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加上会意、形声两种元素,构成了独特的方块字。
现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象形、会意、形声“三合一”的文字,基本上都消失了。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方国家的文字,都是以几十个字母组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件事可用多个文字来表述,比如“死亡”,人们就有多种讲法和称谓。
孩童死了称“夭折”,病人死了称“病故”,普通人死了称“去世”,德高望重的人死了称“逝世”,文化老人死了称“仙逝”,古代皇上死了称“驾崩”。
还有“圆寂”指和尚死了,“牺牲”指军人死了,自杀叫“自尽”,他杀叫“遇害”,还有“卒”“亡”“谢世”“咽气了”等等,不一而足,称谓各异实质相同,都是指人死了。
吾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语言表达不同。
比如上海人说“死”,口语和书面语就不同,书面语就像上面列举的种种称谓,但口语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普通人还是大人物、正常死亡还是因病灾亡故,都叫做“走了”,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没见到他的父亲,就问你爸呢?朋友说“伊走了”,我问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家?朋友说“伊死忒了”,我才恍然大悟,他父亲去世了。
因为用书面语讲上海话,像“离世”“逝世”“圆寂”“牺牲”等字,说沪语很拗口,难以准确表达意思,所以上海人通常把人死叫“走了”或“死忒了”,分不清尊卑。
那么,所谓的离世和逝世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如前面所述是指代各种身份不同的人,“离世”是普通称呼,“逝世”通常是对有一定地位人的尊称,如“某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个”和“位”这两个量词。
“个”字往往称人及人的组织,比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等等。就像称马为“匹”,称牛为“头”,称羊为“只”一样,不能张冠李戴乱了称呼。
如果你把别人称作“匹”“头”“只”,一定会让人对你反目怒怼,甚至抽你一个大耳光。
但现在很多体制内外的媒体人“个”“位”不分胡乱使用。
比如抓到了犯罪分子或贪腐官员落马,媒体常常使用的是“一位”。要知道“位”字是个尊称,你能对犯罪分子和贪官肃然起敬吗?
“个”和“位”这两个量词都是会意字,但使用是有区别的,“个”字可以对人对己泛泛而指,但“位”字从人从立,如地位、皇位、大位等等,通常不能用于第一人称,比如:“我们两位来出席会议”,这样说给人的感觉是太过傲娇。
所以,把“位”字用在犯罪分子身上,不免贻笑大方。
说回离世和逝世有什么区别,道理一样,对死去的人的称谓也不能乱用,应该根据死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年纪、辈分等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称谓,才能避免信口雌黄出洋相。
简单说,普通人死亡可用离世,对伟人名人就要用逝世。
让人唏嘘的是,吾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是世上最难学的一种文字,且字义复杂多变,要完全学会掌握吾国的文字,不知道要死掉多少脑细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