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要演员扛,难道电影也要他们扛?
2022年电影《人生大事》作为黑马总揽17亿票房、2023年电影《消失的她》作为爆款总揽35亿票房。时人撰文称演员朱一龙是“中国电影未来的中流砥柱,最扛票房的人,不受类型片限制”,并认为他会“走出国门走出世界,不仅戛纳,还要直奔奥斯卡”……
然而今年朱一龙经历了一次事业波折。
注意,是波折,不是失败。
暑期档由其主演的电影《负负得正》票房失利,朱一龙“扛不扛票房”的问题似乎成了显学:
电影票房好,你就是“中流砥柱”,你就能扛票房。
电影票房不好,你就不是“中流砥柱”,就不能扛票房。
不受类型片限制?
只能说“踩低捧高”的语言艺术,对于演员是一种PUA。
“演员扛票房”倒和前阵子樊振东谈饭圈文化的热搜内容相近:
他说:
“输球不行,赢球也不行,对我、对队伍、对乒乓球、对大家的团结,有百害而无一利”。
体育界饭圈文化的畸形现象同样适用于影视界,这句“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朱一龙们的影响更甚。压力给到“沈马组合”也不见得会减轻多少,尽管《抓娃娃》目前稳居暑期档票房前列,但在此之前沈腾、马丽的部分作品同样遭遇过类似《负负得正》的失利,那时坊间也有人说他们“过气”“才尽”,只是当《抓娃娃》出尽风头,各种溢美之词掩过负面评价。
所以,演员们也要面对“看着答案写问题”的世态炎凉。
就像樊振东的无奈:
“打球打得好好的,有成绩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为什么有些言论看似捧人,实则杀人?”
朱一龙等也会同问。
一
负负得正
众所周知,任何一部影视剧在市场上的成败得失都不是“唯演员论”,题材、内容、主题、迎合度、舆情变化等都要综合考量。
粉丝和粉丝经济固然是影视剧投放前参考的市场价值,但不仅仅体现于此。尤其是电影,它更需要参考上映期间同类型电影竞争、观众分流、主题受众和话题延展等多方面因素。
2024年电影市场有一种显见的观众喜好:
要么直白、要么刺激。
年初位居票房前三的电影《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和《第二十条》,今年三月和五月上映的《周处除三害》《九龙城寨》,暑期档前期的《云边有个小卖部》,以及上文提到的《抓娃娃》等(此处未计入进口片,只列举国产片),以上电影话题度和网络热度都没有聚焦演员,或者说“演员”并非主要讨论热点。
观众更在意电影带给自己的观感,同时社会舆论对影片的市场推动也是观影的重要因素。
试想一下,假设《热辣滚烫》在春节期间遭遇市场冷遇,是否就能简单归罪于“贾玲不行了”?《飞驰人生2》面对观众无感,也能粗暴断定“沈腾的三板斧失效”?《九龙城寨》票房滑坡能否断定“林峰等老港片演员被内地排斥”?《云边有个小卖部》无人问津可以看作“彭昱畅撑不起一部电影”?
然而票房结果依旧是“看着答案写问题”——
笔者不否认演员的表演对电影的贡献和助力,问题是过分渲染演员因素,无论粉丝是否在其中推波助澜,对于演员的未来发展、衡量一部电影的市场价值,都是短视的,甚至是致命的:
尤其在当下电影票房和市场反响愈发不可测的时代,“演员”本身就等于被捆绑在一艘航于怒涛的船上。票房好皆大欢喜,票房差演员则成为口碑献祭。
综上,《负负得正》之于朱一龙,是失败还是成功?
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是他拓展表演、探索艺术的尝试。
不必过度解读。
“演员扛票房”这个伪命题,不只是饭圈文化的畸变产物,也是部分资本“轻故事,重人物”的买椟还珠。这种双向奔赴导致演员今后可能迫于压力只选择“稳定”而非“突破”,电影只选择“保险”而非“探索”。
这无异于慢性自杀,绝不是“负负得正”。
二
密室效应
和“演员扛票房”对应的是电视剧也有“演员扛收视率”的拥趸。
曾经坊间流传一句话:
男靳东女孙俪。
足见演员因素在电视剧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两位演员外,刘亦菲、刘涛、姚晨、周迅、杨幂、唐嫣、刘诗诗、赵丽颖、杨紫、迪丽热巴等女演员多次被媒体列入收视率综合排名中。胡歌、黄轩、张译、王凯、张嘉益、孙红雷、雷佳音、张颂文等男演员也都是收视榜单上的常驻嘉宾。
根据权威部门统计,电视剧观众年龄段主要集中在70、80和90后这一批观众,约占总体收视群体的85%以上。“两性婚恋”“职场爱情”“家庭关系”长期占据小屏,同时“仙侠乱斗”“古装悬疑”“民国谍战”也拥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基础。
以上,都没有“文艺类”电视剧的市场概念,无论什么类型的电视剧,都是有的放矢,各自收割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
电影,尤其是“爱情文艺”这种类型的电影面临的市场风险很大,这四个字归纳代表的成功作品如《前任》系列,其确有成功前作,但后期投放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两性关系的阶段“性观念”变化。何况如《负负得正》这类影片留给观众对情感探讨的空间之余,没有意识到它不适合今年这波观众的口味。
那么换个平台是否结果就不同了呢?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大视频平台的会员价格战,让“在网上追剧”和“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成本对于普通人而言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它促使观众自然分流,也让电视剧较之电影有明显的集约效应和聚焦热点。
最重要的是传播环境之于影视两者的情绪感知度:
电影面向市场,开始就要考量档期、路演、影院排片等客观条件制约。买了票,走进影院看电影,观影条件、观影体验,对于愈发社恐的现代观众而言,恨不得人人都有一个包间,互不打扰。
电视剧不同,追剧群体随时可以在任何场合观看上线剧集,观众可以任意选择观看环境,不用担心影响到别人。只要戴上耳机,就能实现“上班能看、下班能看、熬夜能看、洗澡也能看”的观剧自由。
这种传播条件促使“脸熟”的演员对于观众而言不仅是作品保障,在相对更加私密的环境中,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和代入感,对故事主题、角色立意乃至演员本人的口碑传播更容易发酵。
心理学上称之为“密室效应”,即在更加密闭的空间中,人们往往对画面感知和情绪波动更加敏锐,对陪伴自己的“人物”更能产生好感。
因此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上述电视剧市场主流的题材,依照现今电影市场趋势未必讨喜,但在电视剧领域经久不衰。不是演员给不给力,而是情绪感知度因为体验的环境差异产生认知错觉。
必须承认,和电视剧以及大部分商业片相比,有些影片不适合走商业化市场路线,或者更适合在艺术院线上映。但国内的艺术院线每年电影票房产出有多少?这个领域任何人出演都有风险。
不过在电视剧领域“演员扛收视率”确实成立,话题、热度、人设、作品……在公众面前展露的大多还是演员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一人崩而剧崩”的情况同样存在,在此不做赘述。
三
快乐星球
笔者认为,“XXX扛票房”和“什么是快乐星球?”都是娱乐话题,也仅限于娱乐。不能让“市场——营销——观众”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到清晰了然。
“演员扛万物”需要参照具体的传播环境,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间杂并存。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最终口碑凭借的还是故事的可看性。
在现下的部分舆论场中,“演员扛+”被刻意提升到远超其本身的位置上。
部分粉丝对于“唯一的神”执念太深,随之引发的则是另一部分对“真神”无感的观众群嘲。在双方骂战中,几乎无人分析一部影视剧市场反馈的客观原因。对于保持中立且无所谓的观众而言,不但会对演员平添恶感,还会导致演员本身受到极大干扰,同时对其自身长远发展及业内评价产生负面效应。
就像“流量”本身是个中性词,但被许多骚操作玩坏了一样。
现阶段,资本看好、电影大卖,必然有一群人热捧演员,认为他们是“中流砥柱”。
当演员归于本位,让故事本身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均值得探讨的时候,“谁来扛”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认不认可演员的表演和作品本身的价值观导向。
换而言之,无论在“场外”多受欢迎,“进场”后就是一部影视剧里某个角色的扮演者,要服从整体的场内调度。“场外”因素只具备参考价值,不是决胜因素,更不能喧宾夺主。
尤其对一部电影来说,或成或败都不是演员能决定的,不能凭单部电影的票房“锁死”演员的未来,认定这位演员能不能“扛”。
对演员不公平、对电影不公平,对付出辛劳的全体演职人员更不公平。
至此,樊振东所说的畸形粉丝文化,在“扛票房”这个问题上也能让演员们感同身受:
一捧一杀,演员何辜?
就事论事,艺术长存。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网址:电视剧要演员扛,难道电影也要他们扛? http://c.mxgxt.com/news/view/634050
相关内容
抱走吧!大明星|邢菲回应闯进御姐赛道 谈扛剧的必要条件杨紫又传出新瓜,或将进组客串电影,业内人士称其为扛剧女演员!
小弟犯错,大哥来扛!我的大哥在哪里 电影推荐 电影扎职3义薄云天 影视剪辑
黄渤:从青岛小哥到娱乐圈的扛把子,影视名星
扛起了我们的爱巢…
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的鄙视链
窦骁的6位荧幕情侣,女演员均为女神级别,真正扛起剧的只有3人
电视剧明星女演员全部
徐峥,黄渤:他们才是内地电影圈真正的超一线演员
娱乐圈顶尖扛剧女演员:赵丽颖、杨幂等四位人气与演技并重的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