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下半年开始,有媒体人评论称,电视荧屏上选秀之风卷土重来,大陆选秀鼻祖天娱传媒担任制作的《燃烧吧少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梅丸君不以为然,即使和十年前的选秀节目有着类似的选拔模式和刻板印象,但这些被称为“偶像养成类节目”,与我们平时说的“选秀”概念还是有诸多不同。
区别:美综 VS 韩综
众所周知,《超级女声》至少在灵感上是对《American idol》的本土化“抄袭”,虽然增加了中国观众所喜爱的煽情内容,但竞争、淘汰、对抗都带有强烈的欧美竞技性综艺色彩。
而偶像养成节目则是模仿韩国练习生模式。注重训练成长过程,这与当下大规模的真人秀相得益彰。比如《燃烧吧少年》中用到的 “雪藏”概念,比如《蜜蜂少女队》中的100位学员,只有16名进入训练。偶像养成节目注重成长、进阶,而非淘汰。
群众选拔 VS 偶像养成
在正式的管理文件中,我们俗称的“选秀”节目的正式名称叫“群众选拔类节目”。因为它的核心元素就是注重群众参与,海选一直是节目一大看点,奇葩、走调、反串,人们所看的就是一些稀罕新奇之事,也成就了诸如华晨宇、曾亦可等一类出身平民的怪咖。
偶像养成就不一样了,它基本摒弃了素人选拔过程,学员展现“准偶像”的状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在这类节目里,你不会看到男女反串的刘著,也不会看到走音跑调的“狮子座”。所有的学员就像是流水线中的产品,进入到倒数第二道工序,就只等贴号标签和包装向公众售卖了。
单人作战 VS 团队作战
早期选秀节目中,强化 “评委—选手”、“选手—选手”之间的矛盾是重要看点。这两组矛盾构成了节目隐性叙事链条,但也有软肋。比如,评委和选手实际上是一组不对等关系,所以评委离席、评委发飙骂脏话的情况就会出现,更容易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
偶像养成类节目中,明星大咖和素人学员之间是“导师—学员”的师生关系,同时,注重 “学员—学员”之间的团队关系。甚至把明星也以团队的形式绑定起来。团队力量、集体力量、师徒情深……比起选秀的残酷赛制,这样的人物设定更温和,更符合“和”为贵的中国审美情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改变呢?这与当下偶像军团的爆红密不可分。前有韩流军团一波波上阵,后有TFboys国产天团赚的满盆钵金。
其实,在韩流军团横扫中国青年市场时,中国的选秀节目就曾尝试过打造组合。例如《我型我秀》BOBO组合,《快乐男声》的至上励合和8090。但实践证明,即使是派来了韩国的星探团队、舞蹈老师,依然不能打造本土化的韩流明星。很多人开始意识到,根本问题出在基因上——韩国通过练习生模式培养了大批业务素质精良的艺人资源库,这与零基础的群众选拔是完全不同的。
偶像养成之路怎么走?
实践结果表明,偶像选拔类节目陷入了两种困境:
一是缺乏后期产业链开发。率先打出偶像养成旗帜的《燃烧吧少年》《星动亚洲》两档节目在节目效果和粉丝培养上取得了不错成绩,但节目之后长尾效应乏力。节目一结束,选手也就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
二是陷入做电视还是做偶像的矛盾中。比如《蜜蜂少女队》强于玩转节目形式,而弱于做偶像培养,陷入个体打造与团队叙事无法兼顾的尴尬局面。
偶像养成模式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其实要看各自节目一开始的策划定位。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收视率,那只需要把偶像挖掘到位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是真的要打造所谓的天团,那么都需要节目播出后完备的产业链布局。而目前这一块只有湖南卫视的“内循环”节目生产可以啃下来——不管是早期的超快选秀,还是《我是歌手》,一档节目的嘉宾总是可以服务于台里不同节目。
接下来,一线卫视纷纷跟进,女团养成节目有湖南卫视的《夏日甜心》和东方卫视的《加油美少女》,此外湖南卫视暑期还会有《元气美少年》打造偶像男团。这几档节目的可看性上,我们可以有充分的信心。但我们担心的是,类似的节目模式下,这几档节目靠什么来玩转偶像艺人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