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抛弃你,连声再见都不会有,而只是满屏的硼化硫(SB)和低等生物的组合名词。
要说现在的主流媒体,真是越来越接地气。这个没办法,因为大势所趋。不管你想说啥,起码得先有关注、先有流量。没这个,你说啥都没人听,说了也白说。
于是,没必要又红又专,只要自带流量就给你登堂入室的机会。于是,人民日报就选了高晓松、马东、史航等一众名人在自家平台搞直播、分享读书心得,即所谓的毕业季特别直播、八位文化名人送上毕业寄语。
为什么是这些人?因为这些人自带流量,至少人民日报是这样认为的。但也不是谁都行,卖货直播的不能算,起码得跟文化沾点边儿。
直播开始、名人开播,然后根本就没有鲜花掌声,满屏全是落花流水。而且,立即引发了一场直播骚乱,本来想听的也不听了,直接跟着起哄了。然后、然后,就是中断直播、名人退场,但再也没上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这些人不是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没有惨淡的人生、没有淋漓的鲜血,然后就暂得偷生了。
是名人出了问题,还是网民出了问题,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先说名人,主要就是高晓松,网民的火力主要就是奔着他去的。其他人想挨骂,估计还得再等等。
首先,高晓松考上了清华大学,但大学没毕业就去玩音乐了。当不上科学家就准备当艺术家,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但没考上。大学没读完、研究生没考上,然后你凭啥就要给现在的毕业生讲一课。
其次,一众公知的面孔已经不入时了,高晓松凭借名人的流量、奇葩的观点以及卖弄的演技,真得做到了吸粉无数。但是,时代不同了,当时的受众与现在的受众根本就不是一伙人。那些个写网文、搞奇葩的,都换了好几茬。你再拿过时的宝刀屠当下的飞龙,追不上、也砍不动。
第三,人设崩了,就凭酒后驾车一项,就凭自称华裔一项,你在正能量这个圈里就立不起flag。你给毕业生讲人生,难道人生就要酒后驾车爽一把、就要美丽羊奴乐一番吗?也许你或是幸运、或是背景,能够这么爽、这么乐,但是一般人呢?
高晓松的粉丝,当然会立即反驳。他们会这样说: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也没毕业哈?怎么中国就容不下这些人了?
你要是这么说,还有比他们更彪悍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上大学的时候还毒杀老师未遂呢。然后却啥事儿没有,为什么?人家老妈就是牛,硬是能把这事个抹平了。你有这种虎妈吗?同理,你有比尔•盖茨的家室吗?没有,就走大概率能成功的路,好好上学、好好毕业。
成功之路千万条、千条大路通罗马。但无论那条路都不能拒绝运气,你仔细观看那些成功的名人,哪个不是运气好到爆棚。所以,成功而名人的,往往不是因为真有本事而就是运气好。现在的中国,就是一批科学青年,已不会再犯什么中二病了,所以鸡汤根本不管用。于是,所谓的名人、所谓的成功人士,根本就唬不住这些人。
公知怎么就不行了?高晓松的观点很有独到之处?
如果公知总是兜售碎片化的奇谈怪论,根本就说不上碎片化的知识,那么根本就满足不了现在中国年轻人的胃口。公知得先是知识分子然后在公共,一些个名人算得上知识分子吗?甚至连某个领域的专家都算不上,就要夸谈天下,不挨骂还等着挨表扬吗?柴静与丁仲礼院士关于碳排放的辩论,就让大家看清楚如今的公知与真正专家的区别了。
而且,公知们的悯人悲天成了以上视下的傲慢,现在的网民根本就不能接受。更要命的的是这些人因为时代的原因,所以观点中自带偏见:中国就是不好、美国就是极好。然而,不仅开眼看世界而且双脚走环球的中国年轻一代,也早就不能接受这种偏见了。
另外就是人设的问题,人设很重要,至于某些名人的人设有多差,只看他们的光辉事迹就行了。
网民出问题了吗?
中国的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引路人?总不能“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吧。
当然需要,但肯定不需要鸡汤的引路人。而名人直播,实质就是一场毫无主题的鸡汤直播。这种方式去塑造正能量,跟愚民也差不了多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得是渔、得是实用的方法、得是实在的说教、得是锋利的思想、得是独到的见解。2012年马化腾对话凯文•凯利,就是在向大众输出一种锋利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虽然凯文的观点深刻且复杂,但值得需要的人去学习,至少不是根植于沙堆上的奇葩论调。
网民上网就是在获取信息,但获取信息就这几个目的:一个是娱乐加放松,一个是关心时势变化,一个是要学习知识。而这些不同的需求,都有不同的方式,好的东西往往都是要付费的。但大家肯定不想在网上听什么名人自我炫耀和励志鸡汤,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些都是骗人的。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的时代,已经不需要高晓松之类的名人了。宁愿去看他们做广告,也不想去听他们讲道理。要高雅咱就阳春白雪,要地气咱就下里巴人,别遮遮掩掩地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整成人格分裂就整崩了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