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之父”的五次人生选择
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3周年纪念日。每逢这个光辉节日来临之际,人们总会想起“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这个响彻云霄的名字,钱老身上那一个个令人仰望的事迹,依旧值得我们回味并思索。
当我们想起钱老,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连串数不完的成就,讲不完的爱国奋斗故事,他如何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如何克服千难万险,牵头研制出“两弹一星”;如何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年轻的科学人才……
今天,我们分享钱老的五次人生选择。
古往今来,凡有大作为、成大器者必是能紧随国家发展的脉搏,进而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钱学森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做出五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这五次选择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他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和工作中,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
钱学森中学时代
钱学森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与报考大学有关。钱学森就读中学的数学老师认为他在数学领域很有天赋,希望他报考数学系;而国文老师认为他的文章作得很好,希望他报考中文系,将来当作家;钱学森的母亲则希望子承父业,从事教育行业;而钱学森的音乐美术老师认为钱学森艺术上有天赋,建议他去学画画、学作曲。
但此时的钱学森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打定主意要学铁道工程,给中国造铁路,成为像詹天佑一样的工程师。最后钱学森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正当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憧憬着毕业后做詹天佑式的铁道工程师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给中国军民造成惨重损失。
在校园里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军飞机,钱学森陷入了思考:铁道机械工程现在对国家用处不大,他期望制造出把日本飞机打下来的飞机。就这样,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改学航空工程。为此,他用业余时间读完了校区图书馆里所有的航空方面书籍,这在学校被传为一段佳话。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了航空工程专业公费留学生,也就是飞机设计专业。
钱学森在美国
1935年9月,钱学森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读研究生,一年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钱学森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是,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钱学森向当时最擅长航空理论研究的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成为世界著名力学家冯·卡门教授的博士生。在导师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很快就成为航空理论方面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钱学森一家在归国途中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不久,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指示陈赓大将询问钱学森,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的回答非常肯定,但他并没有料到国家会把研制导弹、火箭的任务交给他,让他来做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国家的需要使钱学森做出了他人生的第四次重大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钱学森晚年曾说:“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干起来之后他才发现原来做这个事困难那么多,需要付出那么多的精力,而且受当时客观条件所限,物质保障较少,压力也非常大。但他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选择,义无反顾地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卫星)、船(飞船)、器(航天飞行器)全面发展。钱学森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他的任务。
钱学森深入基层检查指导
1982年,钱学森70岁了,已功成名就的他完全可以休息了,但钱学森又作出了人生第五次重大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
从70岁到85岁,他以独到的研究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等领域进行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而富有建设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途中,钱学森的很多思想如系统工程思想、综合集成思想、总体设计思想等已在国民经济、军队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钱学森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他曾经对堂妹钱学敏教授说:“我这些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
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
百年人生,五次人生选择,体现了这位科学老人对学术的赤诚,对党的赤诚,对国家的赤诚,对民族的赤诚。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要尽最大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钱学森说到了,也做到了。
中国在由大向强的发展道路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老一辈科学家们怀抱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尽瘁,舍身忘己,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为祖国科学事业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人们都说,由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但他却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中国航天之父”的五次人生选择 http://c.mxgxt.com/news/view/612222
相关内容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因为一顿红烧肉,与中国航天结下一生之缘三代航天人 一个飞天梦 中国航天事业向更深邃的宇宙迈进
中国航天爆发之年,品牌如何借力腾飞|对话中国航天太空创想
北京人艺再演《天之骄子》 借曹氏父子探讨人生选择
辉煌航天的明星之路中国航天精神的壮丽建设.pptx
神舟飞天历程——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航天日丨航天业腾飞离不开“明日之星”
夜空中最亮的中国星: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今天开幕 中国航天“明星”齐亮相
头条|中国航展开幕,航天“明星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