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铸就“工匠梦”:记兰州局集团公司定西工务段桥隧工陈忠祥[组图]
陈忠祥 杨 军 摄
陈忠祥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定西工务段陇西桥隧车间桥隧工,国家级铁路桥隧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目前全国铁路系统唯一的桥隧工首席技师。他曾是兰州铁路局第一批电力机车乘务员,1984年调到了原陇西工务段,当上了工务系统一名机械钳工。而今,他是全国铁路屡立战功、赫赫有名的铁路桥梁专家和“大国工匠”。
从一名挖抓机械设备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从名不见经传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工作34年,陈忠祥把毫米不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深深刻在了陇东山区的铁道线上。
“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
面对工务系“轨定”的枯燥工作岗位和陌生的工作环境,陈忠祥困惑过,也迷茫过,“混日子”的思想也曾在他的大脑深处徘徊过。“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老师傅的一句话,激励着陈忠祥一步一步从最基础工作干起,通过勤学苦练和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很快就掌握了桥隧养护一整套技术,在生产上独挡一面。
机遇总是留给肯努力的人。1989年路局承担了酒泉卫星基地铁路专用线前苏联援建的铁路钢桁梁桥大修任务,一天日本进口的空压机突然“趴窝”停止作业,面对“洋玩艺儿”,谢师傅一筹莫展。
“我试试”,陈忠祥站了出来。他开始“庖丁解牛”,一遍遍拆装空压机,利用“排除法”找寻故障点。害怕搞混零件位置,他就一个个编上号码,边比对、边琢磨,天天一身油。在第三天的时候,细心的陈忠祥终于找到了“病因”,排除了故障,比原计划提前42天完成了大修任务。从此,他也吃上了谢师傅的技术“小灶”。
就这样,在“大腕”名师的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学艺之路迈上快车道,不到两年时间,就精通了“三喷一锚”等桥隧大维修养护一整套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尖子,在生产上独挡一面。
1993年,他先后在分局、路局工务系统大比武中两次夺得个人全能第一。同年被推荐参加全路第四届青工技术大比武,取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
在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后,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反反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会得到这一切?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好人,是他们多少年来对我无私的帮助和关心,才有了我的今天!传帮带是我最应该做的。”
要实现路局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大批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他最大愿望就是为路局培育出更多的“工匠明星”,把他的技术传承下去。
为了调动职工的学习热情,他常常以作业现场为课堂,以单项作业为内容,用多方位的“引导”方法促使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在宝兰高铁介入期间,共开展高铁适应性培训56次,完成桥隧工培训351人次,参与高铁“三个百分之百”考核培训三期。此外,还开展“微课”,在微信平台为职工推出系列培训,助力青年职工技能的成长,并及时为现场职工释疑解惑,解决工作技术难题。
多年来,他致力于全局工务系统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完成桥隧、线路专业相关的局、段级培训累计98期,授课2768课时,学员计8026人次。参与全局线桥技术骨干培训班4期、技术交流协作3次、局科技成果推广活动1次。经他辅导培训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多达100余名,并带出了4名“总公司技术能手”、10多名“局优秀技能人才”和“局技术能手”。这些年来,他编写和主编出版了《桥隧单项作业标准》、《桥隧工岗位必备技能》、《桥隧工星级达标》等技能培训教材近100余万字。在《中国培训》等刊物发表技能培训论文3篇,其中2篇论文分获《中国铁道学会》一、二等奖。2017年他的工作室被路局命名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领衔负责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他要把他所学的知识都教给年轻的下一代,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工人,让“工匠精神”血脉传承。
“工程质量达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严格执行工艺标准”
落实标准是我们保证安全的必经之路,只有将各项标准都落实到位,达到标准,才有可能减少故障,保证安全。工程质量达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严格执行工艺标准。
在宝兰高铁介入检查工作中,五十六岁的陈忠祥一次次爬上几十米高的桥墩,一遍遍进入寒冷刺骨的隧道精心检查,他和他指导下的团队走遍了宝兰客专59座桥梁、37座隧道,检测了近万个桥梁支座,对156公里的隧道逐米敲击检测,先后检查出了桥梁方面问题5343件,隧道方面问题22097件,对检查出的各类桥隧问题逐一进行及时地整治。通过现场介入检查的实践,他和他的团队积累了一整套高速铁路前期介入和静态验收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也为开通运营后的检养修工作奠定了基础。
他常对工区职工说,高铁时代要牢固树立高铁安全无小事的思想。每一项工作都要严格执行总公司、路局相关专业技术规章要求。他坚持标准、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作态度得到监理、建设单位的认可。有些工程单位的领导向他发出邀请,给予高薪待遇,都被他婉言拒绝了。陈忠祥深情地说:“我是铁路培养出来的,拥有的技术和获得的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工务段,我必须和兰州局在一起。”
“一线才是最大的创新舞台”
强基达标是基础,提质增效是目的。提质增效离不开创新的精神。随着兰州铁路局步入高速时代,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所带给铁路工务养护作业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他深刻认识到,“线路质量是工务的饭碗,线路安全是工务的命脉”。以精良、优质、稳定的线路质量确保安全畅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实现了最大的效益,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保障我们每一位职工的收入。
“技术创新并非实验室独有,一线才是最大的创新舞台”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4年6月,他发现陇海线K1487+474南河大桥安装的板式橡胶支座中,有4孔梁的7个支座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按常规,整治这样的病害不仅需要中断行车,而且还要耗费大量资金。他大胆提出“运营线不封锁线路整治桥梁支座病害方案”,采用新开发的WS混凝土粘合剂砂浆进行捣垫,在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解决了支座悬空的难题。
多年来,他创建的“更换K型扣件三步作业法”,有效地解决了运营线钢梁桥明桥面大修中的行车安全和作业质量问题,被全局广泛推广使用;研发的“小型双面筛沙机”,改变了传统筛沙机效率低、耗电量大、占用场地大的弊端;发明的“桥枕钻孔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使桥枕加工优良率从80%提高到了98%,降低能耗约33%;优化了《套箍整治混凝土桥墩风化病害》、《新运营线桥梁支座首次维修工艺》等多项桥涵病害整治工艺;2010年,他负责陇海线36座圬工梁桥的护轨改造施工期间,归纳整理出了“Ⅱ型混凝土轨枕护轨间距改造的几个关键技术要领”,革新小工具2件,创经济效益26.4万元;2011年,针对陇海线旧圬工梁泄水孔过短,造成梁体腹板混凝土开裂、主筋锈蚀等病害,提出了圬工梁泄水孔接长改造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宝兰高铁桥梁采用目前最新型球型钢支座,面对新产品,他和建设、施工单位的诸多技术人员,对安装标准和精度要求都不够熟悉,因此施工中多次出现质量缺陷问题。面对此种情况,他和他的团队从桥梁支座的设计原理到安装应用、从课堂讲解到现场指导进行研究,花近百个小时做动画,制作PPT课件,先后举办多次系列专题讲座,近百次现场指导。同时,他开展客运专线桥梁支座转角快速检测创新课题立项攻关,总结提炼出了高速铁路桥梁支座转角“4定4测2点检测法”,有效解决了检测效率低、检测不完整和检测数据不全面等问题,提高了桥梁支座测量精度和速度,得到了多方高度评价。
近年来,组织上多次让他从事车间管理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一个人只有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责任”二字始终挂在心头,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如果我从事了管理工作,就意味着离开创新的平台,整天忙于事物,势必影响我搞创新和科技研发” 陈忠祥坚定地说。
58岁的他,虽然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但他依旧满怀激情,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桥梁间、隧道内,用自己的慧眼为桥梁、隧道“把脉治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渭水与陇山间的朗朗晴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全面构建创新型、开放型、智慧型兰州局贡献着自己应有的力量。
网址:丹心铸就“工匠梦”:记兰州局集团公司定西工务段桥隧工陈忠祥[组图] http://c.mxgxt.com/news/view/758268
相关内容
丹心铸就“工匠梦”:记兰州局集团公司定西工务段桥隧工陈忠祥[组图]陈忠祥:丹心铸就“工匠梦”
陈忠祥:58岁“大国工匠”依然穿梭在桥梁隧道间
甘孜州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认定2021—2022年甘孜州返乡入乡创业明星暨明星企业的情况公示
定了?中城工业集团:收购西尼机电!
兵装集团党组决定长安工业、望江工业重组整合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何奕辉等278名同志取得2023年度工程系列自然资源行业副高级职称的通知
广佛城铁 广州南站=佛山西站 今年开工
省作协党组书记张培忠赴梅州调研文学工作
昆明市广大职工和劳模工匠观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