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打十斤: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4-05-29 18:22

数枚精美的银戒指和银项圈、图案奇特的银牌、打磨得发亮的银色茶壶和配套的水杯……近日,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上,一批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的银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时常有好奇的游客上前询问展位前那位身着传统瑶族服饰的中年汉子。

他便是唐大打十斤,一位来自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的乡村银匠,2013年被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银饰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唐大打十斤制作的瑶银饰品。受访者供图

从事瑶银制作20余年

制作持有瑶族银饰制品1000余件

岭南无山不有瑶。每有重大民俗活动时,瑶族人的身上总是穿上绚丽多彩的刺绣盛装,佩戴琳琅满目的瑶族银饰。瑶族银饰品类繁多,包括头簪、耳环、胸牌、项圈等等,饰品图案复杂灵活,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也有月牙形、人物、花鸟虫鱼等图腾图案。据唐大打十斤介绍,佩戴瑶族银饰是一种对祖先和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崇拜。

唐大打十斤在制作银饰。受访者供图

传统瑶族银饰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包括了化银、锻打、下料、雕刻、焊接、抛光、酸洗等三十多道工序。“我的制作工具有300多种,仅雕花用的铲刀就有50多种。制作一个银项圈,仅是上面的图腾,就需要用到7种工具。”唐大打十斤对每一道工序都了然于心,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他伸出手展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我的手,和你们不一样,大而粗糙,这是属于工艺人独特的手。”

唐大打十斤是一名“70后”匠人,也是油岭村唐大打家族银饰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唐是我们瑶族十二大姓之一,大打是我们家族的姓,十斤是我的名字。”唐大打十斤从事瑶银制作20余年,至今已制作持有瑶族银饰制品1000余件,曾多次将瑶族银饰带到各地参展,如今已是他第八次带着瑶族银饰来到深圳文博会。

出身瑶银世家

瑶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

“我们大打家族在连南因打银而出名,被称为‘大打打银’。”唐大打十斤介绍,“以前寨子里分工明确,我们大打家族便是专门负责打银,瑶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我是第四代传人。”自幼在火炉边伴随着爷爷和父亲打制银饰的“叮当”声长大,唐大打十斤从小就对瑶银制作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小学五年级时,他成功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件瑶银饰品。

1994年,17岁的唐大打十斤来到广州一家银饰店打工,两年后自行开店制作瑶银。为提升制作技艺,唐大打十斤还曾到湖南、贵州、云南、上海等地闯荡多年,做学徒、跑市场、拜师傅,吸纳南北各地银雕流派的特色精华。

“瑶银制作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也是瑶族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年轻的唐大打十斤在打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瑶银所承载的文化,“每一件银饰上的每一个图腾都代表我们连南八排瑶不同的故事,例如新娘结婚的头冠竖起的像角意为我们居住的山,而银链则将我们八排瑶连在一起,意为相互连接、互相照应。银牌上弯弯曲曲的、跋山涉水的图案,代表的是瑶族祖先的迁徙路线。”

唐大打十斤制作的瑶族新娘婚礼头饰。受访者供图

为此,唐大打十斤曾花多年时间,徒步串走连南各排各村瑶寨,收集整理旧的瑶银物品与整理每个图腾代表的历史印记资料详细记录不同银饰品制作方法与不同年代的材料。“因为每个排的风俗习惯有所差异,因此即便是用在同一个场合的银饰,不同排的银饰也会有各种细微处的差别,光耳饰我便制作过20多种。”

返乡创业推动连南瑶银创新

“我家中兄妹五个,兄弟仨都会做银饰,但只有我一个人坚持在做,哥哥和弟弟为了生活都在从事不同的行业。”唐大打十斤回忆,1996年到2013年,他在广州开办瑶族银饰制品加工作坊,一边开店一边学习。

随着连南瑶寨旅游业的兴起,唐大打十斤敏锐地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加上察觉到瑶族银匠因年轻人长期外出务工而逐渐落寂,他毅然回到家乡振兴瑶银。

唐大打十斤在瑶族银饰制作坊制作银饰。受访者供图

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唐大打十斤创办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桃花红工艺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瑶族银饰的研发、制作及销售,并招收了多名学徒,希望将这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以及瑶银所承载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同年十月,唐大打十斤受邀在广东瑶族博物馆成立了瑶族银饰制作坊,集培训、展示、销售一体。

但连南瑶银仍旧一度面临困境。“我们连南传统的瑶银主要适用婚礼、葬礼、祭祖以及重大节日等,总体需求较小,通过调查我发现市场对于各种常用银饰品及水壶、水杯等产品需求较大。”唐大打十斤暗自下定决心,瑶银要存活,必须适应市场。

唐大打十斤制作的瑶银水壶及水杯。受访者供图

通过外出学习和创新,唐大打十斤将瑶银从传统银饰扩展到银制茶具、桌面装饰、改良首饰、大型装饰等,使这一技艺得以现代化和多样化。“我一直致力于将瑶银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今,“大打打银”制作的不少大件生活用品已经走上市场。

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宣传越来越广,瑶银等手工艺商品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广东瑶族博物馆的瑶族银饰制作坊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关注,唐大打十斤制作的银饰因其出众的工艺深受游客喜爱,常常被当做旅游纪念品及伴手礼,不仅走向海外,也吸引了许多回头客。

“这是6年前我来旅游这里买的一个‘大打银手镯’,非常漂亮,这次跟团来这边旅游,打算再买一个。”今年4月,在广东瑶族博物馆的瑶族银饰制作坊中,一名来自香港的游客指着手上戴着的银手镯,又指了指展柜中的“大打打银”瑶族银饰,笑着说道。当时唐大打十斤就在制作坊中,听到这些话他不禁一笑,主动与这名游客交谈起来。

“像这种回头客还有很多。”唐大打十斤笑着说,自己依旧在不断学习不同的银饰制作工艺,让瑶银制作更精美,能够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同时顺应潮流开设银饰diy工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手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匠心是守时、是耐心、是坚持

当被问到如何理解“匠心”时,唐大打十斤顿了顿,然后讲了几个曾经的小故事。

5月25日中午,在出发前往深圳文博会之前,唐大打十斤刚刚将客人预定的打样样品寄出。“时间太紧,原本我是不想接单的,但是客户相信我,还是选择我来制作。”加班加点花了近十天的时间,唐大打十斤终于按照客人的要求将样品制作出来,他感慨道,“按时交货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如果不能保质保量按时交货,我们宁愿不接订单。”

传统纯手工瑶银制作工序、技艺复杂,尤其是新娘结婚时所需佩戴的配套银饰,往往需要半年之久,因此耐心是一名银匠必不可少的品质。“去年12月,一名来自南岗、现生活在内田的瑶族女孩找我定制一套结婚用的银头饰,因为女孩自己不清楚头饰应该使用何种形制和图案,制作过程中反反复复找我修改。我非常能够理解她,始终没有半点不耐烦,直到女孩和家人满意地高高兴兴地将头冠取走。”

“‘匠心’还是坚持和静心。”唐大打十斤表示,“十来年如一日地磨练一样技术,心不静下来是没办法做到的。”唐大打十斤回忆,最初有文化馆定制“超大号”瑶银银鼓作为展品。

“原本的银鼓直径是几厘米的,而展品需要将直径放大到80 厘米。”如何焊接好、如何在相同薄度下不让大银鼓变形,尝试两年多后,唐大打十斤终于解决这些问题,成功制作出“超大号”瑶银银鼓。

如今,50余岁的唐大打十斤不仅被评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银饰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荣获乡村工匠传统工艺副高级职称,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采写:南都记者 杨伽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责任编辑:

网址:唐大打十斤: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http://c.mxgxt.com/news/view/6367

相关内容

唐大打十斤: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交流
荔湾“版权+”助力岭南非遗传承创新
弘扬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促进非遗传承和创新
庐州漆器髹饰技艺:千磨百推终成器,传承创新中绽放大漆之美
走进张银亮与王浔的艺术世界
一把提梁银壶不过百元!皎洁灵动如明月
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5.20”上新 首次发行心形双金属币寓意“心心相印”
《永定门里》创新探索新时期京味戏
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开启点映 四大看点热血致敬中国文艺力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