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知展:地方上的文学生态|名家谈创作
作者:李知展
文学之树常青,在于传承。河南文学界普遍怀念南丁老师,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老人家在他那个阶段,做好了省内文学大的布局和梯队建设,擢拔了一批当时优秀的青年文学人才。具体到一个地方上,理想的文学生态,要有树,有草,有苗;树在茁壮,草在开花,苗在成长。大树无不是从幼苗长成的。我们在洛阳编辑地方文学刊物,邀请名刊名编来座谈、见面,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多给洛阳年轻文学人才一些平台,浇水灌溉,托举期待,惟愿他们将来成为洛阳文学乃至河南文学的中坚力量。
我这十几年一直在地市文联系统服务,在岭南,编内刊、组织各种大小文学活动、年度排行榜、文学论坛,也算见过各路神仙。以我有限的观察,一个地方上的文学生态,跟领头的几位主席、主编、领导有极大关系。经历过相对风清气正的文学生态,比如,请编辑来讲座、研讨、改稿、推介作者;也经历过主席为了一点私利变相贩卖职务,为了卖点酒卖点书,为了骗几个文学女青年,为了某些蝇头小利,狭隘妒忌,搞得拉帮结派、乌烟瘴气。我都经历过,当然,这是说我以前的经历,目前服务的洛阳,肯定都是好的。但不可否认,一个地方的文学生态是需要营造的,地方上领头的几位,心胸只要稍微大一点点,这个地方的文学生态可能都会好很多。
现在我在洛阳,主持一个地方文学刊物。我常说,不敢要求各位把最好的作品给《牡丹》,你最好的作品争取给到北京给到上海,投给《人民文学》,投给《收获》《当代》《十月》。毕竟,写作不易,写一个好点儿的东西更不易,能在北京、上海的杂志发表,当然是值得祝贺和开心的事。但是,希望你能把认真对待的作品给我们。什么叫认真对待的作品?就是多打磨几遍,结构上能不能有点创新,比喻上能不能有点新意,字词少点错误,语句多想一想,多放在心里焐热一下,排版不混乱,甚至标点用对,比如分清半角全角。一篇小说或散文里标点要统一,即便你对话全用逗号句号,也行,但标点用法得全文统一,不能这句对话有引号,下句又没有。说起来,这都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但是从普遍来稿情况看,很多作者并不用心。文学,说到底就是字与字,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先处理好基本的,才能追求字句之间的韵律,对话之间的张力,结构上的新颖,美学上的意蕴。
老实讲,在这个时代,才华很难被彻底埋没,但对于未经文学现场——包括编辑的三审三校、各级刊物、各种评论平台——检验的作者,与文学现场脱节,然后忽然要写一部惊人之作,这种人,我一般是比较害怕的。但也非常理解,每个人的自信,需要某种程度的偏执,哪怕这种偏执的信心是通过自我反复催眠实现的——在孤岛里,我就是我的神。每个人都是一方岛屿,有时需要自绝于喧闹,有时也要连通大天大地。每位作者自有来历,自有去处,唯有祝福。
我们一份地方文学期刊,愿意多给一些声名未彰、来自基层的潜力作者版面,是因为他们身上保留着可贵的文学品质:对文字的虔敬,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求索。有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因为情感真挚,态度诚恳,自有一份打动人心的力量。
说到底,文学是一场漫长的孤旅,幼苗长成大树,需要风雨阳光,也要各种机缘。我一直有个粗浅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文学,并不是文学需要我们。古今中外包括当下,那么多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已足够我们毕生阅读了。我们这些地方作者,写与不写,都不影响省里的热闹,不影响文坛的繁花似锦,更不影响文学的发展流变。大浪淘沙,我们读文学史会知道,一个时代其实留不下多少作家和作品,这是文学的残酷性。但文学也有其美好,在文学早已边缘化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热爱它,还要孜孜以求地去写去发表?自然是因为我们需要文学。在必须面对的日常规矩、琐屑、枯燥之外,它守护着内心的那份纤细、浪漫、潮湿和温情。文学丰富、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它是我们和这个坚硬世界的柔软缓冲。藉由写作,让我们成为有精神家园的、更圆满自足、更开阔细腻的“人”。这是文学的美妙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珍惜每一次写作。每一篇作品,都应该是内心的一次流淌,是你对世界的看法和表达,是照给读者的一束光。诗人说,在感官流行的年代,请将你的尊严穿戴整齐。写作就是我们的自尊,作品自然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守护好内心,守护好尊严,都需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写作。因为除了写作,我们也没有其他可以撬动人心、撬动世界的“武器”。请相信,只要写下去,就会成长,就有希望。
好的文学贯穿了每一代人的心。一个写作者,不管怎样,还是要回到文本本身,虚怀若谷,戒骄戒躁,努力将作品打磨好,如此,方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身处的火热时代,对得起我们热爱的文学。
不管主席也好,主编也好,不过都是接力棒的暂时持有者,尽心尽力,做好这一棒的接力,对得起文学,对得起自己。
河水流过我们。我们有限的生命和肉身,活这大几十年,也不过是时光的一环,终有一天,也必将止步在时光里,但河水带着清凉的愿望,流向了远方。
来源:《文学自由谈》2024年第5期
责任编辑:
网址:李知展:地方上的文学生态|名家谈创作 http://c.mxgxt.com/news/view/77233
相关内容
十里河滩新时代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揭牌英国知名艺术家菲利普·考尔伯特个展《龙虾创世》在东北地区首展
著名作家李洱谈及青春岁月:就像患上了“文学甲亢”
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工作座谈会在贵阳举行
作家麦家亮相南国书香节谈文学,“我本身就是由文学组成的”
探寻南方文学的风景——《在湾区写作:粤港澳文学论丛》新书分享会圆满举办
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
六十余名作家走进上街,来一场文学与航空的精彩碰撞
即日起至10月25日,郑州市面向全市开展生态文学作品征集活动
作家在村里唠家常、串“亲戚”,北京市“百名作家进百村创作计划”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