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第一次在北大讲课,因满身补丁被嘲笑,随后教室鸦雀无声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对于许多人来说,提起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学,大家可能会想起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在早期曾在日本留学,后来他感慨,当时医人不如医心,所有最后弃医从文。鲁迅先生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在当时那个时代。可谓是中国的思想先导。他还因为自己出色的文采以及先进的思想在许多高校讲课,他第一次在北大讲课的时候,因为浑身都是补丁被人嘲笑。随后他开始讲课,教室鸦雀无声笑,那些人都非常认真的听他讲课。
在北大讲课被嘲笑
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鲁迅受人之邀前往北大,给北大的学生讲中国小说史略。当时他刚进教室,同学们便开始嘲笑鲁迅,为什么嘲笑鲁迅呢?因为鲁迅穿了一个有补丁的蓝色长袍,他还夹了一个布包,耳朵上还别了一根铅笔,看起来非常的滑稽。同学们看到这样打扮的他,就笑出了声。当时北大是新式学校,那些教授们即便不穿西装不打领带,也会穿非常干净利索的长衫,像鲁迅这样穿,打补丁的老师还是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学生们都认为鲁迅是乡巴佬都嘲笑他。鲁迅刚一开口,学生们笑得更厉害了,因为鲁迅讲话的绍兴口音非常浓厚的,并且他的语言非常的犀利、幽默、有趣,同学们一听就开始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鲁迅也并没有因为同学们的嘲笑而停止讲课,他进行风趣幽默的授课,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来向同学们解释那些晦涩的知识,并且他说出了一些非常前卫的观点。同学们听得都入了迷,鲁迅说的话都他们记在心里,鲁迅讲课不像一些老先生那样讲的非常的枯燥乏味,鲁迅的授课非常有趣。同学们在一节课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从此之后,同学们再也不敢嘲笑鲁迅,每每看见他,心中都涌上敬佩之情。
注重思想教育
大家了解鲁迅,可能都是因为鲁迅此人语言非常的犀利。其实鲁迅也是非常注重教育的,在上世纪鲁迅看清了当时的中国情况,他觉得学医根本救不了中国人,只有写文章才能真正拯救中国人。他从日本回到国内之后,就开始担任杭州市和浙江省师范学堂的教员,当时他负责教授的就是生理学和化学,后来他又成为绍兴中学堂的教员。随后他又因为自己出色的教学能力,也成为教育部的科长。
在成为教育部教育司科长之后,他开始着重于研究一些古文物。就是在这段时间,鲁迅去北京讲课,也正是这段时间,鲁迅写出了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的第一本白话文小说。此后,鲁迅又到厦门成为厦门国文系的教授,随后他又因为自己出色的教育水平转入中山大学,成为中山大学的教授。
受良师藤野先生影响颇多
从鲁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他这一生中有17年都是在教书。而鲁迅这一生之所以这么致力于教书育人,其实和他曾经遇到一位良师,是脱不开关系的。他在21岁的时候到日本留学,在那里他认识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藤野先生。此后他一直将藤野先生的一些人生信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还为藤野先生写了一篇回忆录。
从鲁迅的回忆录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个人生活细节的人。他经常糊涂的忘了打领带,有时候冬天只穿一件外套,看起来也是非常的寒酸。但他在教育学生方面是非常严谨的,小到学生在绘画血管时一分一厘的偏差,大到不同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科的理解,他都非常专注去教导学生,要学生明白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是有多么的重要,并且他对于学生也不是一味的鼓励或者一味的斥责。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有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直以藤野先生为自己的榜样。他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授课风格,确实就和藤野先生的授课风格相似。鲁迅和他的同学们在日本的时候看见藤野先生滑稽的穿着发笑,而在北京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学生看见他的穿着发笑。鲁迅并不会因此感到生气,也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对于他来说,最关键也是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将知识让学生真正掌握。
结语
鲁迅先生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对我国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鲁迅先生堪称是中国人的脊梁。
参考资料:《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责任编辑:
网址:鲁迅第一次在北大讲课,因满身补丁被嘲笑,随后教室鸦雀无声 http://c.mxgxt.com/news/view/711469
相关内容
第一次见证蹦迪现场如此静谧 终于明白何为鸦雀无声 汪苏泷国家大剧院“翻拍”《乌鸦与麻雀》
鲁迅被抛弃,明星独揽教室,难道这就是适宜的教育吗?
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48)“在小说之国,鲁迅先生实为‘国父’”
鲁迅文章被“踢出”课本,明星却“进军”教材,教育也看流量了
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61)暑期班整体上的乏善可陈并不能掩盖鲁迅讲演的亮点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说说鲁迅的“好玩”
【序跋精粹】按图“琐记”鲁迅在南京 | 黄乔生
鲁迅文章被移出课本,大批明星却被编入试卷教材,这样做合适吗
娱乐圈明星入驻教科书,鲁迅却正在被慢慢移出,这不合理且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