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梅兰芳祖籍江苏 与昆曲《牡丹亭》的不解情缘

发布时间:2025-04-02 15:47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经过长期学习和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系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京昆旦角演员,曾为我国京剧艺术的成熟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民国时期《三六九》画报社朱书绅社长藏有清代画师沈容圃巨幅工笔人物画《同光十三绝》,梅巧玲就位列其中。

梅巧玲

祖籍泰州,祖父是光绪年间著名京昆旦角演员

梅巧玲10 岁时随母从泰州赴京谋生。由于他离家较早,其母在他进京后不久也离开了他,故他长大后对其家世知之甚少,梅巧玲也没有留下有关他本人及其家世情况的片言只字。不过他年轻时曾被挑进宫中承差,《清内廷升平署档案》有其基本情况的文字记载。清升平署成立于道光七年( 1827) ,是清宫戏曲演出的管理机构,隶属内务府。和清宫其他衙署一样,升平署也有详尽的档案,记录清宫内廷排戏、演戏、赏赐、内学之人名等内容,极为详尽。

《清内廷升平署档案》第五卷有这样的记载:“梅巧玲,江苏苏州府吴县籍,皮黄旦角。”《清内廷升平署档案》第六卷也有记载,文字略有增加:“梅巧玲,即胖巧玲,苏州府吴县人,皮黄昆曲旦角。”

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

除清宫档案外,目前发现比较早记载梅巧玲身世的文献史料,有撰写于咸丰乙卯秋( 1855) 的《法婴秘笈》。《法婴秘笈》作者为双影庵生,此系一篇伶人名录,作者按照姓名、字、籍贯、年龄和所在的堂名( 号) 等项,记录当时学戏伶人的基本情况。关于梅巧玲的记述如下:“江巧龄,字慧仙,苏州人,年十四岁。醇和堂。”

此处的姓写作“江”,原因是梅巧玲于8 岁时给苏州一江姓人家做义子,故从其义父之姓。在梅兰芳的口述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第二章专门有一节记述梅巧玲夫人陈氏于1908 年除夕的晚上给年仅14 岁的梅兰芳讲述梅家的旧事。其中就讲到梅巧玲生前定下一个规定,为江姓义父设立牌位,逢年过节要和梅家祖先一起祭祀。

京昆”兼擅,与《牡丹亭》结下不解之缘

梅兰芳虽然以京剧为主业,但同时兼擅昆曲,其一生的舞台生涯,与剧作大师汤显祖的杰作《牡丹亭》结下不解之缘。《牡丹亭》有全本和折子戏的不同演法,全本《牡丹亭》有55出之多,而后世经常以折子戏演出的,主要是《学堂》、《惊梦》、《寻梦》、《离魂》、《拾画》、《叫画》、《冥判》、《劝农》等近10出。

20年代昆曲《牡丹亭·春香闹学》梅兰芳饰演春香

从明代到清代,《牡丹亭》演出史,存在一个从全本戏到折子戏的演变过程。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牡丹亭》等剧作基本以折子戏的形式演出,全本不复见于舞台。在回到“梅兰芳搬演汤显祖《牡丹亭》”。梅兰芳演的,自然也不是全本,而只是其中的《春香闹学》。

梅兰芳对于《牡丹亭》,经历了一个由习曲、读曲,到排身段,再到歌舞合璧,付诸舞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清代道咸以来,皮黄艺人学艺,一般都要先学习昆曲,以打好基础,提高修养,触类旁通。梅兰芳生于梨园世家,其祖父梅巧玲就是精通擅演昆曲的一代名家。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号称“胡琴圣手”,同时精擅吹笛,会的曲子极多,梅兰芳受家庭环境熏陶,很小的时候就会唱几段昆曲,如《游园》的“袅晴丝”、《惊变》的“天淡云闲”等,可以说,梅兰芳自小就与《牡丹亭》缘分匪浅。

然而,在梅兰芳的青少年时代,昆曲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民国初年,声誉鹊起的梅兰芳认识到,要想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日后成家立派,亟须博采众长,而系统地研习昆曲,汲取艺术营养,乃是不二法门,同时,他对昆曲的衰败,也深感痛心疾首,那么精妙绝伦的艺术,却如同明珠沉埋,岂不可惜!作为一名演员,他想用自己的号召力,以保存发扬昆曲。

1923年秋,昆曲《游园惊梦》程砚秋饰演杜丽娘,宋德珠饰演春香

于是,他从民国初年开始,就系统地学习昆曲,在不长的时间里,集中学了大约有几十出折子戏,而演出过的,有30出左右。这其中《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是他下功夫极深的剧目,尤其《游园惊梦》,堪称他的经典作品,也是一生中演出次数最多的昆曲剧目,他的老搭档,昆曲大师俞振飞谈道:“如果说《宇宙锋》是他皮黄的代表作,那么这出《游园惊梦》就是他昆曲的代表作了……(梅兰芳昆曲)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刺虎》、《断桥》、《奇双会》和《游园惊梦》。尤其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更可以说是其中的绝品。”俞振飞是梅兰芳长期的艺术伙伴,更是梅氏演出昆曲的主要合作者,一生与梅兰芳合作演出过不下数十次《游园惊梦》,以他超卓的艺术识见,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可知梅兰芳演绎的杜丽娘确乎不同凡响。

梅兰芳于1913年开始,由他表弟陈嘉梁拍曲子,为了深造又专门从苏州请来老笛师谢昆泉,而教唱念和身段的主要是乔蕙兰、陈德霖、李寿山等老艺人。乔蕙兰乃是光绪年间著名的昆腔正旦,苏州人,玩意儿地道,在升平署当差非常红,是极得光绪帝赏识的演员。

《游园惊梦》属于闺门旦的戏,正是打基础时要学的,先由乔蕙兰细细地教,学会了之后,又请“老夫子”陈德霖给他排练。陈老夫子一身绝艺,他的杜丽娘有许多名贵的身段,都无保留地教给了梅兰芳,比如【好姐姐】曲子里的“生生燕雨……呖呖莺声”的身段,“是要把扇子打开了,拿在手里摇摆着跟丫鬟春香并了肩走云步的”。证诸梅氏晚年拍摄的电影,真是身段曼妙,富含诗意。

民国初年首演《游园惊梦》,盛况空前

民国初年,梅兰芳正式贴演《游园惊梦》的情形,可谓盛况空前。陪她演柳梦梅的姜妙香回忆说:“这出《游园惊梦》,当年排出来,梅大爷真是把它唱得红极了。馆子跟堂会里老是这一出。唱的次数,简直数不清。把斌庆社的学生唱倒了仓,又换上富连成的学生来唱。您想这劲头够多么长!”斌庆社和富连成的学生,都曾长期陪梅兰芳演《游园惊梦》里的十二花神。

昆曲《牡丹亭·游园》梅兰芳饰演杜丽娘,梅葆玖饰演春香

梅兰芳演了一辈子《牡丹亭》,精益求精,而他对汤显祖的认识是非常清楚到位的:“这位著名的中国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生于同时,他们在十六、七世纪里,为东西方文坛放出了光辉灿烂的异彩。”如此推崇汤显祖,可以合理推测,梅兰芳应该非常爱读汤显祖的《牡丹亭》,而且下了很大的功夫。

他在青年时期,就经常请身边“梅党”中的文人墨客给他讲授昆曲剧作的来龙去脉和典雅的曲辞,以便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梅兰芳认识到,该曲是演剧的一个基础,他诚恳地表示:“像昆曲那么典丽藻饰的曲文,就是一位文学家,也得细细推敲一下,才能彻底领会它的用意。何况我们戏剧界的工作者,文字根底都有限,只凭口传面授,是不会明了全部曲文的意义的。要从他面部表情上传达出剧中人的各种内心的情感,岂不是十分困难!”

昆曲电影《游园惊梦》梅兰芳饰演杜丽娘,俞振飞饰演柳梦梅,言慧珠饰演春香

梅兰芳是民国时期保存提倡昆曲的有功之臣,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他一生中最常演、最爱演的昆曲剧目。从1914年,梅兰芳正式公演昆曲剧目开始,《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就是他的拿手戏、招牌戏。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除了京剧,昆曲《春香闹学》、《刺虎》等在美国也大受欢迎。

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南方是昆曲的发源地,梅兰芳把移家南方当作充实、提高昆曲的一次机会。抗战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八年辍演。抗战胜利后,他首先公演昆曲,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之一就是《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前后演了好几次,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庆祝演出中,他和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联袂演出《游园•惊梦》。

值得一提的是,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时常演剧招待外宾,而京剧的锣鼓响亮,外宾不一定能接受,于是梅兰芳就演清雅的昆曲招待外宾,《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是他的常演剧目。

网址:大师梅兰芳祖籍江苏 与昆曲《牡丹亭》的不解情缘 http://c.mxgxt.com/news/view/759075

相关内容

昆曲粤剧融合版“牡丹亭”上演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20周年纪念全国巡演将启
两岸昆曲人相聚《牡丹亭》诞生地 曲艺为媒邂逅知音
苏州交响乐团将携原创室内乐戏剧《牡丹亭》赴比利时演出
北京文史|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世
读《靳飞戏剧随笔》从不同视角重识梅兰芳和齐如山
刘兰芳小沈阳入选牡丹奖 明星大腕到场助阵
白先勇:是命运之手把我推入了昆曲
AI时代,中华文化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上昆全本《牡丹亭》(精华版)在法国波尔多、巴黎先后上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