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派(诗人)
上大学那会儿,特别钟情图书馆。在书架间流连时,觉得自己是世界首富,拥有了天底下所有的书(所有的知识)。我要做的,是躺在这笔财富上翻滚,享受这笔财富带来的乐趣。在这期间,第一次看到了“隐逸派”这个翻译过来的中文概念。虽然当时没怎么在意,但在心底扎下了根,虽然过去了差不多十七八年,可今天我忽然又想起了这个词语。我并非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这项本领,也就是说,符合你特质的某些事,哪怕只是擦肩而过,虽然其后会遗忘很多年,但在某一天,仿若神助,你忽然又奇迹般想起来了。
360百科是这么介绍“隐逸派”的:
“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30年代达到鼎盛。隐逸派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情感的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的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
代表人物:蒙塔莱、夸齐莫多、翁加雷蒂。
上述三位人物,我们对他们都不熟,只有诗歌圈子里的人才略知一二。蒙塔莱是意大利人。夸齐莫多(另译“夸西莫多”)也是意大利人。翁加雷蒂是意大利侨民,出生在埃及。好吧,都跟意大利渊源很深。
这三位隐逸派诗人,在西方很有名。如何理解他们的名气呢?我们设想一下陶渊明,他在西方也很有名。我愿意将陶渊明归为隐逸派诗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就是隐逸派的境界。
我们一致认为,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但我们能从“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锤”中,体会王维的隐逸气质。
为什么要隐逸?因为在人间不得意,干脆像梭罗那样,沉溺于他的《瓦尔登湖》。
有种说法,认为东西方交流,根本不可能。可李白、杜甫、苏东坡、王维、陶渊明这些诗人的诗,在西方很受欢迎啊。为什么?因为人的感情有相同的底蕴。在隐逸派这方面,陶渊明是先驱,王维是紧追其后的继承者。
且不说古人,就说我们现代人。我们肯定能见到很多脸皮薄、羞于见人却很有才华的人。他们对自己的成就,觉得很不好意思。
“这是你的作品?”
这人有些窘迫,很羞涩地回答道,“是啊,拙作”。
这就是隐逸派。
我们设想,在这大千世界里,人的个性可以归结为几个大类。其中有一类,我们可能觉得有些过分,就是《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生怕人不知道他很快就要做宇宙的统帅,脸上都写着:我是灭霸,宇宙的统治者。这样的自恋,当然也是风景一种。逢人便说,我是灭霸,灭霸,你不认识我吗?我是宇宙的统治者。
另一个极端,就是隐逸派。这里,丝毫没有伪装的成份。因为,在隐逸派这一类人身上,确实有难以接受自己抛头露面的情况,他在情感上无法接受将自己暴露在公众面前那种感觉,他会觉得很难受。他天性不喜欢抛头露面,生怕走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
我们会觉得奇怪,明明你是隐逸派,是隐士,可你为什么写诗?你是什么意思?既然是隐士,就应该悄无声息,仿佛消失了一般,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世界上存在过一样。
这样的诘问,非常有力,通常很难反驳。但我想到,类似的问题,根本不用反驳。即便是隐逸派,看到山水、动植物,也会有自己的感慨。猴子不会留下诗歌,不会感叹花的美,猴子的孤独和落寞。因为是人,虽然羞于展露自己和个人情感,可毕竟是人,有情感,所以有表达。有所表达,却不想他人知道这是“我”的情感表达,因为,我不知道他人是否会有同样的感触,我只是提供一种表达方式。
毫无疑问,我们能欣赏这样的表达,因为我们能毫无障碍地欣赏陶渊明的诗。当我们独自一人时,或许会从心底生出类似的情感。
现代人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活成了他人羡慕的模样”。这样子活一辈子,当然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想成为他人。有时候,我们确实想活成“他人羡慕的样子”。毕竟,在我们的文化中,有“活给他人看”的传统。我们喜欢表演。
但在此我想借用帕慕克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生,然而,人生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多,一辈子只活一次,明显太亏了。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其他人,过别人的生活。可实际上我们只能过自己的日子,不能脱离个体的局限性。那怎么活成他人羡慕的样子,活出几辈子的人生呢?用诗与幻想。假设我是那谁谁谁,我将会如何如何之类。这是非常有趣的思想试验。
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发现他局限于自己脑子里的那些观念,表现出来是如此僵硬而不知变通,虽然很想劝他,但还是尊重他,接受他的想法和他的样子。毕竟,所谓个性,就是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样子,而不知道其实自己在片面的困境中,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那一方小小的天地。
对于我们想活很多辈子的人来说,就很有必要假装是别人,活成别人的样子。所以,我们会带上不同的面具,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明星有艺名,作家和诗人有笔名。一个名字,象征一种生活方式。
苏轼是朝廷官员。苏东坡,东坡居士是美食家,大诗人。有两重身份,岂不妙哉?
辛弃疾诗云,渊明应笑我,华发早生。如果我们说稼轩,大部分人就不认识了。辛弃疾是那个驰骋疆场的将军,也是大词人。可正儿八经的词人,却是稼轩。
在笔名、艺名、面具、角色这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有出世和入世的一面。有渴望被所有人知道的一面,也有生怕被人在街上认出来的一面。我们都是矛盾体。
说到人生角色,作为男性,有:儿子、父亲、丈夫、职场男、下属、上司等。相应地,女性要扮演:女儿、母亲、妻子、职场女性等角色。这么说来,每个人都多重面具和角色。
得意时,“春风得意马蹄疾”。落魄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在每个人身上,都体现了矛盾统一。
隐逸不是传统,而是我每个人身上的一部分。隐逸派诗人能在诗的领域里占据牢不可破的一席,因为,每个人都注定孤独,无法被另一个人彻底理解。
虽然我天真地认为,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石(这里包括认真聆听和试着理解,而不是着急地劝说他人不要这么想,然后急不可耐地推销自己那一套自己都做不到的人生观)。认真听人说,表面上很容易,其实很难,因为我们需要克制住自己头脑中的那一套说辞,闭上嘴巴,打开耳朵,用心去听,不做判断。坦白来说,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我们总是不自知地要改变别人的想法,灌输自己不管做得到还是做不到的那一套。
行为至此,我认为,隐逸派(诗人)有其可爱之处。因为,隐逸派的诗人不愿意打扰任何人,他们只吟唱自己的孤独和对大自然和社会的感慨。他只是纯粹地叙述个人情感,不强加任何观念给任何人。隐逸派的这种特质,赢得了懂这调调的人的理解。
最后,讲一下顾城和海子吧,他们虽然被称为“朦胧派”,在我看来,有隐逸派的特质。所以,他们引起了西方的共鸣。
海子有一首诗《姐姐》,姐姐,今晚我在戈壁,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还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只想这样,与世无争,谁会跟他争呢?
顾城,“我拿着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可以理解为,进入无门,虽然手持钥匙,却只能敲墙。这就有隐逸派的风味。看着很有意思,可仔细想想,根本就没有意思,纯属过于敏感,想太多,自寻烦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里边有诗意。因为,我们可以联想到“求助无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尴尬窘境。
泰戈尔有诗云: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泰戈尔的大部分诗,在我看来,都具有“隐逸派”的风味,大多是一个人喃喃自语。
我们学理工科的人,应该试着欣赏和理解这样的喃喃自语。毕竟,如果我们不能体会到隐逸派诗歌的妙处,就没有活出理性的另一面,脱下刻板、严谨的面具,展露自己真性情的那一面。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有小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欢饮达旦”?这岂不是夜夜笙歌,直到天明?
理智与情感,两面都有了,才算是完整的人。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都活得太认真而太较真了,每天戴着同一副面具,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自我压抑的结果,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干的:
将笑脸,都给了他人,
将难看,留给了亲人。
而我的小小的天真愿望是,愿每个人都做个性情中人,不要害怕流露出真情而得罪了人。其实,有什么呢?如果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我们都是性情中人,就会求同存异,放下芥蒂,共谋成事。
网址:隐逸派(诗人) http://c.mxgxt.com/news/view/759435
相关内容
王维的终南别业:诗意生活与隐逸情怀唐诗逸结婚了吗个人简介 唐诗逸老公是谁?
诗人罗隐在宣州的游历与出使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作诗技法隅谈
能舞又能武,唐诗逸狂点武打技能
《一念关山》男二方逸伦被誉为笑点之王,刘诗诗害羞回应
《一念关山》男二号方逸伦被指“背刺”刘诗诗,向刘宇宁表忠心?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诗赏析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成就
逸辰这两字的含义,逸辰这个名字的含义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