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粉的自白:我是心理咨询师,56岁成了王一博的粉丝
采访 文 | 刘燕秋
口述 | 王颖
“妈妈疯狂应援男明星,我该不该阻拦”,《奇葩说》第七季抛出了这样一个辩题。爸爸、孩子不着家情有可原,妈妈不着家就成了众矢之的?“有烛光里的妈妈,为什么不能有灯牌里的妈妈?”辩手小鹿抛出的这个梗,当晚就上了微博热搜。
妈妈们怎样追星?追星的中年女性有着怎样的心态?王颖的讲述提供了一些答案。她在网上出名是因为一条视频,标题为 “57岁奶奶跨省打卡追星”。当时她和朋友一起从湖南株洲去武汉,参加某大屏打卡活动,希望抽到跨年演唱会的门票。这条视频在网上转赞过万。视频中,王一博出现时,王颖发出欢呼,她声音温柔,眼镜和格子围巾显得很斯文。
王颖是湖南人,今年57岁,她形容自己是看着《天天向上》变老的。三年前,她随手打开电视,发现《天天向上》里出现了一个不爱说话、高高帅帅的主持人。这个男孩叫什么名字,当时她并没记住,后来才知道叫王一博。起初她比较好奇,一个安静的人怎么能做主持人。直到一个周末,她在电视里看到王一博一个人在节目里跳舞,她 “惊掉了下巴”,发现这个小伙子身怀绝技。
2019年秋天,有朋友给王颖推荐了《陈情令》。看完以后,她被王一博彻底圈粉。每天工作之余,她都会刷一下百度、B站和抖音,看王一博的各种拍摄花絮、访谈、跳舞视频,恶补他曾经参演过的电视剧和综艺。从早期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到《陪你到世界之巅》,还有他配音的动画电影《昨日青空》,以及《创造101》、《极限青春》两档综艺……过去一年多时间,只要有王一博出现的电视剧和节目,王颖一期不落地看。看《这就是街舞3》时她甚至热血沸腾,半夜里大呼小叫,老公调侃说她扰民。
武汉的那次活动王颖没中奖,但活动方看到被广泛传播的视频后赠了她一张票。于是,她和朋友一起坐飞机到海口,参加了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她又一次被王一博“帅晕了”。
说到发布追星视频的心情,王颖如此形容:就像在旅途当中,突然遇见一个幻彩大流沙。她曾经在西藏丙察察自驾游,艰险路途中遇见一次大流沙,非常震撼。流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呈现出绸缎般的幻彩,走近才发现,那其实是常年滑坡的大小砂石形成的,时不时会有碗口大的石头滚落。向外界展示自己对王一博的喜爱,无疑是惊喜而又危险的事情,这也是大流沙带给她的体验。
王颖不认为自己是那种非常疯狂的粉丝。她的另一重身份是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方面的实践已经十多年了。她认为,自己追星不是为了挣脱某种现实的困境,她把追星视为一个中年人的内省之旅。一方面,追星是个人的创造性自我表达,可以抵抗衰老;另一方面,借由追星,她可以更好地跟已经成年的女儿对话和交流,拉近彼此的情感距离。
一个人想要本真地活着,需要跨越怎样的心理障碍?以下是王颖的讲述。
1
年前,我跑到武汉参加跨年演唱会的抽奖。公屏抽奖我没中,但那个视频出来后,做活动的公司给了我赠票。我高兴坏了,听说黄牛的报价很吓人,《天天向上》的现场都炒到1万多。如果要花那么多钱,我肯定就不会去了。
兴奋了好多天后,我邀请了几个追星的朋友一起去看跨年晚会。我们31号上午飞到海口,1号下午飞回来。一路逛吃,说说笑笑,多巴胺蹭蹭往上涨。进场时间是5点半,我们到酒店安顿好,休息了一会儿就跑到现场去了,因疫情防控需提前准备。进场可说是过五关斩六将,查身份证、核酸检测、测体温,还要查手上戴的应援物品。
大体育馆那冷风一吹,感觉特别奇妙。现场声浪排山倒海,还没看到人影,只听到山呼海啸的声音,就知道王一博出来了。我们在里面呆了四五个小时,王一博出来就开始喊,最后结束的时已是凌晨1点,嗓子都喊哑了。
我们统一穿绿色衣服。坐在我们旁边的都是王一博的粉丝,右边女孩来自重庆,左边女孩来自西安,都是从老远的地方专门来看他。因为之前那个视频,有几波小粉丝认出我了。他们自称“摩托姐姐”,头戴某些标志,身穿绿色衣服。好几波小粉丝主动跟我打招呼,握手拥抱。他们说,阿姨,我好喜欢你的心态,我老了以后也想像你这样。我心想,你干嘛要等老了以后,你现在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除了这次跨省追星,我不算特别疯狂的粉丝,但我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一博的爱。我最近在看《有翡》,还心心念念地盼着他的《冰与火》。以往我未必会去看这一类的剧,但是因为喜欢这个人,所以就无条件接受了他所有的表演。
去年因为疫情宅在家,我在网上买了各色毛线,织毛衣打发时间,还买了王一博的人偶。那个人偶大概20厘米高,头比我的巴掌小一点,我就在家里给它织小毛衣。一博有一些造型我很喜欢,我就织那种套头或者开襟的毛衣,根据网上照片里的造型和颜色进行搭配。我还买了牛仔布,给他缝了个牛仔裤,最后衣服穿在小人偶身上,那个造型特别可爱。
我织一件小毛衣要花几个小时。朋友要我摆地摊。这不是为了赚钱,就是单纯觉得喜欢、好玩,而且,这个劳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我还会买他的专辑,一般买两张,一张听歌,一张表示支持。至于他代言的产品,如果家里刚好需要,而且价格和性能都符合我的要求,就会优先考虑。仅此而已,我不会疯狂氪金。
《这就是街舞3》播出时,我差不多每天都给一博战队投毛巾,手上有多少投多少,我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刷积分攒毛巾。因为日常我有工作,还有别的爱好,晚上休息时间会刷一刷B站、抖音。这几个平台都被我刷成王一博专页了。偶尔看到微信打榜的消息,我顺手也会投几票,有时候也会忘掉,不会参与清场。我基本不用微博,也不玩超话,更不参与饭圈争斗,所以我应该算是散粉吧。
2
我平时做心理咨询工作,需要陪伴一些陷在情感情绪泥沼里面的人。在一对一的咨询中,我会全身心地跟一个非常痛苦的人在一起,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和情感。当然,我们定期会有专业上的支持,我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张弛有度的调节,所以我会找一些让自己放松的方式。织毛衣可以保持高度专注,人会处在一个放松而稳定的状态。当然,我给王一博织毛衣会有一些特别的情感。
年轻的时候我看《少林寺》,喜欢过年轻时候的李连杰。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在宿舍墙上贴了一张李连杰的海报,摆着打醉拳的架势。我也喜欢2018年底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里面一些唱美声的歌手,但是王一博应该是我花时间最多的一个了。
王一博身上有一种远超年龄的通透和对自己的真诚,这一点特别吸引我。他有些话听起来蛮爽的,比如,别拿你的标签为我的人生标价,别人的期待不能限制我的人生。像这样的表达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境界。
有多少人因为别人的标签和期待而焦虑、抑郁?我在心理咨询中接触过太多这样的人。
大家会把自己认同的人生理想投射在一个明星身上,借着追星这个事情去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些渴望。我对王一博的性格是高度认同的。我本人就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我取的网名就是暖瓶、暖壶之类的。王一博有一个高冷、酷盖的外表,但他内在是纯粹的炽热、耿直率真、不虚与委蛇、不附庸风雅。在娱乐圈这个深不可测的江湖里面,这是需要坚定和勇气的。王一博还有一点特别吸引我,他总是活在当下。别人问他,如果有选择你最想去哪里,最想回到哪个年龄去旅行?他都会回答,我就选择当下,我选择这里。
我的朋友里喜欢王一博的,差不多都是妈妈粉。成为妈妈的那一天起,你就接受了这个身份赋予你的天职,它包含了无条件的爱、养育、保护、扶持和包容。我们盛年期的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情感上是不对等的。妈妈会觉得自己更强大、更有力量,负的责任更多,而孩子是天真的,需要保护的,任性做自己就好了。王一博耿直率真和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孩子般的天真,能激发女性的母性,所以他的妈妈粉真的很多。
我对王一博就像看自己孩子,特别喜欢他,觉得宠着他就好了。他经常犯胃病,有时候录节目录到一半都会去医院,我就会觉得心疼,看到他身上因为跳舞受的那些伤,也会心疼。网上一部分黑子网暴他的时候,我也会生气。这不都是一个妈妈对自家孩子特别自然的情感流露吗?很多女孩甚至比他年纪还小,都自称是妈妈粉,或许也是因为,她们内在有一部分属于妈妈身份的情感。
在追星的过程中,明星就像一个投屏,我只是把我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在他的屏幕上演绎了一下。我喜欢他,借他的投屏演绎我的人生,这些事情跟我自己有关,跟他没什么关系。当然,如果他有回应我,我会高兴。但是我想,王一博肯定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像我这样为他的小人偶去织毛衣的妈妈粉吧?这只是我的纯粹的美好的情感,是我自己赋予了意义。我自己开心就好了。
也有朋友问我,你怎么知道王一博是在做自己,不介意别人的评价。他的意思是,这都是包装出来的人设。我说,姐姐我活了57年,当然知道娱乐圈有人设这一说,我也不否认他的经纪公司会根据市场需要刻意放大他的一些品质。但是,因为我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我并不介意。我只要表达我自己就好了。
3
家里人都知道我追星,孩子们看到我这么开心,他们也挺高兴的。其实,孩子们特别怕的是,为了他(她),你如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那样他们会觉得有很大的愧疚感,就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家里有一个晚辈也被我说得现在特别喜欢王一博了,还时不时给我提供王一博的一些信息,我们经常一起聊。有一个外甥女会跟我说,我有一个舅妈,年纪18。
我先生已经退休,饭圈不在他的兴趣点上,他甚至都不知道王一博是谁,但他从不拦我做自己高兴的事情。这是很大的尊重和支持。夫妻之间可以保持不同,但我们可以尊重对方的喜好。他知道王一博的小人偶很好玩,会拿来给小孙子做玩具。收到演唱会赠票的事我也跟他说了,他当时开玩笑说,把自己的钱包捂好,现在骗子的心理学比你学得好多了。他们也为我获得赠票而高兴。
我觉得带孩子是父母亲的天职,我的前半生为自己的天职努力了,但养孩子的孩子不是我的责任。他们有困难,我肯定帮忙,但我不认为当全职奶奶是理所应当的事。首先,这是父母的责任,而且我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知道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把孩子带大对他的成长更有益。
我家里还有一个90岁的老父亲,虽然还没到需要天天照顾的程度,但他有时需要去医院。我去海口之前,带他看了牙医,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我带他到医院去做手术,现在视力恢复得很好。这些事情是我的责任,必须做。
在追星的群体里,我心理学理论掌握得多一点,在懂心理学的人里,我是追星更投入的。这样的身份让我可以建立和追星人群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我当初愿意把这个视频分享出去的初衷。一方面我是在自我表达,另一方面我希望借着追星多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这种真实的体验让我更容易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比如,我们通过办一些沙龙讲座,让陷入交流困境的两代人有交流的机会。从海口回来后,我跟一起去看演唱会的朋友也在商议做点事情。原本我们每个月会办一个公益沙龙,近期沙龙的主题是“家有粉丝”。很多青少年都有追星的行为,但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想跟大家探讨一下背后的心理机制。两个小时里,我们几个参加过跨省活动的人就在现场,结合心理学理论分享了自己的体验。
我们发现,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追星的心理。追星这个事情古亦有之,苏东坡是陶渊明的粉丝,杜甫是李白的粉丝,李白就是那个时代的流量明星。我没有参加过后援会,没参加过有组织的应援,我理解中的饭圈是这样的:成员主要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他们有脱离父母羽翼进入社会、求得认同的强烈愿望。这个年纪的孩子,他们会千方百计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孩子会尝试抽烟,有的想要偷偷去酒吧,会不断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表达要独立的愿望。但是父母习惯了操控,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这个阶段亲子之间会产生情感摩擦,有时候还很激烈。父母很焦虑,常常是以爱的名义去限制孩子的叛逆。孩子也焦虑,急于寻找外界的认可。
我很同意那个说法,叛逆这个词本身就是伪命题。在这个年纪,逆就是顺。陆川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有一集里,熊猫宝宝要离开妈妈的保护,独自去爬树。熊猫妈妈各种阻拦,但小宝宝一次次挣脱妈妈,尝试去爬树,爬上去就滚下来。最后熊猫妈妈也不拦了,就站在树下静静看着宝宝继续爬,它最后硬是独自爬到了高高的树干上。
动物如此,何况是人呢?你看网上那些粉丝活动,可以看出粉丝群体有一整套规则,投身到价值趋同的集体里,个体是被高度认同的。青少年那种弱小感和孤独感瞬间就被化解掉了,自我的力量感会扩大很多倍,这个力量又会推动每一个成员去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亚团体,亚团体一旦稳固形成,外界的力量是很难渗透的。如果内部的运行机制足够顺畅,这个团体会像一个巨人,产生惊人的力量。除了饭圈,电竞圈、耽美圈、同人圈,还有lgbt族群……所有这些圈层都有着鲜明的自我标识。如果家庭和学校多一些温暖的关注和允许,孩子的心灵会被滋养,对一些非主流活动他们可能会适度一些。
关于跨省追星的事,我跟女儿也有过交流。
我回忆起一件往事。13年前男团Super Junior来长沙,当时我女儿大概是上初二。有一天下午放学,她瞒着我从株洲跑到了黄花机场应援。我们家离长沙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要坐长途汽车。她怕我不同意,就先斩后奏,到了那边才发短信给我。短信好长,大意是说今天我跟一个粉丝团体一起去接机了,我的作业做完了,晚上有饭吃,还有宾馆住,有人安排了大巴接送出行,我明天早上会回来,你放心吧。看到这个短信我又惊又气,她这样就跑了,我都没办法找到她,可是短信内容又让我无话可说。因为她把我担心的事情全给堵上了。后来她安全回家了,我的气也消了。
如果她提前跟我说,我肯定不会让她去,但她回来以后,我也不生气了。那一晚我想了很多,我能理解,这个年纪的孩子就会干这种事情,所以我也没有批评她。我让她讲了讲这次追星的过程,这件事就过去了。她喜欢崔始源,我还特意上网了解很多关于这个团的资讯,觉得这是一群很努力的孩子。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类似的行为了。
女儿平时在外地,前几天我跟她在视频里,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当时的情境。她一脸沧桑地跟我说,那一次的疯狂体验很重要。她说,自己以后对这类事情就没有那么大兴趣了,你现在做的事情就是我当年玩剩的。她释放了那股力量,以后就不再特别痴迷于追星。或许因为她回家以后,作为家长,我接住了这个情绪,我也接住了我自己的情绪。
最近这次交流拉近了我们母女的情感距离。我们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回望自己走过来的路,见证彼此的成长,特别美好。
4
去年,中学同学毕业40年聚会,我写了一篇小作文,题目是《有你之处无江湖》。在文章里,我说人生就像一个抛物线,如果你把抛物线对折过来,正好青春期和中年是对折关系。青春期最接近哲学家的状态,会有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中年也一样,出走半生,穿越了天地众生,终究还是要回归自己。我得活明白,知道自己为谁活。如果你要想为自己活,就不要介意别人的定义和标签。
要放下别人的评价并不容易。我小时候是一个好学生、乖孩子,受的是传统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言不高声,笑不露齿,青年时代还有点内向。我几乎是端庄了一辈子。有朋友取笑说,端庄,其实就是端着装着。人不要一直这么端庄,偶尔也可以放松下来,变得邋遢一点,活得放纵一点。当一个人完全不允许自己有“小坏”时,其实就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了。
我们这代人有很多时间都耗费在追逐似乎是唯一正确的价值上,比如分数、财富、功名等,还有作为女人、母亲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本分。对我来讲,要越过脑子里面从小被家庭社会灌输的做人规则、教条、禁忌而去触及自己最深最真实的渴望,并且向世人去承认这一份真实,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我身边有一个中年妇女说起她的一段经历。她曾经特别喜欢某个明星,就把那个明星的照片作为电脑屏保,但有一天她的一个同事看到了,丢过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当天她就把屏保撤掉了。这个过程她有挣扎吗?一定有,最后她还是被外界的评价打败了,放弃了自己内在的真实表达。其实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
一个57岁的阿姨追星,面对这样的新闻,一些人会说为老不尊、脑子进水、画面不美之类的评价。王一博说过,为什么每件事情都要追究它的意义,单纯的喜欢不行吗?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落实起来真的好难。一个人到了中年,其实是需要从脑子里的各种评价判断走到心里来了。从头到心的距离也就是30多厘米,但是为了跨越这30多厘米,我好像是走了万里长征。
我是一名在心理学领域泡了很多年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完全可以用一堆心理学概念来解释粉丝心理、追星现象。但那是一个职业状态,不是一个单纯的人的状态。在这一刻,在追星的过程里面,我不想去做什么专业的权威,我只想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把自己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来。
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果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的话,那余生我还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属于我自己生命的艺术呢?追星只是我遵从内心感受自然发生的一个行为,也不一定会去参考别人,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愉快地去完成。
(应受访者要求,王颖为化名)
——完——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网址:一个妈妈粉的自白:我是心理咨询师,56岁成了王一博的粉丝 http://c.mxgxt.com/news/view/603170
相关内容
访云南首位职业整理收纳咨询师:这工作相当于半个心理咨询师粉丝自称妈妈粉是什么心理?真的把爱豆当孩子吗?
女粉对王一博以“妈妈”相称,是饭圈文化不假,可是否尊重艺人?
王源自曝和粉丝的真实关系,原来王源妈妈这么对待他?
王一博的妈妈粉那么多,她们年龄那么大,会给王一博做数据吗?
袋鼠妈妈母亲节营销洞察: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头号粉丝
综艺“投喂”心理咨询师
连云港青少年心理咨询是什么 欢迎来电「南通松果心理咨询供应」
姚弛的妈妈粉与女友粉之争:明星背后的粉丝心理大揭秘
为什么粉丝都说是明星的妈妈?这个梗最先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