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明势资本黄明明:科技投资是天下最容易、也是最难做的事

发布时间:2025-01-08 14:17

图片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强调,不要低估专注科技投资的力量。"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IPO市场极度低迷,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

就是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作为一家科技投资机构的明势资本仍然收获了2个IPO——12月20日,知行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2月10日,裕太微电子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第一股”。同时,这也是明势资本在智能出行领域继小牛电动(NASDAQ:NIU)、理想汽车(NASDAQ: LI & HK.2015)、裕太微(SH688515)之后连续第4个IPO,且明势资本均是这4家公司的第一个财务投资人。

在更早的2015年,明势资本成为了理想汽车的第一个机构投资方。随后7年,明势资本在理想汽车每轮融资中持续加注,诞生了明势资本“连投七轮理想”的行业佳话。此外,明势资本的portfolio中还包括神策数据、PingCAP、MiniMax、云鲸智能、蔚领时代、蓝箭航天等一批在不同领域的头部科技企业。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向「IPO早知道」坦言,在成立之初即选择专注早期科技投资,并没什么高大上的理由。“说直接点,专注做早期科技投资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够生存、赢得竞争并抓住这个市场最重要机会的方法。”

黄明明进一步指出,从小牛电动、理想汽车到刚刚上市的知行科技、裕太微的经验,明势的打法是持续的、小规模的闭环迭代,用持续的成功来坚定自己的信念,行成自己的习惯。人因痛苦而改变,因获益而坚持。

“我们的打法在最早的时候外界不认可、LP不认可,包括团队内部也有各种意见,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种一开始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打法和战略,这也是我们认为优秀创业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像理想、像云鲸,这些创始人一开始起步时候选择的方向和路径,都是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黄明明补充道,“如果我们想要投到这样敢于think different的企业家,我们自己也得和他们是同一类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黄明明看来,真正能够系统性长期专注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在他看来其实挺少的,“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同行能跟我们一起。”

“我觉得大家还是低估了专注的力量。”黄明明强调,“当前整个全球经济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科技也在从上一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进入一个低谷期。但我们看到的是,下一个大的科技周期正在筑底到来。在这样一个未来10年、20年里最大的机会面前,如果我们不能专注,而去追各种风口,那我们肯定做不成。所以我觉得持续专注在科技领域、持续迭代并提升我们的团队,这才是核心,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以下系「IPO早知道」与黄明明的对话精选:

​自动驾驶对智能出行行业的影响是必然的,需要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路径

Q:为什么在2017年的时候就笃定选择投资知行科技?

黄明明:我们从2014年成立开始就专注于科技领域的早期投资。人类的历史持续是被能源效率革命和信息效率革命交替推动的,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能源效率,第三次是信息效率的提升,我们在2014、2015年的时候就发现了智能电动车极少数的一个兼具能源效率革命与信息效率革命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布局了小牛电动、理想汽车这样的整车企业。

进一步来讲,我们认识到如果说上半场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化,下半场更多就是人机交互、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这些创新,也就是智能化,当时我们就系统性梳理了市场上的机会,所以就找到了知行科技这个团队——创始人在博世工作了很多年,并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我们当时比较看好这个团队,就拉着理想一同参与了知行科技的第一轮融资。

Q:出于怎样的考虑把理想拉进来一块参与?

黄明明:我们有一个核心观点:自动驾驶脱离不了可以持续产生训练数据和硬件的整车厂,所以在2016、2017年的时候,我们内部就做了一个决定——不和硬件结合,只做AI算法团队的自动驾驶企业不投。我们拉理想进来的一大原因也是想让知行和理想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动。

Q:你们在2016、2017年的时候就开始投自动驾驶,但其实在几家国内最明星的自动驾驶企业背后都没看到明势的身影。这又是出于什么逻辑,在市场最热的时候焦虑过吗?

黄明明:完全没有焦虑过。恰恰相反,我们很早就看了一些直接做L4自动驾驶的项目,但我们当时判断,第一、技术没有到临界点;第二、商业模式仍然无法闭环。我很认同Tesla讲的,没有100亿英里的数据,是不可能解决自动驾驶领域99.99%的corner case。没有整车、没有硬件,是做不了L4的。

举个直观的例子,在美国,并不做车、专注算法的代表是Waymo。反过来看Tesla为什么能够在自动驾驶领域后来居上、遥遥领先,就是因为他们有整车跑出来的数据,然后通过影子模式来实现自动驾驶。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一定是机器先跟人学。其实今天包括这一波的新一代AI范式的影响,本质也是把人类过去的历史和认知进化压缩到了机器可以学习的Model里面,才有了目前这样的突破,我觉得这个路径是越来越清晰的。

Q:对于接下来自动驾驶的发展趋势有个怎样的预判?毕竟你们早期投资的知行成为了「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

黄明明:我们投的知行是从L2开始,然后做L2++。今天回过头去看,我们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自动驾驶对整个智能出行行业的影响是必然的,只不过在路径的选择上,我们认为头部的兼具软硬件实力的科技企业,在进入出行领域并且驾驭好自动驾驶是更有可能的,美国就是Tesla,中国就是理想、华为这样的领军企业。

当然,还有大量的传统车企它也需要转型,这时候就需要优秀的技术公司来给予支持;并且,一定要从L2、L2++开始,不可能是一步就跳到L4。所以我们认为,诸如知行这样的企业就是帮助传统车企往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科技投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底层是上游技术以及下游应用场景的变化

Q:从小牛到理想,从自动驾驶的知行,到商业航天赛道的蓝箭航天、航天驭星,再到eVTOL的沃兰特,明势在大的智能出行领域抓住了多家头部企业,这其中有没有一些通用的底层逻辑在?

黄明明:我们的底层逻辑就是看科技发展的主线,也就是刚才讲的能源效率革命和信息效率革命。我们作为一家早期科技VC,在沿着这两条主线看的过程中,更应该做到的是“在某一项技术最高速迭代的时候进入”,这样才能用比较少量的资金来撬动一个最大的杠杆。

所以我们一个投资方向就是看哪些方面的技术有了或即将有突破式的发展,我们持续在这里面挖掘好项目;另一个投资方向就是看下游的应用场景和用户的需求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核心就是这两点。

譬如,在智能出行领域,我们看到了能源技术的变化,尤其是锂电池持续的发展,这一波变化我们抓住了。那接下来最大变化就是智能化,特别是在GPU芯片上通过摩尔定律持续发挥作用,加之算法上的突破,加起来是1万倍高速迭代的过程,这也是我们VC应该投入足够多精力的方向。所以我们在去年就早期投资了这一波AI大模型的领头羊企业「MiniMax」,同时在AI云端训练芯片上也布局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

Q:无论是企业还是VC,本质还是处于一个商业世界中,怎么去考量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或者说怎么选择一个好的投资时点?

黄明明:我自己有一个观点,如果把“支持技术创新就称为科技投资”,那科技投资就变成了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科技投资看起来是容易的事情,但更是天下最难的一件事情。这个最难的点就是“怎么判断这个技术什么时候能和一个或几个特定的产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真正地创造出对产业的价值、对用户的价值,而且要是巨大的价值”。

我们从天使轮开始连投了理想7轮,是因为我们判断到了不管是上游技术的变化、还是下游用户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都在急剧提升。商业航天和eVTOL也是同理,下游市场同样正在发生非常快速的变化。

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Tesla和SpaceX,马斯克做的这两家公司本质是一件事,就是怎么通过第一性原理把这些事情想清楚,在物理层面做一些思考和取舍,把成本降低,以便于大规模的普及。对技术研究比较深入的朋友可能知道,SpaceX星链的平板卫星和Model3的制造工艺和流程其实是高度一致的。

汽车工业我们知道是可以通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快速把单位成本降低、实现规模效应的;而商业航天的逻辑是把是新能源行业、高端制造行业,包括机器人行业的工业化生产的种种新技术溢出到航天领域,同时下游的需求在蓬勃发展,所以说现在已经到了布局商业航天的时间点,只不过我们可能比人家早看到了一些时间。

持续小规模的闭环让自己更加坚定打法,真理永远是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

Q:你们是头部AI大模型公司MiniMax的早期投资人,今年市场上比较热门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你们也在去年第一轮就投到了「逐际动力」,包括更早的小牛、理想、云鲸等等,是什么帮助明势能够持续在行业拐点到来之前、在大家形成共识之前抓住这些优质企业?

黄明明:坦率地说,没什么高大上的理由。说直接点,专注做早期科技投资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够生存、赢得竞争并抓住这个市场最重要机会的方法。

毕竟,如果我们等到行业已经形成共识了再投,首先这可能轮不到我们投,其次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也不大。对于一家早期投资机构,不能先于市场2-3年,甚至3-4年提前判断出一个大的即将到来的趋势,并且在合适的时间点最早投到优秀的公司,那是没有生存价值的。

Q:总有一些东西支撑你们持续这么做的。有没有复盘总结过?

黄明明:我们这种打法是需要持续的、小规模的闭环迭代,用持续的成功来坚定自己的信念,行成自己的习惯。人因痛苦而改变,因获益而坚持。

从小牛、到理想、再到今天的知行、裕太微,通过一步一步的、小规模的闭环,我们更坚定了自己的打法是能够获得成功的。虽然很痛苦,虽然最早的时候外界不认可、LP不认可,包括团队内部也有各种意见,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种一开始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打法和战略,这也是我们认为优秀创业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像理想、像云鲸,这些创始人一开始起步时候选择的方向和路径,都是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

所以说,我觉得如果我们想要投到这样敢于think different的企业家,我们自己也得和他们是同一类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Q:我知道你们今年这两个IPO其实都和理想有一定的关系,到今天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明势生态圈”, 一方面便于自己更快捷地看到趋势、找到项目,另一方面也便于被投企业更好地交流对接。

黄明明:这一点很重要。刚才聊到“怎么判断技术和商业的结合”,其实没有什么诀窍,也没有什么灵光一现,关键就是你得扎根到产业里、去和产业里最头部的企业深度交流。

以理想为例,我们的交流不仅仅是我和李想定期地见面,而是我们投资团队的各个同事去跟理想各部门的业务负责人持续互动交流,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真正站在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最前沿的领头羊,他们是怎么看待世界未来3年、未来5年、未来10年的变化,这反过来也能够帮助我们增强对这个产业的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基本上不会去投对他们来说未来一两年要用的东西,因为那几乎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机会。而未来5年、未来10年他们要用的东西才是我们作为一家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的VC需要提前布局的。

我一直有个观点,对于早期科技投资而言,真理永远是在田间地头,在车间厂房,而不是在高大上的CBD办公室里。

Q:今年明势连续收获了2个天使轮投资的IPO,但今天这个市场里几乎每家机构都称自己是“科技投资机构”,明势如何持续地保持竞争力?

黄明明: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专注。在前不久召开的我们全球投资人年会上,我跟我们的LP也坦承,明势过去9年在管理上、在组织上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如果说过去9年我们做对了什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专注在早期科技投资这个事情上。

我觉得大家还是低估了专注的力量。如果拉开水平线去比较的话,不管是资金的体量、团队的人数、基金的品牌,我们跟很多所谓大基金都很难竞争;但当过去9年我们整个团队只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面时,我们获得的认知、经验、knowhow以及我们搭建的生态系统,在行业里面很少有人能够PK的过我们。

今天市场上非常非常多的人说自己在做科技投资,但是真正能够系统性长期专注在科技领域的同行,在我看来其实挺少的,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同行能跟我们一起。

我曾经也问过李想,友商都在做某一个新的领域,你要不要看一看?他的回答是“既然已经找到了智能汽车这个全球最大的结构性机会,在这么好的赛道里面有任何的分心都是一种犯罪、作为CEO来说都是一种犯罪。”这对我们明势来说也一样。

当前整个全球经济处于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科技也在从上一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进入一个低谷期。但我们看到的是,下一个大的科技周期正在筑底到来。

在这样一个未来10年、20年里最大的机会面前,如果我们不能专注在这个领域,而去追各种风口,那我们肯定做不成。所以我觉得持续专注在早期科技领域、持续迭代并提升我们的团队,这才是核心,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网址:对话明势资本黄明明:科技投资是天下最容易、也是最难做的事 http://c.mxgxt.com/news/view/697669

相关内容

明星跨界投资热:汪峰赵薇任泉李冰冰黄晓明等参与科技项目投资
明星纷纷“下海”做创投,时尚圈大咖也加盟,跨界投资谁最牛?
演戏太辛苦,不如做投资——科技圈里的明星们
任泉带李冰冰和黄晓明做投资,StarVC也能投资出独角兽
投资人任泉:最会做生意的明星
深读解读明星投资人进阶史 黄晓明:对趋势把握蛮准
【最具潜力35岁以下创投明星】联想之星李明:不会弹吉他的咖啡师不是好投资人,天使投资的极客思维
投资人任泉:最会做生意的明星(2)
高瓴张磊对话黑石苏世民:当下最大的投资机会在中国
看明星们的投资路径:汪峰做耳机 章子怡投美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