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儒家“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

发布时间:2025-01-05 15:05

王道,是儒家士子毕生追求的梦想与目标。

《尚书·洪范》中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记载的,便是圣王治国时天下太平晏乐的景象。

在儒家看来,上古羲黄时代(伏羲黄帝)、尧舜禹及周文王、武王、周公治世时,天下便达到了“王道”的程度。

春秋时候,周王室日衰,天下礼崩乐坏,孔夫子起,其终生致力的最高目标,便是希望能够在世间重现王道。

当然,结果很明显,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王道”因其对治理者的要求很高而且慢成,愈发不被各国统治者所接受,并逐渐被相对速成的“霸道”、“霸术”所替代。

如春秋时候齐桓公、晋文公及后面战国各国的争雄,所用的皆是霸术,当然不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再往后推,“霸道”之学与用始终长盛不衰。

而透过历史的轨迹看,“王道”就好像似正派的内功心法,修炼保养起来很慢,可一旦完成了,就会连绵不绝、威力巨大,而且端正醇和,令人如沐春风,保持的时间也较长;“霸道”则似邪派的功夫,练成较快,但副作用与反作用力也大,使用者往往自身也会被反噬——天下人心逐渐被霸道思想陵替,今日之霸凌别人者,明日因失去力量往往又会被他人所霸凌,而为了维持力量,那么拥有霸权者就会不择手段。

那么二者更根本的区别在那里呢?

在阳明先生看来,所谓“王道”与“霸道”之分野,其最大区别其实是在于各自发心的起始如何。

“王道”的起始点是“仁心”;而“霸道”的起始点,则是功利之心。

为什么这样说?

如尧舜禹等圣王的治理,为什么可以达到王道的程度?其实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仁心”已修养体悟到位,其心境,已然便是百姓之心、是天下人之心。所以,他们在对任何事情做出决定的时候,如选才用人、各项制度的设立施行等,都会首先以天下及天下人为念,不会掺杂丝毫的个人私心在里面。

这样的成果就是所有事情处理起来都会非常得宜,很是恰到好处,那么自然人心悦服,百姓感叹。而且上行下效,流风所及,天下就是一片廓然大公、正气浩然的社会风尚,而人民,亦得以安居乐业,民风,则端正朴素。

而到了后世各国君主争天下的时候呢?出发点还是首先以百姓为念么?不是了,更多的是为了君主自身的权势、疆土与其功名欲,有时出于被动地报国恨家仇,但终究不再是为了什么天下人的幸福安乐。

其实就算是在本国内政治理的时候,能多为百姓惦念一些,已经算是当时的好君主了。

那么受风气影响,百姓之间也就会多狡诈且崇尚名利,为了名利则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机巧便日出。

王道霸道之别,就此分野,其实就是从那一颗初心的差异为起始点的。而由这个点为起始,日后的分野,其实也已然注定。

那么儒家最重要的任务,自然就是要正人心!在君主身上,则就是“格君心之非”。

如孟子见梁惠王,所以不厌其烦地为其巧说雄辩、循循善诱加以启发,目的无非是希望梁惠王能够保有住那一颗仁心并以此去治理国家,进而有可能的话,他还可以平治天下。

可梁惠王,终究如绝大多数君主一般,不愿意去践行这种“苦了”自己幸福天下人的“苦差事”。

孔夫子没后,后世儒家弟子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王道”的使命与理想,可王道终究没有再回来。说起来,是“王道”真的实现不了么?还是士子们本身没有再达到能够有力量推进王道的水平呢?

毕竟王道事业,首先诚非一时一代之功,它需要可能好几代人的前赴后继,连续传承推动才有可能实现;再次,推动必需要人,如果推动者本身的心尚未澄澈透明的话,那么王道又怎能指望着实现得了呢?

网址:王阳明:儒家“王道”与“霸道”的根本区别 http://c.mxgxt.com/news/view/666639

相关内容

演技好却不火的男明星,王瑞昌上榜,剧中霸道腹黑剧外帅气阳光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
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以王阳明作圣经历为例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成为无数豪杰的指明灯
王阳发文道歉孙菲菲呼吁不要为难王阳 拒绝暴力拒绝霸凌
变民痍之区为冠裳之地 ——王阳明与和平县的渊源
【周嘉豪】“爵”“齿”的抑扬:儒家礼法秩序的两难境地——以孟子与晚明管志道为例
王阳明的心学与佛家的理论何处异同?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王阳明对佛学的批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