情的一种永远的向往。

同为阿那亚戏剧节艺术总监的陈明昊导演的《红色》也作为本次的开幕大戏在阿那亚标志性建筑白色礼堂上演。这些年来,陈明昊一直在从事戏剧制作和演出,热门剧集《漫长的季节》中“马队长”这一角色让他再次进入到大众视野,但看过他戏剧的人相对要少很多了。多年前,陈明昊曾与王晓鹰导演合作过话剧《红色》,此次他变身导演,将自己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重新带回了阿那亚戏剧节。在接受界面文娱采访时,他坦言说,“戏剧更像作坊一样,是我们的手工作品,我们自己沉浸在里边,所以肯定不如影视铺天盖地传播开来,能让很多人看到。但我们也享受这种我们能掌控的这种状态。”

2021年,在南京大学念大四的韩菁作为演员跟着肢体剧《被压抑者的回归》来到阿那亚戏剧节“候鸟300”——这是一个由300位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共同栖居创作300小时而诞生的作品,涵盖了戏剧、影像、身体、音乐、声音、绘画、装置、行为、诗歌文本、生活艺术、魔术、文身等不同领域。奇观式的空间和当时自由野生的创作气氛,给了她戏剧创作的灵感。这次再回到阿那亚,韩菁还在校园里念研究生,但她创作的以阿那亚为灵感来源的作品《子虚先生在乌托邦》成为了本次戏剧节的特邀剧目。

《子虚先生在乌托邦》剧照,图源:阿那亚戏剧节

在《子虚先生在乌托邦》这部戏中,她展现了年轻人矛盾的一面:一方面比较现实,能够妥善地去规划人生,会聪明地懂得用人道主义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又很不切实际,当现实和这些年轻人预设的现实不符合时,他们就会绕开这些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里,暴露出自私和懦弱的特点。年轻创作者对于群体特征的思考,相较于戏剧节的其他成熟导演的剧目,差别明显。陈明昊自己也关注到了这样的细节,“我们也会关注年轻人的创作,去想有什么东西是他们享受的,或者他们在思考的,我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攻击性,希望他们能更有能量,并且能直接把他们的这种能量表达出来,这次戏剧节年轻导演的剧目都做到了这一点。”

在阿那亚的第二天,天际泛起灰白色,晚来欲雨,让人担心夜晚的露天剧场还能不能如期演出。和观众一同忧心天气的人,还有将故事背景和剧场都设置在海边的《发呆》剧组,该剧目的导演之一李瑜说,自从筹备这个戏开始,天气就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为了能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创作出适合场域能量的演出,剧组一直都在不断突破自己的安全区,甚至突破自己的审美习惯。“有时候海边的风浪是很大,户外还存在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噪音,会对音响和麦克风产生影响。演员的能量怎么能够不被自然环境吞噬?我们演员的表演要和大自然较量。”

幸好天公作美,夜晚的戏剧如期演出。在谢幕环节,导演丁一滕感谢了演员、编剧、灯光,还特别感谢了天气,得以让所有的预案都变成备选。不过就算下雨了也是戏剧表演的一部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幕会怎样,就像戏剧一样。

《发呆》剧照,图源:阿那亚戏剧节

“虽然不懂但很想靠近”

孟京辉曾粗略估算过,在今年阿那亚戏剧节期间,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而来参加各活动板块的人数,将达到55000人次左右。而在2021年首届阿那亚戏剧节,同样历时11天,近30000名观众在现场观看了演出。比较之下,数字的跳动仿佛显示着阿那亚戏剧节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

有人说,只有在海边的酒吧吹过海风,在路上与艺术家谈论哲学,才能明白它实际上不只是一次戏剧节,而是更像一场多元、丰富、美好的生活方式派对。阿那亚一名源自梵语“aranya”,意为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但这样的一个“乌托邦”在2013年之前仅仅只是北戴河边上众多的烂尾楼之一。 

据亿城集团年度报告显示,阿那亚2012年仅实现4000多万元销售额。2013年,马寅接手该项目,两年后,一条“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的视频在网络走红,阿那亚第一次在公众视野中大规模露面。很快,配套的美术馆和礼堂开始修建,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前往,房价翻了数倍,游客人潮如织。直到2017年,阿那亚的销售额达到了30亿。

孤独图书馆,图源:阿那亚戏剧节

记者走在阿那亚街头,偶遇一位戴着墨镜的看戏人,她从北京坐了快三个小时的车来到阿那亚,仅仅是为了周末来看一部她喜欢的戏剧。她告诉界面文娱,对她来说,艺术已经变成了她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她都会去往全国各地观看各种艺术展览。

吸引一群像她这样的游客前往,是马寅预期之中的事情。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谈到,阿那亚的消费锚点一直对准的是90后的年轻一代。“文化意识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一个刚需的生活方式。我们发现来看艺术展的,参观画廊美术馆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我们去年两个美术馆的门票收入大概是700万,90%的门票收入都来源于90后。”

比起影视剧来说,戏剧舞台总是因其高深的表达以及场地的受限而显得相对寂静。在孟京辉看来,观众与戏剧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上的隔阂。把大家聚在阿那亚的是什么?或许是海水,或许是礼堂,但大家能够来到这里一起感受戏剧才是最重要的。

“在戏剧节里,有特别清浅的作品,还有特别深刻的作品,甚至有些戏我也有看不太懂的地方,但是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种探求的愿望,它勾引起人和人之间想要重新交流的愿望。”孟京辉觉得,戏剧节仿佛创造出了一个彼岸,让人们抽离现实,以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生活,奔着一个新的感受,一个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而来。

秦微是一名银行职员,在接受界面文娱采访时,她正看完韩菁的《子虚先生在乌托邦》,这是她来阿那亚看的第四场戏剧,在谈起看完戏剧的感受时,她直言,“有一些掉书袋的东西,看不太懂。但是我觉得戏剧这种艺术可能就是这样的,让人感觉自己过着一种高雅的生活,虽然不懂但很想靠近。”

这种“很想靠近”的感觉正好呼应了戏剧节想要营造的“随性”和“自然”的气氛。戏剧节里有一个“环境戏剧朗读”单元,被设置在16个出人意料的空间里发生,包括会议室、游泳池、停车场等。 当你在园区里漫步时,或许就会闯进一部正被朗读的戏里。

“我不想让阿那亚成为搬运工,把全国各地的文化活动都照搬过来,而是希望能让文化艺术在这里‘长’出来。”马寅对阿那亚的文化发展有自己的定位。在阿那亚戏剧节之前,阿那亚社区之前一直有属于业主的年度大戏,2015年,阿那亚社区话剧《八个女人》正式公演,开启了阿那亚业主戏剧的探索之路。8年时间里,从百老汇的音乐剧,当代先锋戏剧,到人艺的话剧经典,从阿那亚的社区剧场,到国家话剧院的舞台,社区海选招募素人演员,把《恋爱的犀牛》《茶馆》《窝头会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舞台上重现。随着条件逐步成熟,做一个真正的戏剧节,让戏剧为阿那亚打出更高知名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而文艺氛围在阿那亚,也的确是一种日常性的存在,至少看起来是如此。在建筑群中,白色礼堂、沙丘美术馆、阿那亚艺术中心、海边电影院、单向书店以及几个剧场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会、艺术展览以及戏剧演出等各种文化活动也会在不同季节举办。除此之外,物质需求也能在这里得到满足,配套设施完善,咖啡馆、酒吧、书店在社区里一应俱全。

阿那亚创始人马寅,图源:阿那亚戏剧节

在海边酒馆喝酒,然后徒步去美术馆看画展,最后在深夜迎接一场戏剧。阿那亚戏剧节有点像一个约定,每年夏天,天南海北的人们来到这里,共同创造一个海边的戏剧时空,或者说,共同在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里生活一阵,远离股票、房贷和职位升迁。在许多人眼中,“乌托邦”这一词用来形容阿那亚一点也不夸张。一名微博网友曾说,“我和朋友来到的第一天就感叹,一切都太规整了,包括石阶的高度和树杈的角度都被精心设计过,连厕所里都印刷着阿瑟米勒的诗句,黄金海岸水天相接的地方完全就是楚门的世界里那块边缘的幕布。”

但在幕布的背后,却也拉开了一场真实世界与乌托邦幻境之间的博弈。阿那亚并不是一个免费的场所。作为一个社区,它并不对所有来访者开放,只有预订了园区内的酒店、民宿,购买了园区内的艺术场馆门票或是提前预约参观图书馆的人才能进入。淡季需要提前一周预约,而旺季则需要一个月。而在戏剧节期间,几个酒店的单日价格均在2000以上,令不少人望而却步。在阿那亚,虽然有Shake Shack这样的汉堡店,但却没有麦当劳肯德基这样更平价的食品店,一切的消费都是“真实而刺眼”的。

虽然马寅一直强调希望戏剧艺术没有边界,人人都可以前来参观,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一道始于消费水平的隐形门槛限制了可以入内的人群,以物价作为经济机制完成对游客的筛选,最终目标是筛选出同频的爱好和格调。

同样的博弈,也发生在当地居民与戏剧节之间。6月15日傍晚,陈明昊的开幕戏剧《红色》在白色礼堂进行首演,一道栅栏将前行的道路围起来,只有持票的观众才能进入,一个想要穿过礼堂去往海滩边的业主与保安发生了争执,辩论着封路的不合理之处,认为一场戏剧节不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个崭新的社区之中,业主可以免费乘车出行,业主的食堂分区与游客分开,业主免费出入各种艺术场所,他们享有着各种“特权”,而在戏剧节逐渐向大众打开的过程中,业主却感觉到“被入侵”,这似乎也呈现出一种对抗性的矛盾。

入住阿那亚的任何一所酒店民宿,都能看到马寅信箱的卡片被放置在桌子中央,上面印着“如果您有任何不满意,请随时邮件告知”的字样。戏剧节开始后的几天,马寅每天都会收到不下三十条私信,投诉居多,有一部分住户认为戏剧节有点扰民,有一部分不是完全奔戏剧节来的客人被各种闹腾的声光电影响了旅行体验。

“我都一一回复并且致歉了……还挺好的,有很多事你就是得自己直面它,也不能总看见好的一面,总自己嗨。”马寅说。

网址:【特写】戏剧、海水与人造乌托邦,“真实”在阿那亚之外 http://c.mxgxt.com/news/view/589700

相关内容

乌镇,全世界最像乌托邦的地方
29部国内外好剧齐聚阿那亚戏剧节
2024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揭晓,将上演11个国家24部剧目
最近,阿那亚为什么被喷惨了?
打破界限 阿那亚戏剧节让戏剧走进生活
性别•寓言•乌托邦——刘慈欣《三体》中的文化启示与后人类想象
舒活特杭州新品发布会——“实体+互联网=下一个乌托邦”
世界八大戏剧节艺术总监齐聚 阿那亚戏剧节:面向海边 坐享世界
阿那亚戏剧节首次启动戏剧专业竞赛单元“未来戏剧SHOWCASE”
阿道司·赫胥黎:预言未来社会的反乌托邦小说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