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儿淘来的“王绘西厢”
群山
王叔晖绘《西厢记》插图
我素昔喜欢买一点旧书,这其中包括一些如今被好些人所不屑、孩子们也不怎么喜欢翻看的连环画。这些连环画中,就有一向被我珍视的王叔晖先生的经典之作《西厢记》。
说来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彼时宣外大街的路东,也就是如今庄胜广场的东侧有一早市儿,大抵是这片区域将要拆迁,人家都把不宜搬运的零碎儿拿出来摆摊儿卖了。某日我闲逛至此,却在一老翁的摊位前发现一摞王叔晖所画的《西厢记》,询价一元一本,因了特别喜欢,我索性将十本全部收入箧中。这十本《西厢记》我后来只留下两本,而余者都陆续送与书友了。然则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开始对《西厢记》绘事,尤其是王叔晖所画的“西厢故事”感兴趣,也尽可能搜集一点资料,以期自快朵颐。如今看来,倘若将这些资料简略梳理一下,或可更能了悟“王绘西厢”的经典地位。
此事说起来有些玄乎,其实线条是清楚的。自明清以降,“西厢”绘事可谓繁花漫天、异彩纷呈,著名者除王叔晖之外,他如仇十洲、唐寅、陈洪绶、改琦、费晓楼、吴一舸、胡考、李长白、戴敦邦等人,便都曾对其付诸丹青。以上指的仅为书籍中的图画。此外,过去的卷轴画、年画、元宵花灯乃至壁画上,莺莺和张生的形象不知尚有多少。
然而,在众多高手之中,我以为王叔晖乃是人气最旺的一位;也可以说,真正把《西厢记》的绘画水平推向艺术巅峰的,乃是王叔晖先生。她终生未嫁,却对崔、张故事情有独钟,一生曾三画《西厢记》。倘说1954年问世的十六幅工笔重彩是她在初试锋芒,则1957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八幅白描便是其腕下深厚功力的展露,至于1983年发行的《西厢记》四联邮票,则无妨视作其艺术已走向世界的标志。三个时期三个台阶三次跨越,一路上真可谓摇曳多姿、步步莲花,而终臻极致。不过在我看来,那套工笔重彩固然漂亮,然而篇幅太少,读赏起来究竟不能尽兴;而四联邮票却端的并非书籍。径直说,我最喜欢的乃是自早市儿淘来的一百二十八幅工笔白描本《西厢记》。
有论者称此乃一册凝结、倾注王叔晖平生创作经验和情感的划时代之作,我以为这评价并不为过。关于后者,那是她的私事,何况尚有为尊者讳的古训,我们不谈也罢,但很难说其中便没有她的感情投射。至于前者,首先就在于她师古而不泥古。即如前述几位明清人之画《西厢记》,因受审美思维惯性的牵累,手法上通常把人物缩得极小,充塞满纸的无非是湖山林石、楼阁亭榭之属,看上去古则古矣,然则究竟脱不了整体气韵上的匠气。王叔晖正是看穿了他们的破绽,站在现代审美的高度,竟一扫明清画家的颓势,其画作或精审谨严、质朴古茂,或飞逸纤秀、终古且雅,令赏读者常生妙至毫巅之感。即如环境、什物,便是那墙角丹墀的一株小小翠草,也断断不肯轻易放过,比如红娘拖了莺莺趁夜晚到花园与张生幽会的一幅,玉砌雕栏之外,于左右两侧各安排芭蕉一本,暗喻莺莺喜事当头,复于画面右下角安顿有如兰草也似的小草,衬托环境的幽雅和静谧,简直如高明的导演一般为演员安排了恰当的表演氛围;再如,过去的画人大多瞧不起界画,但先生却以此作用于栏杆和砌石而被众多大家推举,有谁竟还说界画不为艺术么。
既已站在时代审美的制高点上,她笔下的人物便绝不倚栏嗟呀、愁红怨紫,而自带一番风韵天然、清逸俊秀的神采。她一改古人作风,将人物统统推至前景,笔触所重点关照的乃是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刻画。画中人的各种表情,诸如乍见时的羞涩、相思时的痛苦、相会时的欣喜、别离时的忧愁等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嗔怪、窘迫、疑虑、恐惧等表情均宛若活画。纵观全书,其他画幅亦各有美妙处,要紧的是精心阅读,慢慢品咂。
末了尚需交代几句。我存下的这种《西厢记》,乃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据1957年一百二十幅本修订,1979年的第二版二十四开二印平装本,此后虽也有多家出版机构数次重印,但因底版年久失修,线条或断裂或汗漫,均不及此版本悦目,而此版本如今于坊间似乎并不难觅得。
(作者为藏书爱好者,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
网址:早市儿淘来的“王绘西厢” http://c.mxgxt.com/news/view/6579
相关内容
年轻院团全新演绎,这版《西厢》很“当代”新语境、新内涵、新解读 ,这版《西厢》很“当代”
楚剧《又从西厢过》亮相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
童心演绎经典,让绘本里的故事“活”起来
山西忻州“书绘文明 筑梦未来”青少年书画展开展
冉莹颖谈三胎儿子姓冉不姓邹 自曝三胎是早产儿生出来时只有4斤
“松鼠先生”归来,儿童绘本《如果月亮掉下来》新书出版
方寸间绘就五彩世界
原创绘本《丝路》首发,跟随蜀人探索西南丝绸之路
幼儿园孩子的作品,出现在西岸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