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母女,相互争斗又彼此依恋的一生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在我有限的阅读里,几乎所有探讨母女关系的社会学、心理学著作都由女性写就。在那些书籍的前言中就能发现,作者的写作动机往往来自她们自身和母亲或女儿之间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在研究者中,对“母女关系”的关注并非局限于女性。我们之所以将“母女关系”这一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抛向资深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师訾非,首先是因为他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也期待一个自身不被母女关系牵绊的客观视角。记者|孙若茜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人们会将母女关系视为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之一?有人认为,母女关系中所包含的矛盾比任何其他关系都多,同时也多于母子关系。
訾非:确实是这样,母女关系非常复杂,矛盾也多,往往比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更复杂更矛盾。我们经常能观察到,甚至到了年龄很大的时候,很多女性仍然与母亲有激烈的矛盾。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我们谈起心理现象,一般会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入手去综合地理解。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叫“进化心理学”,它从人类作为生态系里的一个成员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性格、动机、偏好等对于生存的意义。人类的天性趋向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后代数量和保证后代的存活率。母女关系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解释的部分在于:母亲的“重男轻女”倾向影响了母女关系,而母亲们的“重男轻女”又和人这种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有关。
例如,当一个母亲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时,我们经常观察到,母亲更偏爱儿子。这种偏向,有助于母亲后代数量的增加。因为女儿所能繁衍的后代是有限的,尤其在古代,医疗条件不好、婴儿存活率不高的情况下。当母亲把更多资源留给儿子,比她把资源朝女儿倾斜,其后代数量增加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做父亲的在这方面往往就“看得开一些”(当然决定这种心理态度的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荷尔蒙的作用),这其实与男性在儿女成年后依然有繁殖能力有关。(我们也因此知道,为何母亲最见不得女儿大龄不婚了)。
《承欢记》剧照
当然,母亲的“重男轻女”心理,是人类在进化的生存竞争中带来的本能。在母亲们的意识层面,未必有这些明确的算计。这种思路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婆媳冲突也是全世界流行的现象。
生物进化是这么起作用的: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母亲,因为后代越来越少,在人群里的比例当然就越来越少了。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现实意义逐渐丧失,但其身体依然是原始人的身体,道德和文化就试图纠正原始天性给社会带来的不和谐。所以,在道德层面上,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是不认同“重男轻女”这个倾向的。但是教育和媒体的普及直到现代社会才得以实现,仍然有大量的人(甚至可以说多数人)在生活中主要受天性的左右(确切地讲,是受荷尔蒙的左右),缺乏这方面的道德反思能力,于是母女失和、婆媳间的明争暗斗,也就难以避免。当然,文化并不总在纠正人类天性里过时的东西,有些文化反而会强化人类的某些天性,哪怕它已经过时了。例如在许多文化里,儿子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做母亲的人也会因为文化的认可而把她的偏爱合理化。
三联生活周刊:以你的观察,母女关系中最常出现,或最主要的问题通常是什么?
訾非:前面我们谈到,母亲和女儿之间有一种天然的矛盾。但是这种根植于天性的矛盾在当下现代社会里似乎更激烈了。这可能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女性一般十三四岁之后就会离开原生家庭了,从此生活于丈夫的家庭里,与原生家庭在物理空间上就很有距离。发展心理学在研究青少年亲子关系时发现,女性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具有比较强烈的离家倾向,会有一段时间特别想离开原生家庭。就我的观察来看,一般就是在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这个年龄。女孩想离开原生家庭的“冲动期”与传统社会主张的婚龄是合拍的。在现代社会,女孩一般要到上大学时才能离家,在那之后还有现代化通信工具可以与母亲联系。整个青春期,她们都在母亲的“阴影下”成长。尤其在我们的社会里,应试教育和高考体系的压力下,母亲对青春期女孩子的“管控”是格外多的。因此在女儿内心里难免会有冲突:一方面想成为自己,另一方面又感受到外在过于严格的管束。这个阶段往往会持续6年的时间。这段经历可能导致很强烈持久的母女冲突。
《摇滚狂花》剧照 所以,就工业社会的女儿而言,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之间的矛盾可能变得很激烈。 当然,尽管传统社会那种女孩13-14岁、男孩16-17岁就结婚的制度安排和人的生理发展更合拍一些,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教育年限的显著延长,生育年龄显著推后,也并非糟糕的制度设计。毕竟传统社会里女孩走出原生家庭,在丈夫的家庭里也未必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提高独立生存的能力,对于女性而言,和男性一样重要。 但是青春期这一段时间母女“抬头不见低头见”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需要全社会和心理健康工作者认真思考的。如今母女关系在女儿青春期的状况,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工业社会。升入高中甚至在初中就住校,在不久前还是接受中等教育的男女的惯常经验。这个符合孩子发展的做法如今反而式微了。 如今父母对于青春期子女的近距离“管控”,与城市化有关,也与教育的内卷有关。为人父母者担心青春期子女离开视线会“误入歧途”。但是近距离接触带来的“剑拔弩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没有被认真考量。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在这种设置下对青少年正常发展的扭曲。例如孩子的一些天性被污名化,比如对异性有好感被定义为“早恋”,对装扮的好奇被看成“不良爱好”……在这个基础上,母女关系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扭曲。比如女儿到了大学没有谈男朋友,母亲又会担心她嫁不出去。甚至有更极端的情况:大一不许谈恋爱,大四毕业就要孩子尽快嫁出去。这些都是环境和人的天性没有很好协调的结果。 我们把青春期这段时间的教养责任交给母亲(而且父亲经常缺席,或者以事业发展为理由逃离这个难题),然而与青春期的女儿长久相处,并不是母亲们天然擅长的领域,她们有时会因此变得非常焦虑。比之于母女关系,母亲和儿子的相处相对容易一些。男孩在青春期,心理上的叛逆一般会指向父亲。另外,男孩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熟要比女孩晚,往往到了高中的时候才有强烈的寻求独立的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也快离开家庭了。 《烟火人家》剧照三联生活周刊:在谈到母女关系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一些与普通朋友可以谈及的话题,例如身体、衰老,作为女儿却不愿意与母亲进行深度的交谈,希望进入话题的通常只有母亲一方。你认为这在母女关系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吗?为什么?
訾非:多数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跟父母的交流意愿会减少,交流之后的感觉也有可能变差,毕竟如今两代人之间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观念差异也不小,代沟是个很难跨越的现实。如果在传统社会,代沟没有如今这么明显——例如,至少在结婚生育这件事上,两代人都没有异议。如今两代人在很多涉及到生命意义的层面上都观点有异,例如是否应该结婚或早点结婚、要不要生孩子、要不要体制内工作、在职业选择方面是收入重要还是个人兴趣重要、生病看西医、中医还是找大仙……可以说处处都可能不同,甚至针锋相对。
具体到母女关系中,冲突甚至更激烈一些。一个母亲似乎更能接受儿子们活得“自我”一些,但是对女儿们的人生就相对“不放心”。这与前面谈到的生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冲突的激烈与普遍,也与当今的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关。很多女儿们对于来自母亲的“陈旧”观念格外反感,母女之间存在一条文化深沟,深度交流往往演变成伤脑筋也伤感情的争吵。三联生活周刊:但有时候我们又会愿意和其他长辈交流,比如原来的老师。
訾非:老师跟学生的交流比母亲跟孩子的交流要顺畅,这种现象在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后都存在。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反叛的主要人物是自己的父母,同老师之间的冲突要缓和得多。青春期之后依然如此。一个人从与他父母年龄相同、见识相当的人那里听取意见,感受上是更平和一些的。父母口中所说的意见,往往隐含着“你应该这样做”“我期待你这样做”的“命令”。即便他们的态度很宽容,他们的意见对孩子心理上的扰动依然很大。父母的话有一种“魔力”,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一致,那么父母的建议的推动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不一致,带来的扰动和冲突也是很大的。
《柔情史》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同为女性的相互理解,会使得母亲与女儿之间更容易成为朋友吗?
訾非:这要区分“了解”和“理解”。同为女性,母亲可能比父亲更了解女儿的心理活动。但是运用这个“了解”,既可以让母亲更容易理解女儿,也可能让母亲更便于控制女儿。
母女关系是否和谐,与母亲的人格是否成熟有很大关系(父亲作为调解者的角色当然也很重要)。要承担母亲的角色,她的心理年龄不能太低。如果她看到了女儿的问题或者与女儿观点不同,她需要斟酌如何表达才好,这很考验母亲的人格成熟度。母亲的成熟意味着她有足够丰富的社会阅历,很好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不那么自恋,而且能够根据孩子成长的阶段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进行调整。 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很难成为闺蜜那样的关系,而且其实也没必要那样。即便孩子成年,孩子内心之中依然希望父母保持父母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一定像小时候那样体现在如何做具体的事情,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领袖。孩子在遇到一些人生大事比较焦虑的时候,期待父母能以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就像君主立宪制之后的英国女王,她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安定人心。)即便有的时候母女之间看上去像姐妹,遇到大的事情,母亲还是应该比孩子更淡定、超脱,这才是孩子需要的母亲的状态。当然如果实在做不到,只能是一个“知心姐姐”的角色,也好过一个事事都要干涉的权威的角色。 《小欢喜》剧照三联生活周刊:有些女儿感受到自己与母亲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竞争关系”。母女关系暗含着天然的相互较量吗?你认为存在于母女之间的矛盾的源头是什么?
訾非:除了上文我们谈到的生物进化层面上的那些因素,母女之间的矛盾也与家庭内部的“情感结构”有关。在父母和女儿这个复杂的三角关系里,如果夫妻之间形同陌路,父女关系却很好,母亲可能会感到嫉妒,家庭的基本结构就是不平衡的。如果夫妻关系足够好,父亲爱女儿,母亲不会感到嫉妒,反而会感到幸福。
还有一种特别的情况:如果一个母亲的择夫目的是给自己找一个“父亲”,以补偿她在原生家庭里的父爱缺失,那么她在自己的家庭里的身份认同就不是一名母亲,而是一名女儿。这个时候她与女儿之间也可能会有竞争的感觉。 《春色寄情人》剧照三联生活周刊:与“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比起来,更多的女儿认定自己绝不想重复母亲的人生,以你的观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訾非:我们在谈人的生物性的时候提到,青春期有一种叫“反向认同”的心理现象,孩子想要表现出与父母、尤其是同性的父母不同的样子——如果上一辈的母亲相夫教子,女儿可能会更想上学;如果上一辈的母亲热爱事业胜过爱孩子,女儿可能会更想要亲情。这种反向认同在母女和父子关系里很常见。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父亲做的职业,儿子里没有一个人在做,反倒是女儿可能会继承,因为女儿的叛逆指向的是母亲。
上文也提到,如今女性主义文化流行起来之后,女儿们在价值观上和母亲经常大相径庭,所以不想重复母亲的“第二性”人生,这种感受在一段时间里一定会变得很普遍。当这一代女儿有了后代,她们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的在女性角色定义方面的代沟就会比现在的母女之间小得多了。三联生活周刊:女儿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似乎在东亚更为常见?其中也有女性在现实中的境遇更加艰难的因素吧?
訾非:这个现象在东亚确实会比其他地方更常见,不过在西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东亚这个问题还与女性的角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她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匹配有关。比如虽然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很好,但他们的女性角色依然相当传统——尤其是韩国——她们所接触的世界是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但是她们被期待的责任和社会角色,与传统社会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中国的母女关系比西方、比东亚其他国家可以说更复杂。主张“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女儿反感传统母亲的柔弱和依附性格。如今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时代,女儿反感“半边天”母亲的观念单一和情感隔离。如今影响女性的身份认同的最大因素莫过于:在市场经济时代,人的自尊和自由度与其收入息息相关,而母亲这个角色却是没有收入的。很多女性对“母亲”这个角色避之不及,与这个角色无法给女性带来足够的尊严有关。 《继承者们》剧照三联生活周刊:相比母亲本人,女儿似乎更害怕、更介意面对母亲衰老的肉体,为什么?
訾非:其实不仅仅是女儿对母亲有这种心情。儿子对父亲、儿子对母亲都会有这种心情。孩子看到上一代人衰老,当然会心有所忧。而且目睹长辈的衰老也会有一种看见自己未来的感觉。女性对容貌上的衰老一般比男性会更介意一些。看到母亲衰老,想到母亲年轻时的光鲜美丽,会唤起女儿自己的容貌焦虑。
等到女儿也到了老年,她们对自己、对他人的容貌焦虑其实会下降,她们也会变得像她们的母亲一样不那么害怕衰老的肉体。这方面当然也有人的天性的作用。最在意容貌和身材的年龄,也就是一个人生育能力最强的年龄。所以大家不学心理学也能猜到,青春期的女孩对自己的容貌和身材是非常在意的,神经性厌食症等与容貌焦虑有关的进食障碍也是在青春期发病率最高。排版:树树 / 审核:然宁
网址:东亚母女,相互争斗又彼此依恋的一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647159
相关内容
彼此讨厌又互相欣赏,这样的友情是什么?马云马化腾谈彼此:我们互相竞争,但是我们互相尊重
女性间的相处并非总是竞争,她们懂得彼此尊重与互助
她们皆为母亲,彼此之间不会互相伤害!
宋亚东叫阵彼得·严 并希望与维拉“顶峰相见”
互相报喜不报忧 年轻人和父母如何“靠近”彼此
亲人之间最好的关系:彼此麻烦,相互感恩
婆媳相处之道:贵在尊重彼此,重在共情
天蝎男和白羊女的爱情斗争,是否终将相守?
“同姓恋人”的10对明星夫妻,彼此相爱多年,你知道有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