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牛人的碰撞,李白和杜甫究竟是什么关系?
文/羊菓
今人谈起唐诗,常以李杜并称。郭沫若将李白和杜甫誉为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座”,李杜之间的友谊也堪称千古佳话。但实际上,李白、杜甫两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名声资历并不对等,李杜之间的也非传统认为的“朋友关系”。李白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举世公认的地位,而杜甫是在死后三五十年才获得与李白比肩的地位。本文试图还原这段“伟大的友谊”的实际背景,揭晓李杜二人真实的关系。
(李杜同游)
剃头挑子一头热:不平衡的“朋友”关系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二岁,这个年龄差在今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在人均寿命较短的唐朝,几乎是隔了一代人了。杜甫曾为李白作了一篇简传性质的长诗,开头第一句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郭沫若认为“昔年”是指开元十八年,那一年李白三十岁,第一次出游长安。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三十成文章,力抵卿相”,李白三十岁时已经是京城里的热门人物;而此时的杜甫刚满十八岁,还是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六年以后,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又过了十二年,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再次落第。时年三十六岁的杜甫,仍然怀才不遇。不同的是,李白在当时已经大名鼎鼎,他经由南阳往长安活动,与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打得火热,与秘书监贺知章等高官交往甚密。杜甫在未见到李白前,也听闻其大名,并写诗赞美他。杜甫在《饮中八仙歌》(《杜工部集》卷一)中称赞李白道:“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说李白和杜甫是朋友关系,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怀疑。质疑声并非今人所发,古已有之。根据李杜二人现存的诗作统计,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杜甫现存的1440余首诗中,有15首是写给李白的,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诗中提到李白的有五首;而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中,仅有四首是有关杜甫的诗。杜甫晚年写有十多首诗怀念曾经的友谊,仅从诗题来看,就有《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不见(近无李白消息)》、《春日忆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感情之真挚跃于纸面;不同的是,却没见到李白晚年有一首怀念或提及杜甫的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有作品,只是散佚了)。据此最直观的感受是,杜甫对于这段感情似乎投入得更多,李白却显得比较“薄情”。
(李白)
二、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师生”
杜甫诗作中充满了对李白的敬佩与崇拜,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李白本人的真挚思念,看起来像是粉丝对明星的热情赞颂。如他的《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作“天下无敌”,说他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飘逸。
再看李白,却对这位崇拜自己的小老弟杜甫却一副嘲讽,在《戏赠杜甫》中李白说道:“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作诗苦。”
李白在饭颗山头(此山名绝不可考,疑似李白故意调侃)遇到杜甫,李白问杜甫:杜老弟,好久不见,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啊?是不是写诗写得太辛苦啦!(郭沫若解释此诗,认为第三句是李白问的,第四句是杜甫在回答:我写诗写得太辛苦啦!)所有人都知道,作为一名诗人,才气是第一位的,气冲斗牛的大才子,往往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写诗如果太辛苦,只能说明还是才气不够。唐代学者孟棨就认为这首诗就是李白在讥诮嘲讽杜甫作诗“拘束不敏”。
如果按照传统认为的“朋友关系”,则无法解答李杜二人关系中的种种不平衡之处。李杜二人与其说是朋友,不如说是师生。因为老师才有资格讥诮学生,而朋友之间不会拿对方赖以谋生立足的工作进行取笑。也只有学生成才之后会怀念老师当年的恩情,但老师因为教过的学生众多,年迈之后不会花太多感情用来追忆某一个学生。李白年长杜甫十二岁,完全符合做杜甫老师辈的资格。李杜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应当是师生之谊。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是后进对先进的仰慕,李白对杜甫则是师长对学生般的欣赏与提携。
(性格迥异的李杜)
三、结交的初衷:同为道教信徒
一般认为,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遇是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夏天,即杜甫第二次落地前的三年。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李白被赐金还山,取道洛阳回山东;而杜甫为了出人头地正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圈中积极活动,打算西入长安谋取功名。李杜二人在这种情况下相遇了。对于第一次见面的细节,已经杳不可考,然而是什么让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走到一起了呢?
现在已经清楚的是,李杜同游既不是朋友间的结伴旅行,也不是当代文学批评家口中的了解民间疾苦,李杜同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修仙炼丹。李杜二人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李白在出蜀之前的青少年时代,已经醉心于求仙访道、修真炼丹。李白仕途失意,离开长安之后更加潜心于修道,甚至领受了《道箓》而成为真正的道士。杜甫的宗教狂热也不遑多让。在与李白相遇之前,杜甫已经开始求仙访道,他对丹砂和灵芝的迷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炽热,至死还在执着地炼丹。杜甫最早的《赠李白》(《杜工部集》卷一)一诗,明白叙述了二人相遇时交往的最初动机和二人对于道教的关系:“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所谓青精饭,根据《陶隐居登真隐诀》记载,是太极真人的食物,每日吃青精饭二升,勿服血食,能达到“填胃补髓,消灭三虫”的效果,“久服可延寿益颜”。所谓“大药”,是指道家的金丹。金元之前的道士普遍认为从水银矿的丹砂中提炼出金丹,服食后可以成仙,遨游太清。所谓“瑶草”,指灵芝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李杜第一次相遇之后,发现对方也是道教的教友,深感志同道合,杜甫想炼“大药”,李白想要“拾瑶草”,于是一拍即合。分别之后,两个人约定下次共游梁、宋,继续寻访仙药。
杜甫在另一首《赠李白》(《杜工部集》卷九)中说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说:没有去炼丹求仙,真是愧对葛洪!(葛洪是西晋著名道士,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葛天师的侄孙)。这话反应的正是李杜二人的心声。
(杜甫)
李杜在齐鲁同游为期不长。随后,李白南下,杜甫西上。从此因为世事造化,两人再也没能见面,只留下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身后景象。李白死后,杜甫又活了八年,最终在“天高无消息,弃我忽若遗”的悲凉境遇下离开人世。李白和杜甫是两种生活境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社交圈子,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一段交集,最终仍旧天各一方。李杜二人给人的感觉也像是两个时代的人,因为李白的创作高峰在安史之乱前,而杜甫的杰作多产自安史之乱后,时代环境的变化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李杜齐名最终获得公认,是在杜甫死后几十年间形成的,至于杜甫被尊为“诗圣”则是宋以后的事了。杜诗研究也成为宋以后最多学者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陈尚君:《李杜齐名之形成》,《岭南学报》,2015第Z1期
王恩全:《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友谊关系辨正》,《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网址:两个牛人的碰撞,李白和杜甫究竟是什么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719822
相关内容
程序员分析唐诗朋友圈:李白杜甫关系究竟如何?《长安三万里》的背后,真实的李白、高适和杜甫是什么样的关系
浅析李白杜甫高适三人的关系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如何?他们晚年时期有什么隔阂?
“诗圣”杜甫和唐朝王室是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大李杜和小李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和李白齐名的杜甫,是李白的铁杆粉丝,诗歌是最好的证明
【历史文化】李白杜甫的偶像,是这个四川人!
杜荀鹤和杜甫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杜牧和杜甫是哪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