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乖巧的国宝大熊猫戳中了全世界人民的萌点。软妹曾经表示,如果直播大熊猫吃竹子,她可以看一整天!
熊猫天生萌相,黑白相间的毛,圆圆的肚子,脸上还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看上呆萌呆萌的十分可爱。
据说,熊猫的黑眼圈主要是用来防止太阳直接晒到眼睛,用来保护眼睛的。
有人开脑洞决定帮助大熊猫去黑眼圈。结果悲剧了,画风转变的有些快。
有图为证,黑眼圈对大熊猫非常重要。但对人却刚好相反。
有了黑眼圈,影响形象不说,免不了会被调侃干了不该干的事、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今天听听李医生嘚吧嘚,认识一下黑眼圈。
弄啥嘞,黑眼圈
“黑眼圈”并不是正式的医学术语,一般将其描述“双侧眶周或眶下区均匀的皮肤着色过度”。
同脸颊相比,下眼睑血供更为丰富、血流速度更慢,因此易于发生瘀血而出现黑眼圈。
眼睑处的皮肤是全身最薄柔的皮肤,其厚度最薄处仅有0.4mm,可以通过观察眼周特别是下眼睑情况来判断年龄以及是否疲倦状态。
中医认识到可以通过眼部和眼圈周围肤色变化的望诊观察来推测机体脏腑功能状态的变化。
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首次谈到了观察眼圈色泽与病机分析的关系:“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乾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李中梓在《诊家正眼·卷二》中首次提出了通过观察眼圈来判断失眠的方法:“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劳伤精神;不尔,即夜未。”
清代医家陈善堂在《眼科集成》中也指出了眼圈青黑之色与病机的关系:“气郁血滞,伏火邪风,夹癖血而透于眼胞眼堂,隐隐现青黑之色气。”
黄庭镜在《目经大成·卷之二下·睑黡三十八》中将眼黑圈命名“睑黡”,并描述了典型的症状:“此症两目无别弊,但上下外睑煤黑,有如淡墨渖于旧绵纸。”
1985年版的《中医眼科学》将“睑黡”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收录,并做出明确的定义:“睑黡是指眼无他病,仅胞睑周围皮肤呈黯黑色的眼症,俗称黑眼圈。”
黑眼圈的病因
很多原因都可以出现黑眼圈,如遗传体质及生理构造、睡眠不足、久病体弱或大病初愈、炎症、化妆品使用过度、吸烟、年老、月经不调、房劳过度以及某些肝肾疾病等,其组织病理改变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增加、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真皮血管扩张。
黑眼圈与睡眠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熬着最深的夜,用着最贵的护肤品。在李医生看来,黑眼圈最大的病因就是熬夜。让我们从解剖的角度,谈谈黑眼圈和睡眠的关系。
睡眠是大脑自我保护与修复的一个主动抑制过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特定的神经结构。
脑干尾端的网状结构存在着与睡眠相关的上行抑制系统,由此发出的上行冲动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相对抗,诱导皮层转向睡眠过程。脑干的睡眠诱导区主要位于脑桥中央水平与延髓尾侧之间的若干脑区,包括中缝核、孤束核、蓝斑以及网状结构背内侧的一些神经元;下丘脑后部、丘脑髓板内核区域等与睡眠也有比较密切 的关系。
从解剖学可知,支配Müller肌的交感神经受到下丘脑、脑干和网状结构的调节影响;支配眼睑感觉的三叉神经脑桥核和支配眼轮匝 肌的面神经核均位于脑桥;支配上睑提肌的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
睡眠时闭眼,觉醒时眼睛睁开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作用的结果,不难发现“睡眠中枢”与支配眼睑运动和感觉的神经核位置比较接近,甚至有些直接相关,或许可以据此理解为何睡眠和眼睑的开闭会同步。
这也就是说,当觉醒时间较长时,眼睑也会随之难以闭合休息,因此促使了黑眼圈的形成,所以睡眠不足与黑眼圈密切相关。
今天咱们先捋一捋概念和病因,下次再说解决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