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长留朱自清
文|孙秀斌
相信喜爱文学的朋友,一定熟悉散文大家朱自清这个名字。他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人们在赞叹他细腻华美、婉转清新的文笔的同时,也被他两袖清风、超凡脱俗的人品所敬仰。如果能近距离地目睹朱自清的旧居老宅,了解他的身世生平,瞻仰他的书信手迹,该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前不久,我有幸去扬州拜谒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旧居。
几经打听,多番问路,穿过一条又一条小胡同,终于来到广陵区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这是一座扬州民居风格的小四合院,从1930年起,朱自清在这里居住了13年。跨过两扇黑漆的大门,进入一方小天井,一棵枇杷树和几根翠竹栽于一隅,小院显得幽雅寂静。故居右边并列的两间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朱自清和夫人陈竹隐的婚房。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遗物,现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6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扬州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秉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1916年在扬州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与叶圣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后转向散文创作,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他出国求学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兼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族活动。1948年因为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在朱自清故居的展室里,我看到了他创作的《春》《绿》《荷塘夜色》《背影》等旧版文章,其中《背影》里的一段描写曾令多少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他终于忘记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写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乍看此文,似觉朱自清和他父亲感情甚笃,其实由于朱父的封建思想作祟,以及朱父的个人婚姻状况,这对父子多年来一直心存芥蒂,曾有冲突。然而亲情和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父子终于原谅了彼此,因而也就有了这篇催人泪下、直抵心灵的名篇。
在拜谒朱自清故居的陈列物件时,我听到有位游客在给同伴讲朱自清的故事。朱自清做事讲原则,十分有气节。1948年患胃病正在家中休息的他,迎来了登门拜访的吴晗,对方递给他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看毕,朱自清默不作声拿起笔来,一丝不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五十天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看着身边含着眼泪守候他的三个孩子,用颤抖的手抓住坐在病榻旁边的妻子陈竹隐说:“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字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即便是患严重的胃溃疡、面临穿孔的危险,他也不吃“嗟来之食”,高贵的气节令人敬佩。
耳闻目睹,朱自清的学识和气节使人肃然起敬。真可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朱自清一生集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等身份于一身,各界人士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在他旧居不大的展室里,我看到了王国维、李叔同、陈三立、冰心、臧克家、汪曾祺等各界名流给朱自清的题词和字画。其中“文坛祖母”冰心先生是这样写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们的模楷,愿和同志们一起向他学习!”并以清秀洒脱的字体为朱自清故居写下“扬州人杰”四个大字,评价极高。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该告别的时间。在恋恋不舍中,我记录下了这段话:“朱自清一生短暂,却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战乱之苦。他生活在民族危亡、军阀混战、内战频仍的年代,一路走来,有过寻路不得的苦闷,有过有问无答的彷徨,但他始终保持着纯洁的赤子之心。他渴望自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虽两袖清风却一身傲骨,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病弱之躯,托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本文作者为退休媒体编辑,现居日照)
责任编辑:
网址:“背影”长留朱自清 http://c.mxgxt.com/news/view/75535
相关内容
《荷塘月色》中的闰儿,被妈妈哄睡,平时恐怕被朱自清打过不少次王菲有多美?93年她和朱茵合影,那年24岁,气质非凡,清冷脱俗
清醒小朱 朱一龙的观众朋友 朱一龙
逛街被热情投喂,开心合影留念, 陈梦 陈清晨 潘展乐
朱志鑫发了自己和易烊千玺人形立牌合影的视频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 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词赏析
80年代,朱玲玲和儿子的合影,镜头下的她五官大气明艳,长发飘飘
一张高清照的曝光,揭开郭晶晶在霍家最大的靠山,婆婆朱玲玲都自愧不如
【古诗词鉴赏】宋代诗人朱淑真《初夏》诗赏析
镜头始终对着百姓 “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作品展”开展暨捐赠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