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作家余华弃6年发妻,转身娶知己赚1550w,暴露婚姻的残酷真相

发布时间:2024-12-30 12:08

年少时以为,两个人只要相爱,就可以牵着手走一辈子。

成年后才知道,两个人想要一直在一起,不能凭一时的喜欢,还要有共同的方向。

在很多人眼里,余华与发妻潘银春结束6年婚姻,转身就娶知己陈虹,显得过于薄情。

可他的人生,正揭示了婚姻的残酷真相:只靠两情相悦在一起的夫妻,根本过不长久。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余华的2段婚姻看看吧。

01

方向不一致的婚姻,再爱也别要

1983年5月,余华待在医院,查看完患者牙齿情况,准备如往常一样开始拔牙,电话却突然响了起来。

他放下手上的拔牙工具,一接电话,整个人都开始热血沸腾,心情十分激动。

电话是北京《人民文学》编辑周雁如打的,她在电话里告诉余华道:“你投的5篇作品,有3篇可以发,另外2篇需要修改,如果你来北京修改的话,可以报销往返车票,并提供食宿。”

挂断电话,余华想到自己坚持写作这么久,终于有了成果,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蹦了起来。

旁人见他这状态,一个个打听发生了什么事,得知是余华写的作品上稿以后,很快就在他们的小镇传开了。

没多久,大家就在《人民文学》杂志刊上,看到余华的《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星星》《竹女》三篇作品。

一个月后,余华从北京改稿回来,已经成了县里人心中的大人物。

这一次,他离开了武原镇卫生院,不再从事那份5年的拔牙工作,如愿进入县文化馆工作,开始了人生新篇章。

也是在这里,余华遇见了心动的女孩潘银春。

当时,潘银春在文化馆做文秘,容貌出众,又特别爱笑,追求她的人特别多。

余华在见到潘银春第一眼时,就加入了追求者的行列,他虽然个子不高,但长得颇为清秀,再加上当时的名气,在那些追求者当中,算特别出众的。

潘银春对余华的才华早有耳闻,见他开始追求自己,心湖就像是突然投进了石头,荡起阵阵涟漪,红着脸默默接受了他。

从此,余华总会踩着单车,载着潘银春到处游玩。

他们去了南北湖数水面上的白鸥;去了他原来工作的武原镇,一起古典园林绮园的亭子中一起避雨。

平时,他们还一起朗诵普希金的爱情诗,一起唱清新明快的校园民谣……

慢慢地,余华与潘银春的感情越来越深,在

1985年,他们携手走入婚姻,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他们婚后生活一开始很甜蜜,可没多久就开始矛盾不断,且这些矛盾从未妥善解决过,反而将两人的心拉的越来越远。

余华在文化馆呆久了,觉得在这里太过安逸,对自己的创作没有大的帮助。因为去过北京,知道外面的机会更多,就想着要出去闯荡,在写作上获得更好成绩。

可潘银春不支持余华的想法,她认为结了婚,就该安安分分过日子。

她不止一次对余华说:“我们在县城有份体面的工作,一起生个可爱的宝宝,过着安稳的日子不好吗?为什么非得出去过不稳定的生活呢?”

当时,余华一心只想写出更好的作品,也坚持为了梦想去北京深造,根本没将潘银春的话放在心上。

1986年,余华收到了《人民文学》杂志邀请,需要去北京开笔会。

于是,他就趁着这个机会离开了家乡,一个人跑到了北京,遇到了当时的文学大家李陀。

那时,李陀已经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作家了,他创作的《沙鸥》《李四光》等都被拍成了电影。

余华赶紧拿出新作《十八岁出门远行》,激动地跑到李陀面前,求他给自己点评。李陀认真看过他的作品以后,竟然说:“你已走到了中国文学的前列。”

余华听到这么高的评价,高兴坏了。一回到家乡海盐县,就开心的跟妻子潘银春分享,以为这样就能说服妻子让自己出去继续深造。

可潘银春的态度却非常冷淡,像是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余华继续说下去的欲望。

尽管得不到妻子潘银春的肯定,余华依然没有放下成为职业作家的理想,次年2月,他就再次登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直奔鲁迅文学院,想快速弥补自己在专业水平上的缺失。

如此一来,余华就跟潘银春开始长期两地分居。两个人的感情也开始降到冰点。

可余华却在北京,看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此时,余华和潘银春还是是相爱的,可他们的爱与自己的人生规划相比,明显后者更重要,也就是说,他们的爱,还没有达到无条件为对方改变的高度。

很多人和余华这对夫妻一样,因为爱在一起,没多久就分开,大都是选择伴侣的时候,会理所当然的以为,对方爱自己,就会为自己的未来妥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婚姻里,无条件为对方改变的爱基本不存在。

很多人发现对方不愿意为自己改变时,就心生苦闷,甚至会用自己的想法强加在爱人身上,得不到正向回应,就认为对方不理解,不包容,不成熟。

随之而来的是,离开的念头不断在脑海中涌现,行动上对待对方也越发消极,慢慢凉了彼此的心,直至真正的分开。

事实的真相是,你们的爱不够纯粹,意愿也得不到满足,一开始,你们就选错了携手一生的人。

而余华和潘银春,在人生方向不同时,就早已注定了分开的结局。

因为勉强在一起,内心对彼此的不满只会越来越深,曾经的那份爱,也会消磨殆尽。

02

比起相爱,更重要是共同话题

在文学班上,余华认识了不少朋友,他们在一起谈天论地,分享着彼此的写作经验,慢慢丰满了自己的羽翼。

同时,余华的目光,也被女同学陈虹吸引。

陈虹是空政文工团的诗人,长相出众,身材性感丰满,对文学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还是班上位数不多的女同学,所以,她在班上非常抢眼。

余华回忆初遇陈虹时,他是这样说的:“初见就被秒杀!”

而陈虹呢,早在余华第一次进班里时,就已经注意到他了。

因为她早就在杂志上阅读过余华写的作品,读完后,她就认为余华是心有乾坤之人,他的笔墨克制,言语简单,文字却能打动人心。

当然,她也早就知道,余华自第一次见面后,目光就总是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当她发现这事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惊喜的。

由于是同学,两人借着探讨文学,慢慢开始走近。

在北京学习的日子,余华活得蛮艰难,身上的钱只够租个9平方的小房子容身。陈虹得知后,就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帮他打扫卫生。

因此,两个人走的也就比旁人更近了些,很多在北京的朋友见他们如此亲密,还以为他们是夫妻。

但余华却把握好了分寸,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个有妻室的人,一直把陈虹当作自己的红颜知己。

和陈虹在一起,余华的灵魂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可以随心所欲谈论对文学的想法,每次都能得到陈虹的认可,有时她还会给他提出中肯的意见。

相处越久,余华就越明白,自己想要一个像陈虹这样的妻子,和自己可以谈谈文学,懂自己对文学的执念,也支持自己去追逐梦想。

一年课程结束后,余华才回到家乡。却发现妻子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冷淡。

再次决定去北京时,余华将姿态放低,用试探的语气问潘银春:“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北京生活。”

可潘银春不屑一顾,还是坚定自己最初的想法,她说道:“我就想待在家里,待在父母亲人的身边,承欢膝下,平淡幸福。”

从此,原本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因为彼此选择的人生不同,开始渐行渐远。潘银春不愿意为余华的梦想妥协,而余华也不愿意为了

潘银春放弃尚未完成的理想。

余华知道,他和妻子潘银春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就像是两条交叉线,在短暂的交集之后,开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在一起,不过是消磨彼此的时光而已。

在1991年8月,余华与潘银春办理离婚手续后,1992年初,余华回到北京,迫不及待与陈虹结婚了

婚后,陈虹一如既往的支持余华的作家梦,每次余华写完的稿子,她都会用心阅读过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们当时住在空政文工团的家属楼,条件并不好,但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文学的滋养,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

余华和陈虹的婚姻,说的好听些是志同道合,实际上,是因为陈虹漂亮,而且听话。

有了这么一个老婆,他可以安心在喜欢的领域里大展拳脚,不需要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回家面对的是冷言冷语。

而陈虹呢,能够读懂余华的文字,她相信余华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所以甘心情愿的支持。

可以说,他们的关系是顺势而为,无需对方改变什么,也不必刻意为对方改变,两个人在一起,轻松自在无压力。

其实,任何一段关系,大家想要的都是相处舒服,但凡感到一丝勉强,都无法产生正向的情绪能量。

而这种正向的情绪能量,是夫妻之间的相互懂得,鼓励,理解,是可以不断交流的共同话题,这些,是两个人方向相反的人不会有的。

说到底,长久婚姻的真相是:先以共同方向为前提,找一个彼此相爱的人。

03

好的婚姻,彼此灵魂都能获得滋养

余华和陈虹婚后,生活虽然过得很幸福,却一直没有知名的作品,他开始慌了。

当时余华已经32岁,同时期的作家莫言写完了大火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即将结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已完成。

而且,没有好作品,就意味着一直没有高收入,余华开始越发焦虑,迫切的想写一部作品来赚钱养家。

陈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仅没有责怪余华没赚到钱,反而贴心安慰起了他道:“不要急,我相信你的才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作品的,慢慢来!”

听着妻子陈虹的安慰,余华的心总能获得些许平静,终于在一天下午,他听到了《老黑农》这首歌,瞬间就有了创作灵感。

《老黑农》这首歌,讲述了一位美国老黑农的艰苦人生。故事是:

老黑农一生辛苦,家人都离他而去,晚年的他孤独寂寞,穷困潦倒,却仍旧笑对人生。

余华了解之后,突然明白: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内涵意义,仅仅是活着。哪怕活着再苦再累也得活下去。

于是,他决定写个这样的悲惨而又伟大的故事,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活着的意义。

说干就干,余华把自己的构思与立意记录下来之后,就开始动笔创作,可写着写着,他就因为没有头绪无法继续。

陈虹在一旁看见了他的难处,接过他的稿子认真读了几遍之后,给出建议道:“如果你觉得第三人称写的不顺,不妨试试第一人称呢!你就把自己代入其中,想象你面前就有一个老人,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陈虹的一番话,瞬间让余华攻克了写作卡点,立即就用第一人称开始写,当时就文思泉涌,很快就将第一章写完了。

写完整部作品的时候,余华为人物的命运哭了很多次。

当他写完以后,妻子陈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泪湿眼眶。

也是在那一刻,余华知道这部作品一定会爆火。因为他认为,一部作品,能感动自己,肯定也能感动别人。

后来余华大众面前总说:“没有陈虹,就没有《活着》。《活着》的出版,陈虹居功至伟。”

这部作品,最先刊发在《收获》杂志上,很多读者看完后,都成了余华的粉丝,不断写信称赞他。

不久后,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活着》单行本,紧接着,这本书入选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后来,余华觉得自己的根在浙江,想搬回老家去创作。可他很担心陈虹会和潘银春一样,不支持自己的决定。

出乎意料的是,陈虹知道后,非常尊重他的决定,还告诉他说:“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

随后,陈虹就开始将家中的书归类打包,为搬家到杭州做准备。

可余华很快又改变了主意,不想再搬家了。因为他觉得在那里定居,离家乡太近,很多人会来围观,会打扰到自己的创作。

虽然他如此反复,陈虹却没有怪他,只是笑骂了声善变的男人之后,就默默将打包好的行李拆开,放回原位。

可以说,余华能有一个陈虹这样的妻子,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伴侣,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加油站!

余华得到了正向反馈之后,越来越珍惜陈虹,内心无比感激她的支持与理解。

两个人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中越来越相爱,彼此灵魂在爱的滋养下,也成为了温暖而强大的人。

04

活着的意义

很多看过《活着》这本书的人,大都知道书中讲述了这么一个剧情:地主家的儿子福贵好吃懒做,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他因为赌博败光家产,把父亲活活气死。

从此,他的生活贫困艰难,命运反复打击他,他失去了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孙子,只剩下一头牛相依为命。

可以说,这篇小说诠释了苦难于人生的含义,也刻画了底层人民承受磨难时的韧劲和顽强。

但对于余华而言,《活着》是他第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他迎接新生命的礼物。

1992年的11月,陈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问余华:“你想不想要这个孩子?”

初为人父,余华本该高兴,可他却开始着急,因为家里条件实在太差,而自己即将成为父亲,竟然没有稳定收入。

陈虹知道他的顾虑后,宽慰他道:“不用担心,孩子来了是好事,或许一切也会跟着好起来!”

果然被陈虹言中,在孩子将要出生的前些日子,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找到了余华。

张艺谋说:“我看上了《活着》这部作品,想将它拍成电影,来找你聊聊版权的事情。”

余华一听,十分激动。要知道,当时张艺谋刚刚了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际上获了不少奖项,是国内国外很出名的大导演。

很快,余华就将《活着》的改编权给了张艺谋,版权费收到了两万五千元。拿着这笔钱,余华知道儿子的生活有着落了,接连几天都激动的无法入睡,哪怕是钱压在枕头底下,他也要过半个小时就看看,生怕丢了。

更让余华激动的是,《活着》改编成电影之后,好评不断,竟然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同时也让《活着》成为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几名,光这一本书的版税,就有1550万元!

就这样,1993年8月27日,余华和陈虹迎来了彼此的爱情结晶。

那一刻,余华无比兴奋,他搂着妻子不断的说:“感谢你,给我生下了一个这么好的儿子。”

他给儿子的小名取为漏漏,带着尚在襁褓的漏漏,一家人离开了那间简陋的宿舍楼。

至此,余华一战成名,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变好,之后,他又写出很多口碑不错的作品,一跃成了文坛顶流。

那么,你最喜欢余华的哪部作品呢?

网址:顶流作家余华弃6年发妻,转身娶知己赚1550w,暴露婚姻的残酷真相 http://c.mxgxt.com/news/view/590058

相关内容

作家童年经历与写作有多大关系?“冷酷”的余华告诉你
余秀华遭家暴,小男友暴露本性:中年女人的恋爱脑,跟才华无关
陈思成和佟丽娅离婚,揭露出婚姻最残酷的3个真相
这一次,顶级豪门的“残酷现实”,在王石娇妻田朴珺身上展露无遗
诗人余秀华疑被家暴,90后丈夫杨槠策终于露出真面目
《甄珍:巨星光环下的爱情悲剧与家庭纷争,真相何其残酷》
张嘉译和“妻子”的婚姻,暴露了中年夫妻的相处之道
“脑瘫诗人”余秀华:身世悲惨、婚姻不幸,她却一直在追求幸福
身家百亿曹德旺:曾要娶红颜知己,因妻子这话将财产全转入她名下
张国强:因穷被前妻抛弃,二婚娶女明星,如今爱情事业双丰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