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48)“在小说之国,鲁迅先生实为‘国父’”

发布时间:2024-11-04 21:05

编者按:适逢鲁迅长安行一百周年之际,本报连载王鹏程教授的《1924鲁迅长安行》。该书穿越百年时空,聚焦鲁迅人生轨迹里唯一一次西北之行,透过日常生活、旅途行踪和阅市交游等,在鲁迅的行迹和视线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民国长安,也让我们有幸与鲁迅在长安相见。

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鲁迅很善于讲演,小说史又讲了多年,内容非常熟悉,再加上见解独到深刻,学员蜂拥而至,纷纷慕名去大礼堂听讲。至于李瘦枝所云鲁迅“讲演中的那种昂扬的战斗精神,感染力强”,考虑到他写下这段文字时处于20世纪60年代的特殊环境,故而并不可信。今天我们看鲁迅的讲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就学术论学术,反映不出丝毫“战斗精神”;而且鲁迅在西安时,也从不对时事政治发表看法。

此后,西安的报纸开始以“鲁迅”之名报道,强调了鲁迅的“小说大家”身份。

“鲁迅”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西安的报纸上,是7月30日《新秦日报》所登之《暑期学校新闻三则》。其中第三则为“鲁迅讲演已终,定于今日离陕”:

小说大家周树人别号“鲁迅”,此次来陕所讲演之《中国小说之历史的变迁》,截至昨日,业已终讲,现已定于今日离陕东返云。

说周树人别号“鲁迅”并不妥当。准确地说,应该是周树人笔名“鲁迅”。实际上,鲁迅是8月4日才动身返京的。

第二次报道还是《新秦日报》,7月31日的《暑期学校昨闻纪略》,对前一日的报道进行了更正和补充:

小说大家鲁迅君(即周树人)讲演终结,即将返京一节,业志昨报。兹闻周君因事阻留,尚未离省,此间各学员以周君此次来陕,虽为日无多,然对于小说方面,已灌输不少之新的知识;拟定于日内开一欢送会,欢宴周君,借联师生间之感情云。

第三次报道是8月8日《旭报》的一则消息《学者又去二人》:

学者王小隐、孙复元拟即去陕已志昨报,兹据西北大学某君谈述暑期学校讲师夏元栗、周树人亦于日昨回京,但各讲师对于所讲者均未讲完中辍而归,一般听讲者意颇不满云。

这条消息明显滞后,人名多写错,内容也有错误。8月4日鲁迅“晨乘骡车出东门上船,由渭水东行”,与孙伏园、夏元瑮同行返京。鲁迅讲演内容已于7月29日“全讲俱讫”,并非“中辍而归”。《新秦日报》7月30日已报道过此条消息。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初,鲁迅以划时代的《呐喊》《彷徨》,奠定了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和无远弗届的巨大影响,用孙伏园的话来说——“在小说之国,鲁迅先生实为‘国父’”。因而,当学员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后,争先恐后去聆听其讲演,就属自然而然了。

第二十章

钩玄提要与表里发挥:

鲁迅的讲演与《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应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联办的暑期学校之邀时,并未确定讲演题目。最终他讲演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实际上这个主题即是他《中国小说史略》的浓缩和精华。他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讲了五年中国小说史,可谓烂熟于心、胸有成竹。

1920年8月6日,鲁迅被北京大学聘为讲师,秋季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从日本归来在杭州、绍兴教书时,他在课余辑录了《古小说钩沉》,收录从周代到隋朝的散佚小说三十六种。到教育部工作后,开始整理唐宋传奇,搜集了《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他开设中国小说史课程,不仅是兴趣使然,而且做了长期的准备,“因为鲁迅掌握了很多有关古小说的材料,又有他独到的见解,请他来讲这一门课真是找对人了,特别是这时他已经在《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在青年学生中有很高的声望,更使他的讲课受到学生的欢迎”。

1920年8月26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聘鲁迅为国文系讲师。1923年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世界语专门学校聘请鲁迅为兼职教师。在这四所学校,鲁迅讲授的课程都是中国小说史,深受学生喜爱。

以上述四所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1923年12月,鲁迅修订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上卷);1924年6月,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上、下卷均由新潮社出版。《中国小说史略》“勾勒出中国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为小说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胡适评价此书“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郭沫若更是将《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认为两者所从事的,“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从7月21日开始,鲁迅在西北大学礼堂作了题为《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系列讲演,到29日结束,总计八天,共十一场次,十二小时。7月30日,又受邀在刘镇华开办的陆军讲武堂对军官讲演半小时,内容仍为小说史。鲁迅日记云:

21日,“上午讲演一小时。晚讲演一小时”。

22日,“午前及晚各讲演一小时”。

23日,“上午小雨。讲演二小时”。

24日,“午前讲演一小时”。

25日,“上午讲演一小时”。

26日,“午前讲演一小时”。

28日,“上午讲演一小时。午后收暑期学校薪水泉百。下午讲演一小时”。

29日,“午前讲演一小时,全讲俱讫”。

30日,“下午往讲武堂讲演约半小时”。

(未完待续)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责任编辑:

网址: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48)“在小说之国,鲁迅先生实为‘国父’” http://c.mxgxt.com/news/view/72936

相关内容

王鹏程《1924鲁迅长安行》连载(25)王捷三和王品青向傅铜的提议,直接促成了鲁迅的长安行
永寿籍清华大学博士王鹏程新作《鲁迅长安行》出版上市
五四前夕,再读鲁迅,我只说一句:鲁迅先生被低估了!
寻找朋友圈里的鲁迅先生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发现先生的高明
周令飞谈“鲁迅家事”:用生活细节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的鲁迅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竟是鲁迅所说?专家直言:鲁迅说得对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鲁迅“宝剑赠英雄”
鲁迅先生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亲笔信,字也很漂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