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4》开播“无人在意”,顶级IP遇冷背后的行业十年兴衰

发布时间:2025-02-09 08:38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今年2月3日开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首播拿下1.39%的收视率。放在央视一套的九点亚黄金档播出,这个成绩看起来似乎不坏。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数据明显得益于央视的排播策略。当晚首播的电视剧《六姊妹》八点开播后,亚黄金档播出的却是《舌尖上的中国4》,而《六姊妹》第二集推迟到了22:36播出,如此奇怪的排播,显然有意让这档经典IP新作一炮打响。

而实际上,这档节目带动的讨论和话题非常有限。

有评论统计了一组数据,以百度指数为指标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第一季的单日峰值45.75万;2014年的第二季单日峰值64.5万;2018年第三季百指峰值26.29万,这也是系列口碑严重下滑的一季。

而刚刚播出的第四季,百指单日峰值1.31万。

此外,在年轻人聚集程度高,且更偏向纪录片受众的豆瓣上,节目开播一周后只有600+短评。

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视角,看待这个十多年前轰动一时、助力带动了此后纪录片市场尤其是美食纪录片整体发展的经典IP,在当下面对的处境——在春节重新回归,竟然几乎“无人在意”。

诚然,这与《舌尖上的中国4》本身的内容是有关系的。

比如开播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少数相关讨论中,更多的声音其实是在质疑这一季的选题。用黄鱼吊汤去烧一条草鱼做的西湖醋鱼,这种美食创新是否有其必要?在烹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宣扬需要探身入炉、烧得小徒弟一身火斑的姜堰大炉烧饼,是否是一种倒退?

而更多的声音在指出,这一季《舌尖4》少了那种“勾人感”,更多的篇幅放在了食物制作的技巧、传承的故事、背后人的关系,甚至会探讨背后的食材选择、供应链管理等等。

这或许是曾经打动过观众的要素,但《舌尖》系列最初的出圈,不正是靠着拍出了食物本身的“勾人”,才留住了以食为天的国人观众吗?

而客观地说,这种在视听语言、内在逻辑上的革新,未必不是《舌尖4》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对“美食纪录片”还能怎么做进行的全新探索。

过去十年里,长视频平台全面下场参与纪录片制作、台网同类型内容激增、从大类到垂类的逐一开发,让美食纪录片处于一个明显的生产过剩状态。

发力最猛的2021年,各平台上线的美食纪录片可达近百部。

其中不乏《老广的味道》和《寻味》系列等各地美食传播,也有《人生一串》《沸腾吧火锅》《奇食记》《第一餐》等高热度垂类内容;而原《舌尖》系列导演陈晓卿离开央视制作的《风味人间》,更是成为新的长寿IP。

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在这样的竞争大潮中想要坚守IP都是一个难题,这背后的难或可从每一季《舌尖》间隔的时间看出来。

第一季在2012年开播后,2014年第二季已经与观众见面;而第三季开播则是2018年,间隔扩大到四年;再到第四季,间隔已经足足七年,值得一提的是,《舌尖4》在央视每年的节目片单上就已经出现了三年以上。

而成反比的是,相比前两季9.4和8.7分的豆瓣高分,用时四年的第三季却只有3.8分,而且问题和如今的评论近似,过多的故事、明显的离题感、空泛的内容、破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对说教味过多的内容缺乏耐心。

第四季显然还是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广告比例降低了,也希望呈现更多美食背后的“智造”故事。但如此创新,还是偏离了美食节目的本质。

诚然,如今明显过剩的美食内容,已经多年捧不出新的爆款;泛滥的内容、不断更新的选题,也让观众对视听刺激的阈值不断提升,很难再被新的纪录片刺激。

这也是《舌尖》系列希望调整的原因,更是如今整个美食纪录片行业希望找到的答案。

但或许,如今这个答案,还不是行业希望看到的。

网址:《舌尖上的中国4》开播“无人在意”,顶级IP遇冷背后的行业十年兴衰 http://c.mxgxt.com/news/view/733765

相关内容

舌尖上的新年
舌尖上中国
IP经济背后的理论机制与创业机遇
《舌尖上的中国》诱惑观众引舌尖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4》央视首播,台湾鲜鱼剔骨,最有文化滋味
帕梅拉,一个顶级运动IP的中国“历险记”
评分超过《舌尖上的中国》 “感动中国”的TVB主持人陈贝儿身后这部《无穷之路》是真宝藏
超级球星遇上超级尖货,李宁携手抖音电商开新日让新品打爆全网
依赖明星剧本缺乏顶尖创作者 2018大女主剧恐遇冷
《仙剑奇侠传》IP易主中手游,初代“国产单机游戏之光”的兴衰与未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