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风:扬州怪才之郑板桥及刘墉戏和珅

发布时间:2025-01-04 23:41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学家,他身栖诗、书、画三艺,具有诗、书、画三绝的美称,又被人们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名燮,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道人,人们爱称他郑板桥。郑板桥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有很好的家传。祖父郑浞,是一位朝廷命官,父亲郑之本,虽然没有做官,但为人正直,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家设馆授徒。郑板桥的母亲端丽聪慧,通晓诗文。外祖父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性格豪爽雅逸,只是不愿做官,隐居在家。郑板桥少年好学,人又聪明,加上兴趣广泛,因此见识多广。

他不仅喜爱文学,还爱好绘画,又学过填词,文学艺术,他都有所涉猎。他好读书,读书有“三自”精神,即“自刻苦,自激奋,自坚立”。他又“不荷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近)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深奥的地方),以自畅(尽情)其性情オカ之所不尽”。这“三自”的学风,为他的安身立命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他读书,有独特的方法和刻苦之处“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ヒ答(吃饭时忘了下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听不见客人讲话),并自忘其所语(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说什么了),皆记书默诵也”。他虽然爱好读书,可是他厌恶经学,这又铸成了他与时宜的巨大矛盾。

这种不合时宜的结果,使他的科考总不如意,这就决定了他不得入仕。所以在他家道中落之后,他就只得终止学业而开馆收徒,当了一名私塾先生,过起了“半饥半饱清闲客,无枷无锁自在囚”的生活。这种生活,从他26岁左右开始一直到他48岁被举荐范县县令为止,前后20多年。这些年的生活状况可以概括为“清贫”两字。他常常债台高筑,以致“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他不得不为躲债而逃到焦山的一座寺庙里借住。他常因“寒无絮络饥无糜”而使儿女席饥号寒。他曾因生活的拮据而接受过人家的资助,也曾因生活的清贫而心灰意懒,放浪形骸,“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

幸亏他爱好学习,涉猎广泛有天生的艺术オ能,在十分艰难之中,他以卖画来养家糊口。他对第一次扬州卖画有这样的记叙:“学诗不成,去而学写,学写不成,去而学画。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贫困,托名风雅。免谒(拜见)当途(执掌大权的人),乞求官舍。座有清风,门无车马。”他还说:“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郑板桥虽然厌恶经学,但是他热衷功名。这种矛盾长久不得解决,直到他40岁的时候在南京的一次乡试中考中了举人。但是,这也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他仍没得到一官半职。这样,又过了几年,到他43岁的时候,他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也得不到官职。一混又是三四年,到1741年,他结识了乾隆皇帝的亲叔叔慎郡王允禧。在慎郡王的举荐下,1741年,郑板桥オ得了一个山东范县县令的职位。这样就开始了他12年的仕宦生涯。但是,仕途险恶,他的性格又不合时宜,最终,他在61岁的时候被削职为民了。于是,他回到了扬州,又过起了卖画生涯。这一过又是十多年,直到1765年去世。郑板桥以“怪”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扬州八怪”的帽子仍然戴在他的头上,成为他头顶上一道特殊的光环。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土,任輸林院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清代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有《石庵诗集》传世。他是乾隆最宠信的汉族官员刘统勋的儿子,继承了父亲忠正廉明、刚直不阿的优良品德。刘端在朝为官的二十四年中,正是和珅在朝中专权之时。虽然碍于乾隆,刘埔无法与和珅发生正面冲突,而不得不以“太平卿相”的面貌出现,但刚正不阿的他又岂能容忍和珅如此张狂。于是,他便在暗中与和珅较劲,旁敲侧击,借以挫和珅的威风。刘墉天生聪明,又极善辩,所以大多数回合都是以刘墉胜出,和珅当众难堪、吃哑巴亏而告终。每逢大年初一,和珅必定会去皇宫为乾隆拜年。

这天,刘塘披了一件沾满油渍的破烂衣服,让人在自家门口倒了水,等在门边。等到和珅的轿子路过门口之时,他忙迎上前去,请和珅下轿到府中一坐,无奈,和珅只得下轿。谁知刘一见他下轿,便跪倒在地上,五体投地,按大清礼节;同级官员必须以礼相待。和珅自然不敢违律,于是便极不情愿地跪下回礼。起来时,他为拜见皇上而特意穿的玄绣枖、紹织狐裙已染上一片污渍了。受此捉弄,和珅又气又恨,跑到乾隆面前哭诉。哪知乾隆一笑了之,令和珅无可奈何。乾隆丙戌年,天下大早,尤以山东、直隶两省受灾程度最重。到了冬天,这两省更是哀鸿遍野,令人惨不忍睹。无奈当时国库吃紧,朝廷无法全力赈济灾民,于是刘墉与纪晓岚便想出了请京城首富和珅入瓮,向和珅募集赈灾银两的计策。

商定具体方案之后,二人便依计行事。几天后,和珅便得到了刘府向山东老家偷运20万两白银,无偿给灾民的消息。这一消息顿时令和珅精神抖擞,以为扳倒刘墉的机会来到了,于是便纠集家丁,拦截了刘府的驮队。和珅实指望赃物在手,告刘墉一个贪赃柱法罪,不曾想追到的却是一箱鹅卵石,中了刘墉的计,反被刘墉以和坤置山东十万灾民死活于不顾、私自拦截灾银的罪名告上了朝廷。在乾隆帝面前,刘墉和和珅互不相让,他们一个说箱中确实是白银20万两,另一个则连呼中计,一口咬定箱中装的是石头,根本不是什么白银,令乾隆难下定论。

可是朝中大臣纷纷作证,说亲眼看到20万两赈灾银两装箱起运,为保护和珅,乾隆帝只好顺水推舟,令和珅速速回府,点出40万两白银,交给刘墉运往灾区,以赈济灾民因此次巧施妙计,刘塘不但为灾区募化了四十万两赈灾银,救济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而且他不惧权势,敢在老虎嘴里拔牙的举动更是赢得了满朝文武的钦佩和百姓的称赞。而这件事情,也被传为佳话。和珅这一次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虽恨刘墉入骨,但却始终处于下风,对刘墉无可奈何。乾隆四十六年,刘墉从湖南巡抚任上回京,与和珅同在朝中为官。传说当时,和珅仗着有乾隆撑腰,在朝中作威作福,飞扬跋扈。

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大臣们纷纷趋附于和珅。但刘墉、董浩、纪昀、铁保等大臣始终坚持正义,不肯向和珅屈服。这自然引起和珅憎恨,于是和珅千方百计地为难这些大臣。乾隆帝想让刘墉做吏部侍郎。因为吏部负责铨选考核天下官吏,极其重要,而刘墉又不为和珅所用,任吏部侍郎后必然对他有所牵绊,于是和珅便以刘墉个子矮小、面貌丑陋、背部有“驼峰”,有碍国体为由,试图使乾隆帝打消任刘墉为吏部侍郎的念头。但刘墉立刻以东晋陶渊明为例进行反驳。他说:“和大人说的不对,古代就有眼斜貌丑的人在朝为官,而且为官清正廉明、流芳百世的。

有五柳先生陶渊明,至于陶渊明究竟是否眼斜貌丑,可以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句中得出结论。试问,若非眼斜,陶渊明又如何能在东篱采菊却望见南山呢?”一席话,引得在场众人捧腹大笑,连乾隆帝也夸赞他才思敏捷。但和珅却进一步刁难刘塘,要他在金銮殿上,以“驼背”为题吟诗以证明可以担负起吏部侍郎这一重任。和珅本以为这下可以难住刘墉,谁知刘墉出口成章: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此诗不但解了和珅的难题,而且在诗中隐晦地讽刺了和珅,使和珅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本想阻止刘墉当吏部侍郎,却使刘墉既得到了皇上的赏识,稳获吏部侍郎一职,又使自己在皇上和众大臣面前丢了脸。

网址:大清之风:扬州怪才之郑板桥及刘墉戏和珅 http://c.mxgxt.com/news/view/659281

相关内容

历史上刘墉、和珅与纪晓岚三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怎样的?
刘墉和乾隆的关系怎么样?他与和珅的关系好么?
刘墉、和珅与纪晓岚的真实关系到底是什么?
刘墉、纪晓岚、和珅,历史中三人的真实关系如何?
揭秘: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是怎样的
和珅、刘墉、纪晓岚三个人的真实关系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两人是不是政敌呢?
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和珅纪晓岚的真实关系
第06臣 刘墉
清代书法界的“第一怪才”,55岁改用左手写字,让郑板桥心服口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