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书上刷到一个博主PO的他的“怨种朋友”,在木木美术馆买的三个马吉拉艺术盲盒,每个盲盒要价68,合计204。
三个盲盒的内容是:
盲盒一:一块硅胶+一块破布+一块破布(私以为说“一块”不太恰当,是“一条”)
盲盒二:一条辫子
盲盒三:一条辫子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一块硅胶+两块破布+两条辫子=人民币204元整
哈哈哈!恕我不懂艺术,我还得靠百度才知道马吉拉是谁。但是,我知道木木美术馆,知道晚晚和林瀚夫妇,知道网上可查的两人的各种新闻。当然,这些新闻,有些真是新闻,有些是八卦,有些是传说……
鉴于这位博主有几万粉丝,又鉴于收到这种盲盒的朋友不止一位,所以在网上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这影响力的作用是,晚晚女士,准确来说是“雷”女士,在评论区回复了网友。
雷女士的解释是:
1、不是破布。其内容是马吉拉为展览创作所剩余的使用的材料(不要纠结我的语法 ,她的原话,我照搬的)喜欢马吉拉的会觉得很有意义,不感兴趣的人可能也不会购入。
2、我们也明确标明了是展览内容是剩余材料,是自愿选择。
鉴于本人对艺术的确不太了解,心中有不免有些疑问。
关于艺术品边角料的价值问题。
艺术品的价值本来就不好论断,知名艺术家,哪怕是名人、明星,也会有有一些周边,比如:水杯、T恤、帽子、小卡之类。但所谓的边角料能等同于周边吗?如果去除名人的名字,这些东西无疑毫无价值,或者直白点说,和垃圾无异。那难道加上了名人的名字就一定身价倍增吗?
我是这么来理解这个问题的,举一个例子吧:
当年苏东坡在杭州疏浚水道、清理西湖淤泥。淤泥本身是废品,工程后期被堆放在西湖边上有碍观瞻。苏东坡别出心裁,用这些淤泥重塑其型,造了三个石塔,就是如今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
这就是变废为宝,使边角料成为艺术品的杰出代表。如果是这种边角料,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可见,边角料或者直白点说废品,哪怕有名人加持,那起码也得有相应的价值,比如:实用价值、观赏价值,才能“变废为宝”。如果真的像某塌房明星连节目组用不完的道具、过期的创口贴都卖,那真是无话可说了。
而晚晚面对网友评价,张口就说,卖的时候明确标明了是展览内容的剩余材料,自愿购买。既然这么明码实价、买卖自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为什么有粉丝发博吐槽呢?看来,大家对“剩余材料”的理解很不一致呢!
后来,我们在评论区似乎找到了答案,有位同样买了盲盒的网友说,买的时候木木美术馆声称是马吉拉本人亲自挑选的。
哦~
只是不知道马吉拉本人知不知道自己有亲自挑选过这些盲盒材料,知不知道这些他用剩下的东西还能这样发挥剩余价值。
网友说,这次的盲盒总共有500个,如果全卖完的话可收入34000元软妹币。网友犀利评价:这仿佛是“京圈贵妇”找人帮她倒垃圾,还赚了34000块钱。“有钱人”的思维,我们普罗大众是赶不上的。
好一个“京圈贵妇”!
忽然想起某网红,从豆瓣出道,一度被奉为“女神”。结果,被人扒料扒到和某著名画家有一段关系,又跑到国外大学镀了一层金。回国后混迹圈层,人们谈起她,不明白她混圈的资本是什么?“贵”在哪儿?
这时,有神人评价:她就像一幅画,本身价值一般,但被名人持有过后,身价倍增。
呵呵,高手在民间!
想必,央美出身的晚晚,知道用马吉拉的名人效益为自己创造价值的晚晚,很懂这个道理吧。
PS:不玩儿盲盒的人提个问题,这些盲盒不是现场卖的吗?是邮寄的吗?如果是现场卖的话,第一个人拆出是这样的“盲盒”,后面应该会少很多人跟着“盲”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