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池大王”到新能源车销冠:王传福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从王传福身上到底能学到什么?
文|商小树
出品|华祥名财经社
作为今年全球第一场A级车展,2023上海车展虽然谈不上有多惊艳,但依旧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但很多人却发现,跻身于话题中央的不仅仅是那一款款吸睛的座驾,还有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公开消息显示,比亚迪作为参展商之一,旗下仰望汽车携产品U8、U9及仰望架构,4月18日亮相上海车展展台,官方预售价109.8万元。而王传福作为比亚迪的最大BOSS,却是不拘小节,选择乘坐拥挤的上海地铁前来为自家产品“打气”,收获网友的满满好评。
对于王传福的低调出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称不上是什么大新闻。但对比亚迪,无论是上海本地还是全国用户都不会陌生。就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186.35万辆,同比大增208.64%,超越曾蝉联三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特斯拉,成功卫冕全球新能源销冠。
在惊叹比亚迪取得的成绩之余,人们不免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好奇。为什么一家来自于中国的汽车公司,在经历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后,可以和全球公认的新能源汽车巨头扳手腕?
从电池之王、口罩之王,再到新能源汽车的TOP1,为什么“跨界”的比亚迪在各行各业都能混的风生水起,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市场的“扛旗者”?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我们还要从这位“最接地气”的传奇富豪——王传福身上寻找。
比起大多数人的境遇,王传福的童年只能用“不幸”来形容。
王传福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贫穷的木匠家庭,家里有8个孩子。在他五年级时,父亲因为肝癌不治而亡,只留下了3间破瓦房。对于8个年纪尚幼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唯一能够继承的遗产。
由于家里的顶梁柱坍塌,一切都在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18岁的哥哥辍学赚钱,最小的妹妹因无力养活而送人……而王传福作为亲历者也深受触动,他暗暗立下决心,一定要通过奋斗与拼搏改变人生,出人头地。
在王传福参加中考的当天,母亲因积劳成疾,突然离世。对于普通人而言,双亲相继病亡的打击足以让人一蹶不振,但王传福擦干眼泪,收拾行囊,去了无为二中,他要在父母的在天之灵庇佑下,完成自己的逐梦之路。
皇天不负有心人,高考中,寒窗苦读的王传福创造了奇迹,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他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1987年,因为学习成绩优异,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院”)读研。由于研究成果突出,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有研院301所副主任,作为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统筹总体工作。
现如今,在无为县这个并不算特别发达的县城里,王传福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故事也传遍了大街小巷。只要提到这三个字,街坊邻居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竖着大拇指称赞道:“王传福这孩子,很有出息!”
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途径,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读书无用论是平庸者的墓志铭,终生学习,学以致用,才是王传福从读书人走向一个成功商人的通行证。
1993年,王传福被选中前往深圳,负责筹建研究所在深圳的一个镍氢电池制造项目,新成立的公司名为“比格镍氢电池有限公司”,在里面,外派过来的王传福颇受重视,被委以总经理的职位。
作为一座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也是无数梦想者的天堂。在这里,敢于“撸起袖子放开干”的人不计其数,而作为天生的冒险者和挑战者,王传福自然也不会在这波轰轰烈烈的创业热潮中落下。在经过调研分析之后,被日本放弃的镍镉电池产业成为王传福“下海”的第一站。
靠着一套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线,以及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比亚迪在所谓“低端”市场的竞争中找到致胜密码,逐步奠定了对日企的价格优势。1997年,成立仅3年的比亚迪以1.5亿块的销量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电池供应商。而在2003年,比亚迪又超越了日本三洋,一举成为了世界电池之王。
不得不说,王传福的悟性,超出常人。
就像他小时候做作业,总能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那样,在创业路上,王传福的头脑也转的飞快,他对市场趋势的研判,风口的转向,时势的把握,也善为人先。
在镍镉电池产业掘到第一桶金后,王传福迅速调转枪口,向更有潜力的锂电池研发与生产业务发起攻势。
21世纪初,正是手机行业百花齐放的时代,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等品牌不断进军中国市场,在巨大的市场增量需求面前,王传福再次完成了教科书般的精准“卡位”,凭借低成本和灵活多变的交易方式,很快就吸引了“大厂”的认可,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2002年7月31日,成立7年的比亚迪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高达16.5亿港元,10.95港元的发行价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记录,体现了市场对比亚迪和王传福本人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王传福本人也以其所拥有的27.83%的股份,跻身《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
身处波峰,可以修炼耐心和谦逊;身处低谷,可以修炼耐力和毅力。难能可贵的是像王传福一样,无论是在人生的低谷和高点,都不为情绪和外界的影响而左右,而是以新的起点为原点,坚定如一的朝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2003年,锋芒毕露的王传福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汽车产业。在收购连年亏损的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后,比亚迪遭遇“聪明钱”用脚股票,股价当日暴跌 21%,次日开盘再度狂跌24%。
在外界看来,尽管王传福非常善于折腾,但终究需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边界”。在资本和技术实力要求颇高的汽车赛道中,缺乏积淀与经验的比亚迪选择半路杀出,不啻于一次重大的战略判断失误。
“我相信我们在IT行业击败外资的故事会重演,我们相信汽车会和家电一样迅速地普及,而且我看好汽车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有很好的前景。”
正如王传福在造车初期所说的那样,电动汽车才是比亚迪的终极目标。事实证明,王传福当年的造车梦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次注定要改变中国新能源车市发展历程,也改变一直以来顶着“小庙难供大佛”标签的比亚迪宿命的旅程。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车——比亚迪F3DM。该车搭载1.0升发动机和电机组成的DM混动系统,可以在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HEV)这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当时的售价约为15万元左右。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达成高度共识,关于比亚迪“赛道之争”的质疑也逐渐烟消云散。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的汽车制造工艺和核心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如今,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中国唯一能独立研制电动汽车核心“三电”技术的企业,可以完全做到核心电动机和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
而在加码布局整车制造的同时,比亚迪亦凭借过往的经验和技术积淀,坚持深耕“长坡厚雪”的动力电池赛道,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
2018年,就与长安汽车合作成立动力电池公司,部分长安纯电动车就已使用了两者共同研发的动力电池。2020年4月,比亚迪与丰田汽车公司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命名为“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用于纯电动车以及电池的相关研发。
2020年3月,比亚迪的明星电池产品—刀片电池横空出世,代表了比亚迪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全新突破,也标志着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启了领跑模式。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意气风发的表示:“刀片电池已经开始向全行业外供,几乎每一个你能想到的汽车品牌,都在与比亚迪洽谈合作。未来,刀片电池将陆续搭载在国内外各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型上。”
2022年,比亚迪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为80.96GWh,同比增长170.2%,装机量市占率约为23.5%。业界人士认为,依托刀片电池成本和安全性优势,比亚迪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整车销量的上涨。
与此同时,在车载芯片、半导体、刹车卡钳、IPB车身稳定系统、IGBT芯片等德日美垄断的汽车科技领域,比亚迪也做到了世界前列水准,这也帮助品牌进一步筑实了其全球化发展的根基。
“比亚迪有技术“鱼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芯片、电动车、轨道交通等都是“鱼池”里的“大鱼”。市场需要时,我们就捞一条出来。”王传福说。
把时间轴拉回以前,可以发现,狂人王传福说过的“大话”,很多正在变成现实。
造车近20年后,老兵王传福的梦想成真——将流言蜚语踩在脚下之后,比亚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不过,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在业界不断创下新的记录之后,“高光”过于以往的王传福,终究还是迎来了外界的质疑。
3月底,王传福在比亚迪2022年财报交流会上表示,现阶段不断鼓吹的无人驾驶、自动驾驶,几乎无异于泡沫:
“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它(无人驾驶)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比亚迪有60多万员工,想用机器取代这些人工都做不到。因为,机器不可能模拟人工操作的每一种场景。连固定的生产线上的工作,都无法做到“无人”,更何况是变化无常的实际路况呢?”
这一语,激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王传福“飘”了,这句话不仅仅是对直接竞争对手特斯拉的蔑视和宣战,更是对行业未来技术路线的公然质疑。
联想起之前王传福的那些具有同样“色彩”的金句,如“2015年比亚迪要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很多人对王传福的好感度直线下降,甚至对于王传福的“狂妄”和“自大”,传出诸多嘲笑和挖苦的声音。
想当年,“比亚迪造手机电池行,造电动车是忽悠”也是外界论调的主流,有人就此提出异议,认为比亚迪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直无法有效提升净利润和净利率,产品品质也无法匹配品牌价值的提升,而这无疑是“狂人”王传福的责任所在。
但转念一想,或许,对于一个偏执于技术的创业奇才来说,“炮轰”无人驾驶并不是一件太过出格的事,比起一味擅于炒作概念,趋炎附势的绝大多数所谓的创业者而言,王传福至少是站在企业已经完成深度自研和垂直整合的经验基础之上,发出了内心最为真实,让消费者最为受用的声音。
诚然,企业家,终究还是要有实干精神,王传福自己也说过,要有很强的技术,才能看得远、看得深。“我们有1.5万名工程师,夜以继日地研究中国或者世界所需要的技术,研究各种技术方向,比如新能源技术、太阳能技术。”我们相信,在如此崇尚技术的王传福面前,无人驾驶如果真的具有商业化前景,他一定会像往常一样绞尽脑汁,像“头狼”一样的扑上去。就像过往造车和芯片,刀片电池那样,对技术的极致谦卑,才是王传福敢于直面一个个舆论风暴的关键所在。
“创新的原动力,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生存而创新,因为竞争和过剩,我必须要创新。竞争压力就是推动创新的动力。”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车成为国内市场“销冠”,这背后既有国内市场新能源车市不断放量的助力,也是王传福带领比亚迪潜心钻研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竞争力的结果。
有人说,王传福是技术创新的驱动者,有人说,王传福是对敏感机会的把握者,但无论外界褒贬不一,我们始终都应该认识到一点——企业家,终归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担者,要想在九死一生的创业中获得成功,大格局观、战略前瞻、学习力、决断力、利他思维,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特质,缺一不可。
不畏浮云遮望眼,从比亚迪的成长经历来看,王传福身上所拥有的诸多特质,依旧是当代很多企业家所缺乏的。
尤其是在比亚迪功成名就的当下,能够像挤地铁的王传福那样“接地气”,正好比其最大竞争对手马斯克坦言“没房、没游艇、也不度假”一样,在多数同级别人士已多数在钱包或功绩簿上“躺平”的同时,依旧还为了最初的梦想,付诸以始终如一的战略定力和内驱力,其实并不容易。
文|商小树
华祥名财经社 | 原创出品
在这里 , 读懂中国商业大咖
@
网址:从“电池大王”到新能源车销冠:王传福是怎样炼成的? http://c.mxgxt.com/news/view/680935
相关内容
电鳗号—王传福视野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 从电池到芯片的跨越之路《对话》王传福:新能源高速增长的“列车”不会放慢
王传福和曾毓群的“新能源二人转”
王传福PK曾毓群:两位电池大王的恩怨江湖!【钜大锂电】
王传福家族:技术男比亚迪吸引巴菲特,新能源汽车对碰特斯拉
王传福:从乡村少年到电动巨头的商业传奇
王传福,造车只是交个朋友?
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王传福回顾创业“差点走不下去”
王传福:从贫寒子弟到百亿富翁
一文读懂刀片电池 王传福:刀片电池不自燃 三元锂电池跑太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