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里的蒋琬费祎,在蜀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为啥诸葛亮选他俩
三国历史如此著名;
《三国演义》如此著名;
诸葛亮如此著名;
《出师表》如此著名;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也是后来确实接过其衣钵的接班者:蒋琬费祎二人却不够著名。
这次咱们尝试着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
废话不多说,先给这两人写个极简的简历。
蒋琬,年轻时在他老家湘乡就有名,刘备入蜀的时候他才跟上这个团队,那时还只是个“市级办公室秘书”的身份。刘备新得益州,势力和地盘扩大了太多,自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前的县长都成市长来,蒋琬也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个实缺——广都县县长。刘备称王后,原先的益州、荆州这些州级单位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礼法上成了“诸侯国“一级,而蒋琬在诸葛亮的提携下,这次不是简单的升官,而是直接从地方调到了成都,入朝为官,任尚书郎(当时汉中王以下最高行政长官叫尚书令,下面设有尚书多名,尚书以下又有N个尚书郎)。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从军师将军摇身一变成了丞相,而丞相就有了像曹操那样独立开府的能力,开府就是在原有国家权力机构的基础上,由丞相主导另外开一套班子,这套班子的组成人员完全是为丞相服务的。此时的蒋琬就被诸葛亮拉进了班子,并一步步升到参军职位,在诸葛亮帐下长期担任的是萧何的角色,就是每当诸葛亮出征,蒋琬都负责看家,“领丞相内事”,毕竟出征期间,诸葛亮都在忙“外事”,一些本应也由丞相一职决断的内政问题便往往落到蒋琬头上。除此之外,蒋琬还负责着给诸葛亮输送粮草、马匹及新兵,干的都非常漂亮,因此诸葛亮才选他做接班人。
费祎的政途比蒋琬要平顺的多,本身就是贵族,益州原ceo刘璋的母亲就是费祎的族人。历史记载中有不少有的没的故事,专门夸赞年轻时候的费祎,但都是些无足轻重的“事迹”,甚至都算不上事迹,这里咱们就不费笔墨了。
总之当刘备入主益州后称帝,立了刘禅为太子,而太子身边也有一些相当于“玩伴”、“书童”之类的年轻朋友啊,费祎就是被封了这样的官,总之就是一直扮演着刘禅身边人的角色。等到刘禅即位,费祎就开始任朝廷的官职了,先是黄门侍郎(皇帝近臣),后来正史中没有任何事迹的情况下就被诸葛亮看中了。从此得到重用,不仅经常派他出使吴国,还升为参军,成为了诸葛亮点名的蒋琬继任者。
这二人的人生基本上可以分为诸葛亮在世时和去世后两部分,被点名为接班人需要从前半部分得知,而两人合不合格,甚至为何名气不够大,就得从后半部分分析了。前半部分大家也都看到了,如果说蒋琬做后勤工作还算优秀的话,费祎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最出名的功劳也就是担任魏延、杨仪的“调解员”了。这二位在战乱年代都没有什么大的军工,内政也没说有什么了不起的政策,但依然能过得了诸葛亮的“法眼”,这是为何?
只能有两种解释,一、诸葛孔明有先见之明,知道这二位是大贤,将来必然成才,为蜀汉基业立下不朽之功劳;二、蜀汉人才匮乏,孔明无人可用,只能在现有能力平均值中选择比较好的。
既然问题的可能性已经缩小到二选一的程度,那么接下来咱们就通过二人在接过诸葛亮职责之后的表现来看到底答案是A还是B。
诸葛亮死后,丞相一职就撤销了,行政一把手变成了尚书令职位,蒋琬就是担任此职的。后来一路攀升,坐到了大将军、大司马的程度,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极人臣了。刘禅严格执行“相父”遗命,把费祎安排的紧跟蒋琬节奏,先是升格为魏延级别的军师,蒋琬升官后空出来的尚书令就给他,蒋琬从前线撤回来后,费祎又接替做大将军,只是死法不如蒋琬,蒋琬是病死,而费祎被刺杀。
如此极速的升迁之路,在其他两国,往往要历经诸多磨难,并开创出一些显著的功绩才能做得到,比如魏国的司马懿、吴国的陆抗等。而把野史抛出在外,揽遍现有正史记载,你会发现能体现这二人不凡之处的往往都集中在他们情商上。比如描写诸葛亮刚刚去世,朝廷百官乱作一团,唯独蒋琬“即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于是百官就开始都佩服他了。看到没有,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功劳,但对于蜀汉这样一个三国最弱政权来说,却算得上“稳定军心、民心”的大功劳,惶惶蜀汉竟然就这么一个大臣能做到处变不惊,真真可悲可叹,你说诸葛亮不选他选谁?
费祎的功绩也都具有这般性质,比如出使吴国的时候,孙权说话即喜欢滑稽又话里带刺儿,而费祎能够做到说话的语气平顺、准确的表达刘禅的旨意。说实话,这种事对普通人来说确实不易,但对于诸葛亮的接班人这样的大人物来说真的算得上什么了不起的功劳么?如果说蒋琬的神情自若被史书当作素材是体现了蜀汉朝臣无人的话,那么费祎的神情自若也被当素材,那就是暴露蜀汉外交也没人了。
网上有很多文章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拔高这两位,甚至不惜借来野史资料赋于其身,但是蒋琬费祎的知名度真的因此而提升了么?法正、马良等人在《三国志》中篇幅跟这两人也差不多,甚至还都不如蒋琬长,《三国演义》拿这四人都不当回事儿,可前两位被现代人翻案翻的已经知名度很高了,蒋琬费祎却还呆在《出师表》里只作为一个符号。这说明在没有重大史实做后盾的前提下,再多的笔墨也很难奏效。
蒋琬拿过接力后并没有在对魏作战中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唯独谋划了一个“既然陆上打不动,不如多造点船顺水路试试”的策略,还没实施就去世了。而且这个策略在蜀汉朝廷是一片反对声音,反对的人里就包括了费祎和姜维。看地图我们能知道,如果这个方案真的实施了,空耗蜀汉本来就薄弱的国力,把兵都装进大船顺江而下,能从哪里登陆?诸葛亮出祁山都打不动,在上庸“抢滩登陆”就能打得动么?从蒋琬给刘禅的上书中也能看出,最后这个方案是连他自己都觉得不现实的。
如果说费祎最令人熟知的经历,是调解杨仪于魏延之间的矛盾的话,我倒觉得假如没有这个调解员,后来的事情反而可能更好些。原因是杨、魏的矛盾当时是看在诸葛亮眼里的,对于诸葛亮来说,杨仪是他手下的实在无可替代的军事“奇文才”,而魏延也是蜀汉硕果仅存的军事“奇武才”。哪一个诸葛亮都不想抛弃,希望这二位能够和睦相处为己所用。
而他俩闹的最热闹的时候费祎来中间和起了稀泥,此时如果领导者不是诸葛亮,费祎的功劳确实不小,但一把手恰恰是能够镇得住杨、魏的诸葛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费祎,这两人也不会在诸葛亮死前就真刀真枪干起来。而且如果没有费祎的调解,两人矛盾必然会在诸葛亮生前就赤裸裸的暴露出来,为了蜀汉的未来,诸葛孔明必然要想办法调解或者分开这两人,甚至灭其中一人的可能性都有,总之诸葛亮肯定会用一切手段及智慧来消除二人争斗的这一巨大隐患。
费祎的作用恰恰成了这个“毒瘤”生长的暂时性麻醉剂,在诸葛亮看来,好像只要有费祎在,哪怕自己就要死了,也没必要对杨仪、魏延采取任何非常手段,也许他认为“我的接班人是可以处理好的”。但最终费祎是怎么处理的呢?这个大家都知道,也不是咱们今天的主题,不费笔墨,总之就是机械的传个话把魏延传恼了,又用灵活的语言使自己骑上快马脱身,这才彻底激怒魏延。也就是说,原先那个不偏不倚给你俩拉架的那个人,在诸葛亮死后立马不再调解了,你什么感受?
总结一下,较常人而言,蒋琬、费祎确实都是行事稳重、得体,且情商很高的人才,而且善于处理偏安一隅的小国的日常事务,但想要让他们开疆拓土那就强人所难了,两人才能也确实达不到那个高度。或许诸葛亮当时就是看到了蜀国国力的硬伤,加之刘禅偏软弱,所以才选中这两人,要的就是他们身上的一个”稳“字。诸葛亮几次北伐的初衷也都是为了以攻为守,在战争中存续蜀国的生命,在明知蜀汉无力御敌魏国的情况下,选择两个即忠诚又稳健的人来接班,让刘禅多过几年舒坦日子,可能是诸葛亮对“先主知遇之恩”的最好报答了。
网址:出师表里的蒋琬费祎,在蜀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为啥诸葛亮选他俩 http://c.mxgxt.com/news/view/711943
相关内容
三国人物蒋琬生平简介:竟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蒋琬、费祎、董允都没有做过蜀汉丞相 他们为什么能和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相
蒋琬是什么人?他年近六十才主政是因为什么?
蒋琬
魏延是不是真想叛蜀?(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究竟如何?)
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提出的季汉“上庸奇谋”究竟是什么?
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是否和诸葛亮有关?
诸葛亮为什么打压排挤大将魏延?
三国最大的冤案,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站出来澄清:我没说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让姜维注意阴平小道,为何他没有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