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藏匠心,潮州手拉朱泥壶何以传承?

发布时间:2024-06-05 13:31

潮州手拉朱泥壶兴起于明清,是岭南瓷都潮州的标志产品,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多个手拉壶的百年老字号及其工作坊守正创新,手艺人成为传承人,名气带来光环,也带来责任。

揉泥、拉胚、修胚……朱泥在吴锦全的指尖逐渐成型。吴锦全是潮州市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广东老字号“祥记”手拉壶第四代传人。

《圆梦》壶。以“梦”为意,以“圆”造梦,“圆”的逐渐叠升,象征“梦”的逐步实现,意境深远。受访者供图

5月下旬,一把出自吴锦全之手的手拉朱泥壶亮相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名曰《圆梦》。壶身上下连接自然,饱满有张力,如同天地之广阔;壶嘴流畅过渡,如百川归海,凝聚而出。器型整体线条明快,富有张力,蕴含潮州千年古城魅力又不乏强烈的现代感。

玩泥巴“上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方寸藏匠心,一把手拉朱泥壶,从泥土到成品,要经过60多道工序。同样的流程,吴锦全从孩童时期便周而复始地练习。

“技艺是家传的,从清代创立的老字号,应该是从太爷爷开始代代相传至今。”吴锦全回忆,“小时候家里没有玩具,放学回家看到父亲在做壶,我就在旁边玩泥巴。做壶的辘轳车要用脚踩,不是用电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手拉壶不仅考验手艺,还考验脚力,更考验耐心。童年的闲暇时光,父亲捏壶,吴锦全则在一旁踩辘轳车,一边帮忙一边学艺,积攒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小学开始就基本会拉一个初坯,到了初中,就会独立做壶了。”吴锦全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数次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泥巴是可以‘上瘾’的,一团泥在手里,随心所欲地捏,可以做出很多东西。”

吴锦全在制作手拉壶。受访者供图

在旁人眼里枯燥的工序,在匠人心中却是一份执着。“当时学这门手艺的时候没想这么多,今天做不完明天继续,一定要把手里的泥巴捏成跟脑海里的图纸尽可能一样。”

身小胎薄,盈盈一握,一把手拉朱泥壶尚不足成年人巴掌大,却成为工夫茶冲泡中的黄金主角,亦是茶席上的“奢侈品”,刻进了潮州人的日常,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符号。据了解,一块朱泥要在每分钟300转的高速转盘上拉坯成型,手指的每一下动作都需在0.2秒内完成,是极为考验功力的古老技法。

文心藏壶在传承中雕琢文化底蕴

在外行人眼里,手拉壶大同小异,无非高矮胖瘦之差;在行家眼中,一把好的壶则富有张力,能传递匠人的“精气神”。

谈及瓶颈期,吴锦全坦言,从业三四十年,常常思考如何创新。“不光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自己也必须不断提升个人修养。”

成型一把壶不难,难的是不断创作出有张力的新作品。“赏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壶当为日用品,用来泡茶,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喜欢上壶;第二阶段,开始喜欢上各式各样的茶壶,从经典款到五花八门的款式;第三阶段,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人会在这个阶段回到原点,把玩一些经典的、简洁的富有创意的器型。作为一名工匠,应当在细节处花心思,力求在矛盾中达到和谐。”正如传承非遗一般任重道远,吴锦全总结道,态度决定高度。事情看着简单,但是重复做的过程中才能琢磨出别人琢磨不到的东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匠人要有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

“有时相差一毫米,整把壶的感觉就不一样。”

吴锦全出生于潮州市枫溪壶艺世家,现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潮州市“最美工匠”。此外,他曾多次受邀出访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泰国、新加坡、意大利、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吴锦全。受访者供图

“潮州人愿意把一件事认真做到底,周围很多木雕、手拉壶的老字号都坚持了很多年,也都做得比较好。潮州人比较实在嘛,不忘‘红头船’的精神。”许是潮州人与身俱来的淡然,又或因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吴锦全只字未提荣誉,只聊技艺,只谈责任。

“接下来还是希望把这项非遗发扬光大吧,包括和各个高校合作,联动技师学院招更多学生。”吴锦全表示,“后生人”设计大胆,敢于创新,自己也乐于看到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诞生,“接下来会在传承方面不断投入更多精力。”

统筹:李陵玻 陈杰生

采写:南都记者 张婷

设计:沈淑婷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责任编辑:

网址:方寸藏匠心,潮州手拉朱泥壶何以传承? http://c.mxgxt.com/news/view/7246

相关内容

宁夏“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方寸之间“反手”画出大千世界
近千件潮州工艺美术精品亮相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
国潮涌动!观澜湖举办国匠荣耀·第八届手工艺创新沙龙
恒星引力助力“乡村工匠” 以公益践行文化传承
一把好的紫砂壶真不贵!一壶四杯,还送明前龙井
河南陕州澄泥砚赴广东肇庆参展
用一草一竹、一针一线传承匠心独运
五台山下“泥人王”:根在乡土 泥造万象
唐大打十斤:在火光银“花”里,致力于瑶族银饰的传承与创新
陈崇正小说《归潮》研讨会举办,专家共话潮州文化与文学魅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