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将暴力情节做卖点
【影视锐评】
(作者:胡晨冉)
近年来,很多影视剧以真实案件为创作蓝本,将其来龙去脉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层层递进的节奏、扣人心弦的剧情描述出来,吸引了众多观众。然而,部分作品为强化戏剧张力,设计过多暴力情节。无论是用特写方式放大受害者的痛苦表情,还是用慢镜头渲染血腥场景,抑或是以主观视角引导观众代入创伤体验,这些做法看似是在技术上强化戏剧冲突,引发观众共情,但实际上却是在以暴力情节当卖点,在消费痛苦的过程中完成对暴力的二次赋魅。这么做不仅消解了作品的正义叙事,削弱了此类创作揭露罪恶、惩恶扬善的社会警示价值,甚至还可能异化为助长暴力的温床。
当影视叙事过度聚焦暴力发生的过程时,往往容易导致两个层面的失衡。其一,将暴力的残酷性简化为受害者的个体苦难,实际上遮蔽了加害者的动机、矛盾的根源等更深层的社会议题。其二,当受害者的身体与精神创伤被当作构成视觉奇观的一环时,实际上是在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消解了悬疑涉案故事本身的严肃性。例如,某些影片用过长篇幅表现受害者反复受虐的场景,并配以煽情音乐。观众易于受到感官刺激,却鲜有追问暴力形成的症结,思考其背后人性、家庭、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镜头不断强调“受害”时,可能无意中传递出一种潜台词:暴力源于受害者的脆弱,而非加害者的恶意。这不仅会弱化公众对暴力本质的认知,还会加剧“受害者有罪论”的偏见。影视创作若长期陷入此类叙事惯性,或将模糊是非边界,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暴力的扭曲理解。当然,改变暴力叙事的视角,不是要求创作者回避现实,而是倡导更具建设性的表达方式。比如以“留白”巧妙代替“直白”,呈现创作想要表达的深刻意涵。
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批判,不在于复刻痛苦的景象,而在于揭示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及制止策略。影视镜头不是望远镜,而是听诊器——它应该倾听反映社会问题的“心率”,而非瞄准渗血的表层“伤口”。毕竟,暴力的最终解决方案,不在于让大众知晓伤口的深浅,而在于铲除暴力生长的土壤。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6日 15版)
网址:岂能将暴力情节做卖点 http://c.mxgxt.com/news/view/756024
相关内容
明星岂能随意“收钱卖祝福”香港演员马蹄露发文怒斥香港暴徒:岂能认贼作父?
女人为了一块肉将自己卖给屠夫岂料背后原因令人不敢置信
“流量明星”岂能没有正能量
没有七情的尊上,岂是一个“帅”字就能形容的?
遇到家庭暴力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人民热评:“700多人信息7元卖”,个人信息岂能售卖?
如何在关键节点做好人生选择?
她若苦痛万分,我岂能不加倍心疼?
演员滥用替身岂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