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一民随笔散文杂文精选集》(11)几种破解顾彬“垃圾论”的法子
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全面否定”的“垃圾论”自从抛出来后的确让中国活着的作家们先莫名其妙;接着不知所措;随着附和认可、随着用“我(你)真是垃圾?”的眼光观看彼此。再然后呢?就不觉有些失落了。要说顾彬的战法是挺绝的:其一,倘若他是从太平洋的大溪地岛屿上游来,上岸后大呼中国文学都是“垃圾”,或者从正战乱着的叙利亚呀索马里呀什么的地方逃来,登陆后说你们的文学都是“垃圾”的话,那么,中国人可以笑着回一句:“你们的才是呢!”或者干脆一笑:“你说是就是呗!”不幸的是顾彬是从歌德的故乡德意志来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包括郭沫若的)曾经被“怀了春”(《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开头语:“哪个少女不怀春”)的国度,用形象点的话说: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是从德国文学那强悍的身体中借来精子后才受孕分娩的。因此眼下,当来自那个“启蒙老师国度”的顾彬教授指着所有中国当代文人的鼻子说“你们产生的都是垃圾,都是次品”时,他这话,听后咋感觉都像是一句“此人有后台”的言论,而那个“后台”,其实就是曾经被咱们效仿过当下也仍然被国人敬畏和膜拜的德意志文学。
顾彬这种“统统是垃圾”的说法之所以挺让人难以对付的,是因为他似乎一下子就把自己抬升到了掌握着“最高尺度”的“最高裁判长”的位置上,他从珠穆朗玛峰的顶上朝下观看,看谁都似乎比他的高度藐小,似乎按照他的标准,中国作家最好的宿命和能做到的极致也只是“我的作品不是垃圾”,仿佛压根儿就没有比“不是垃圾”更好的结局。实际发生的故事也正好是那样:自从顾彬教授的“垃圾论”发表之后,顾彬不但因此成名了,有许多“特别贱”的中国作家,还排着队上赶着央求顾彬评论自己的作品,想得到一个“这部不是垃圾”的“好评”(顾彬在《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对此有所描述)。对之,顾彬教授一般不屑一瞥,他口无遮拦目空一切,说翻译过《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郭沫若的作品“不咋样”,说莫言的作品“不咋样”,那么,中国人创造的作品中,究竟哪些不是垃圾呢?印象中顾彬只承认和推崇鲁迅和丰子恺的作品,总之,仅极少数而已。
我仔细寻思了一下,其实,想攻破顾彬“垃圾论”的魔咒并重拾回中国人写作的自信,从逻辑关系入手的话并不难,因为但凡先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然后用“全盘否定”的法子批评他人让他人感到无所适从的“垃圾论者”,惯常采用的“手段”就是不会轻易告诉你“什么不是垃圾”,他们只展示给你否认一切的态度和贬低判定的结果,却从不轻易给你他们批评别人的尺度和标准,从不轻易告诉你“正确的代表”究竟该是怎样,就好比手指着满大街正在步行的少女,说她们都是“丑八怪”却不告诉你美人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应该以谁的长相为标准判定美人似的,因为那么一说,比如说美女就该长得像闫妮、姚晨(《武林外传》中的两个女主演)那样,他所给出的“样板”就很容易被别人攻击和否定了,人人心中有西施,凭啥西施就是她闫妮、姚晨呢?因此,和“全盘否定论者”对垒的法子之第一,就是逼其将他的“不是垃圾”的样板给亮出来,你就不妨试问顾彬教授:(1)你心目中垃圾和非垃圾的“分类法”——文学评判的具体标准是什么;(2)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哪些人和哪些人的作品不是垃圾而是最优秀的。我猜——从《德国与中国》这部书中顾彬的态度上—顾彬肯定会将他母国(而不是他所批评的美英)的作家和作品“供”出来,说德国作家和作品大多是好的,是精品极品,换句话说,顾彬在否定别人的时候身后为他“站台”的、他所使用的“高大上参照标准”在极大的可能性上,就是德国文学,“伟大作家”和“好作家”就是歌德和席勒,就是写《魔山》的托马斯·曼,就是写《铁皮鼓》的格拉斯。那么好,以下要做的就无比简单了:咱们中国作家和评论家该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直接将歌德、席勒、托马斯·曼和格拉斯等人先一簸箕铲起来后,像大扫除时那样先说他们(作家)和它们(作品)是毫无价值的“垃圾”,然后一下子——按照给“垃圾”分类的文明法子——“哗”地倒进“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机的”“无机的”垃圾箱子(坑)里不就行啦!
说啥?你敢把歌德说成垃圾?你是个疯子!首先攻击我的,我想肯定是那些被顾彬贬的连“垃圾”都不如的国内作家和评论家们。我于是反问:反击一下为何不可呢?既然作为“中国歌德”的郭沫若在顾彬眼里都“啥都不是”,那么,你迂回一下,不用咱的弱项用强项,不用现当代人而用中国古人的尺度,用德国文学还没“入侵”华夏之前上古中国的、被德国人奉为神圣经典的老子的《道德经》(顾彬说《道德经》在德国光译本就达两百多种,其中也包括他译的一种)的标准来衡量评估一下“德国文学”的话,那么,歌德的《浮士德》又算是什么嘞?歌德想用12 111 行冗长啰嗦的诗句说清宇宙和人类精神上的事情,却还不啻咱们老子用5 000 汉字说得明白,那么,5 000 字之外的,难道不能算是毫无用途该丢弃的“垃圾”么!接着,你再用李白诗歌的超级浪漫、用杜甫诗歌的无尚情怀去比较席勒的诗、用《红楼梦》的“高大上”去比较托马斯·曼和格拉斯的小说、用小人物“齐天大”(俺)杂文的“辛辣”去比较顾彬老师在《南方周末》上写的那些豆腐块文章的“无味”(嘿嘿)……哦,还有一个更好的“德国垃圾”证据,那就是将德文和汉语的发声做比较:同听起来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有韵味、有着四声明显分别、朗朗上口的汉语口语相比,那浑浊不清、如“大弦嘈嘈”的德语口语,听起来难道不像是在往垃圾箱里倒东西的响动吗……哈哈,如此操作一番之后,德国文学的“垃圾魔山”的全貌就暴露无遗地显现出来了,这样做好玩吧,这样做长咱的信心和脾气吧?!
(2016 年1 月26 日)
(本文摘自随笔集《梅花三“录”》,齐一民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本篇完)
网址:《齐一民随笔散文杂文精选集》(11)几种破解顾彬“垃圾论”的法子 http://c.mxgxt.com/news/view/728620
相关内容
《齐一民随笔散文杂文精选集》(10)木心果然有传承——读李劼的《木心论》化学软化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硬度离子
改性矿物吸附法处理垃圾渗滤液中试研究
冻融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初探
日本搞笑艺人兼垃圾回收员泷泽秀一:你的垃圾,透露你的人生
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济南一小区内垃圾成“山” 三天无人清理
新一季跑男关注起了杭州的垃圾分类,朱亚文、白宇当“桶长”
垃圾渗滤液中两种特征有机物降解菌的降解性能研究
散文诗作家徐成淼文选研讨会在贵州民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