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出自晋绥军,为何最后会与阎锡山分道扬镳,并自立门户?
人生有三大恩情:父母养育之恩:谁言寸草,报得春晖,子欲养亲,亲已不再。
夫妻之恩:夫妻之恩,糟糠之妻,贫时安俭,富时安贫,等你青冠,白发又生。
知遇之恩:大千世界,尘世纷繁,知人者遇,育人者善,你若千里,伯乐难寻。这三种恩情是永生不得忘怀,心怀感恩乃为人生之道。
对于傅作义来说,阎锡山确为他人生知遇导师,作为阎锡山手下的强将,他一步步地成长都与阎锡山息息相关。
他从初出茅庐到与李服膺、赵承绥等人一同成为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他的才能被阎锡山所发现并发扬光大,所以阎锡山与傅作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可为何傅作义最后却远离晋绥军自立门户,为何与昔日的“老师”分道扬镳。
并肩作战
曾经的恩义、扶持本是并肩作战的武器,看似坚不可摧的关系却被猜疑一击致命。
作为民国四大军阀之一的阎锡山,他手下掌握的晋绥军有着百战百胜之势,以破竹之势屹立在民国动荡时期。像这样的大规模正规军队应是军事名人辈出,可晋绥军中拥有军事才能的人却寥寥无几,而傅作义作为阎锡山的老乡和一手提拔的将士,自然成为晋绥军中的顶梁柱。
而提拔傅作义不过是因他与阎锡山同为山西老乡,远离他乡遇故知自然倍感亲切。但也不单因为这个原因,傅作义本是富裕人家的孩子,学富五车的傅作义却有着救国梦,于是弃文从武考入当时负有盛名的保定军校,继而毕业后转入阎锡山麾下。
傅作义作为年轻一代的军官,他并没有当下军官的跋扈和贪图权势。反而他事事亲力亲为,为人更是刚正不阿,对于手下士兵均赏罚分明。
他这样的管理制度在众多军官中是一股清流,而正是因为傅作义这样的管理能力和他在军校中所领会到的军事知识,被阎锡山一眼相中于是步步高升。
傅作义秉持着晋绥军的防守军事策略,26年间多次混战都守城成功为晋绥军立下汗血功劳,自然而然他成为阎锡山的左膀右臂,多次战役傅作义均有参与并表现出色,不仅收到军内的夸奖更多的是来自敌军的欣赏,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后伴随而来的不仅是荣誉更是诱惑。
张学良,蒋介石等大军阀都来想办法拉拢傅作义,希望能将这位年轻的将才变为己用。本就疑心沉重的阎锡山在流言蜚语间,自然对这个声名大噪的副手起防备之心。
但仅凭几句流言蜚语不足以让阎锡山这样的将才起疑心,说到这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张荫梧。
这人本与傅作义为保定军校的同窗,两人毕业后同到阎锡山麾下任职,张荫梧平日就非常自大,自认本事了得,在职位上更胜傅作义一筹。可眼见着傅作义晋升的速度和响亮的名声早已赶超自己,内心自然是诸多不满。
而傅作义涿州守城战投降,自然给了张荫梧机会,他不仅明面嘲讽傅作义是“投降将军”还背地里写信给阎锡山暗示傅作义有背叛之势。
怀疑的种子一旦扎根就难以消失,紧接着中原大战的失败,阎锡山自然想要借此“绊倒”傅作义将他送上军事舞台,好在傅作义幸运因调令而免此劫,这时的傅作义对于阎锡山的恩义之情因此消逝,换来的已是无尽的失望。
势力分割
世事无常,前一秒是携手抗敌的战友,下一秒便成对立面。
确实晋绥军当下的风头已让顶头当局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调走傅作义本就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意图就是为了分散晋绥军的势力,被分出去的傅作义自立门户,自成一派。
在当时的情况下,晋绥军被分为两派:一个是阎锡山部,另外一个是傅作义山部。两个部分称为相互对峙之势,晋绥军的势力被有效地分散。
晋绥军是指山西、绥远一带的地方军阀势力,起初一直都由阎锡山掌控,从清朝灭亡开始晋绥军的势力就不断在扩散,割据北方。
而30年代起傅作义的自立门户和崛起,成为晋绥军二部与阎锡山部成为势力对立面。而对于这支军队,除了两位领导人的恩怨情仇,还有对于这两支军队实力的猜测,究竟是阎锡山部的军事势力强劲还是傅作义部的势力更胜一筹,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实在1946年之后,傅作义部的军事力量远远要超出阎锡山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
虽早在1912年阎锡山就在山西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当时的阎锡山手里掌握非常多山西的资源,无论是养兵还是武器都有金钱的支撑作为基础,当时阎锡山手下的晋绥军装备早已与正规军装备无异,就在这样大规模养兵的情况下,很快晋绥军的数量达到37万人的大型军队。
不过随着1930年的中原大战失败,晋绥军的势力就大不如前,对此阎锡山对傅作义颇有微言:认为傅作义当时的涿州大战能坚守38天,为何太原只能守四天。这样“反常”的现象称为傅作义背叛组织的“实锤”。
而傅作义方面因受到老战友的“排挤”,继而接受张学良的资助转而成立晋绥军二部,当然作为为军阀打工的队伍,他想要超过阎锡山自然是非常困难,可傅作义非常擅长把握时机。
他奉命率军进驻绥远,虽绥远的资源比不上山西但是好在拥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傅作义作为带兵打仗的能手,他的军队自然是精良。
阎锡山主攻政治,带兵这方面除了砸钱并比不上傅作义的军队,傅作义甚至派绥军去救援过晋军,傅作义所带领的军队曾于日寇多次交手取得胜利,在历史上绥军抗日也是在历史上留下过印记。
光从人数上确实阎锡山的军队人数要比傅作义部多,但比起军事实力却在其之下。加上傅作义部有孙兰峰、郭景云这样的虎将,军事实力马上就见分晓。
军事之才
领兵打仗者,除了有军事天赋,还需有容人之量及用人不疑的信念。
阎锡山作为晋绥军的创始人,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在军事,乃至用人上是有过人之处,当时声名在外的“十三太保”个个都身怀绝技,其中最为优秀的傅作义更是阎锡山在数万士兵中所发掘的军事苗子。
而作为军事上的首领人物,不仅要有识人的火眼金睛更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能因某个部下的才能过于突出而起防备的心理。
实际上,阎锡山对于傅作义这样的英才早有防备,毕竟当时的傅作义风头正盛。这种“功逼天子”的行为确实引起阎锡山的重视,而阎锡山也是个多疑之人,他早已忘记与傅作义一起共患难的日子,也许是不了解傅作义的为人。他一心只扑在权势上,而忘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所要坚守的品质。最终导致傅作义的离开和两人之间的决裂。
小结:
历史的结果是必然的,阎锡山对傅作义的疑心导致傅作义的离开,最终导致傅作义自成一派。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果,傅作义作为军事场上金子般的存在,他所带领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为我国打下良好的铺垫。
而对于傅作义个人来言是充满遗憾的,毕竟阎锡山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一次次的怀疑使两人分道扬镳,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傅作义难以走出困境曾有过轻生的念头。
傅作义是感恩的人,不过现实的逼迫使他不得不丢弃自己的这份感恩之心,站到昔日战友的对立面去。可从他战争开始后曾三番两次的救援阎锡山的军队来看,他这份感恩之情一直都在。
我们也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有容人之量方能留得住人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同时我们在傅作义身上也看到,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真理。
网址:傅作义出自晋绥军,为何最后会与阎锡山分道扬镳,并自立门户? http://c.mxgxt.com/news/view/646583
相关内容
胡适与傅作义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盘点与赵本山分道扬镳的十大明星
阎锡山的晚年生活:三餐馒头配青菜,他去世前给后人留下7句遗言
小沈阳疑似解约本山传媒!师徒分道扬镳内幕曝光,事业独立引发热
郭晋安与娇妻欧倩怡分道扬镳,背后故事震撼揭秘!
还记得当年相声界的黄金搭档,冯巩牛群,为何分道扬镳,现状凄凉
与赵本山“分道扬镳”的四位明星,高秀敏与他成为“绝唱”
揭娱乐圈黄金搭档分道扬镳的内幕
与冯巩分道扬镳,喊小自己8岁的赵本山为“大叔”,他经历了什么
人走茶凉小沈阳:曾怒斥台下大腕,为何与师傅赵本山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