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天天上演大戏,而台下的观众也是各种马后炮。
就拿童星来说,小孩子一句“想当大明星”,就会被认为父母没正事,让孩子小小年纪进入社会大染缸。
但是当了几年好演员呢,这些人又回过头来说“你看人家从小就有野心”。
平时接触到艺考的,心里OS一句“文化课学不好才进娱乐圈”,等遇到谁因为没文化翻车了又补刀:“还是多读点书吧”。
小演员该不该兼顾演戏和读书的问题?
那好像是肯定的,童星高考缺课都能上热搜。
但要是真遇上一个较真的孩子,那就没人敢信誓旦旦了,毕竟娱乐圈的现状给的答案不一样。
就在近期,6岁小香芋的“横漂”引发关注。
她的故事出现在《告诉世界我可以》这档儿童成长观察纪实真人秀中。她认真地对着镜头说,自己想成为超级大巨星,而且她的家人为这个梦想已经投入了许多。
为了陪女儿拍戏,小香芋的妈妈和她的小妹妹一起住在横店的一家旅馆中,她的爸爸也会来看望她们。
对于全家人来说,这其中有很大“赌”的成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也没法让她分清楚要当超级大巨星是出于对事业的追求还是对自恋的满足。
6、7岁正好是入学接受系统教育的年纪,这意味着小香芋一边要拍戏,一边要脱离课堂的环境上课写作业,确实要承受比同龄人更多的辛苦。
在一次因自己做题不顺利而妈妈又发脾气爆发的大哭中,小香芋问出了一个问题:“妈妈,是不是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
能这么问,就证明她对自己还是有些自信的。
小香芋是有天分的,尽管她的早熟有些令人心酸,但这也恰好证明了她的敏感多情和共情能力,这是演好人物的关键。她的肯于吃苦和情绪的收放自如也是演员的必备素养。
《隐秘的角落》中三个各怀心事性格各异的孩子、《唐人街探案》最后那“坏人一笑”、《嘉年华》里卷入刑事案件却保持缄默的小米......这些小演员们如文琪、荣梓杉、王圣迪等,也是具有细腻和灵活多变的演技,他们的灵性并不会因为早熟而消失。
但小香芋是天才吗?
这不好说。
小香芋似乎也意识到,如果要达到“超级大巨星”的标准,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只是这份努力为何跟做好几道数学题相关,她还想不明白。
同样不甚笃定的,也有小香芋的爸妈,虽然是支持女儿的热爱,但她以后的人生道路就这一条了吗?该怎样培养和引导孩子?
不过就算这些都想明白了,他们一家也是带着博弈心态上场。毕竟天才在娱乐圈可能也不好混。
究竟怎样的人是天才演员?
曾经红极一时的童星秀兰·邓波儿或许是个天才。她4岁初登荧屏一夜成名,成为电影公司的摇钱树,而邓波儿又在22岁时终结了19年的演艺生涯,而后投身政坛。
邓波儿是一段传奇,但她也遭遇了观众的恶评和自身对于娱乐圈的厌倦。
娱乐圈要培植怎样的土壤,让天才演员“天生我材必有用”,成为闪耀的星?演员要经过怎样的努力,去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可用之才?
都是童星出身的女艺人发展方向各不相同
无所谓高低,但文化修养决定宽窄
乍一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从演技上琢磨。
演技本是中性词,向演员求演技,却一边成为了大众消遣,一边又成为了严肃的命题。
很不幸,演技被过多讨论,实在也是因为一些所谓的演员没啥演技。更不幸的是,当“技巧”成为首要的考核标准,只要演技看似达标了,技巧之上的眼光和道就不会被细究。
眼光是认知和鉴别的能力,道是心性的强大,是富足的精神世界。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时所形容的“有文化”。这个文化基因恰好是演员自我进化的“源代码”。
源代码出bug可就大发了。
小香芋的爸爸希望她的文化课能和其他同学保持一样甚至更高的水平。这个爸爸是清华的博士后,还是军人,他对孩子的学习没要求是不可能的。
毕竟咱得承认,面对写错别字、说外语用小抄、采访时胡言乱语、微博装逼被群嘲这些尴尬,基本的常识积累和思维训练还是必要的。
不管未来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大脑和情商总得开发好。
小香芋的社会情绪能力确实出众,但她同样需要语言、运动、创意等方面的智力开发。
娱乐圈中的许多人显然是开发不足的,要不然也不会总是意味深长地说一些毫无疑义的话,假装灵魂有趣又犀利,没准内心与文化修养早已势不两立。
文化明明是个神助攻,就是可能慢热一点。
节目中的嘉宾水哥就觉得文化课是一种引导,而不是演戏的对立面。语文可以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外语好能欣赏更多好的片子、数学能锻炼逻辑思维......既然将演员当为理想,越早意识到镜头是魔鬼,金子可能会发光,而脑袋空更藏不住。
而文化课的带来的知识与能力增长很可能会给个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
正如Dr.魏在节目中所说:
“你要做好准备去重新教育自己,而重新教育自己的资本就是读过的这些书和受的这些教育。”
教育自己是一个不断清醒地感知外部世界、树立自我意识、习得优秀的品德、形成良好的品味和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的过程。
缺了这些,演员从何谈“知觉”?
不知不觉,还怎么度过拍戏的辛苦、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并演出丰富的层次,并为自己的戏路提供更多可能性,甚至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超级大巨星跟被认为卖弄艳俗的18线艺人有什么区别?
巨星不耍大牌,18线艺人摆架子。
这就是文化底蕴带来的格局区别,它很可能帮助娱乐圈中的人保持对世界的善意和韧性,在刚性的制度和现状的束缚中,表现出举重若轻的自信,最终蜕变成自尊自强,从容优雅的“超级大巨星”。
被称为“巩皇”的巩俐,演技好已经不足以概括她的能力
诚然,只有小香芋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演员们自己体验修炼文化的悲欢也是不够的。
人家又不是莲,不能出淤泥而不染。
娱乐圈自然少不了权力和资本的游戏,“捞快钱”都几乎成为娱乐圈的同义词了。那它的产物就难免廉价和速朽,所以这圈里什么盛行,你越要该堤防着什么。
比如现在提到娱乐圈,难免有人想到“选秀乱相”,评委席不相信眼泪,上榜主要靠迷妹。
“成团既解散”,这里面谁都有责任,谁都不在意,谁都够浮躁。
一方面是一部分人确实认为不需要学习只要出道就好,俗称“飘了”。
许多人认为,学生是因为成绩不好才参加艺考或选秀,导致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不够的人充斥在娱乐圈。
另一方面,选秀节目的套路也更倾向于情感的放肆宣泄和寻求廉价的共鸣,在业务能力背后的文化也鲜有人问津了。
观众的品味也是乐不思蜀,似乎以为节目中的宠与辱就是故事的结局了,不想也没办法去了解这背后的含义与可能性。
这就好像是一个恶性的闭环,劣质的影视内容大有霸屏趋势,一些有本事有追求的艺人也拯救不了没有诚意的作品,它们存在的意义似乎只在于让一些判断力不足的观众自认为在享受着娱乐圈给予的感官刺激。
金星早就在节目中犀利点评:“上了一季节目就以为自己是圈中人了,您会什么啊?”,并且表示许多选秀节目是浪费钱财。
就在最近,她又给了年轻艺人一些忠告:“赶紧拿一个代表自己的作品出来,这是正章,而并不是被市场和公司裹挟着往前走。”
倒也不是一片漆黑全无希望。
今年,《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独树一帜的选秀节目。年龄30+的“姐姐”们所展示的“女子力”让观众看到有实力、有想法的艺人的魅力。
可惜的是,这档节目最被热议的却是女人之间的“塑料姐妹情”。在八卦和玩梗之外,她们的实力,她们的所思所想,基本上被一句“慕强”总结了事。
现在荧屏上确实有做得不错的文化类节目,但在选秀类节目中,文化的视角和价值正在边缘化。
娱乐圈“浑”,娱乐圈也不怕“开撕”,但怎样撕得有逼格有效果,咱可以学学老祖宗,那就是但凡是个圈,它本身就需要文化的力量来完成自我叙事。
如果只是在意名利的表象和华丽的粉饰,那它带给世人的便会是浅薄的偏见和虚幻的妄想。
如果没有学识去拓展视界和提升品味,那么娱乐圈能提供的娱乐,就会是廉价和速朽的。
如果没有用文化进行自我教养和内省,那看似一派热闹的影视中,有些地方可能已然空虚。
主要是有些人对着一些糟粕自鸣得意,这和自我吞噬有什么两样?我们什么时候能反省一下是什么时候踏上这条不归路的?
年少成名,却不吃老本,拍戏学业两不误的娜塔莉·波特曼
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中,会不断地有人从一个娱乐圈的体验者转变成一个身在其中的实践者,立下小香芋一样的“巨星之志”。
他们会下决心干出一番事业,就是不知道这些人分不分得清实在的业务实力和自恋需求。
鲁迅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勉励的话倒也合适。但别忘了,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如果娱乐圈不重视对文化的思索,娱乐圈内人放弃了对文化的追求,那么娱乐圈中的天才,大概也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