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三国演义》骗了,刘备、诸葛亮、关羽都和历史记载的不一样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悉的璀璨之星。当中无数英雄人物和事迹,至今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生活之中,不管是谁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三国典故,众人一看再看,也不曾觉得烦腻。
究竟,三国时代为何会令人如此着迷?作为中国现存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居功厥伟。
课本都学过,《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但《三国演义》并非一时一地而成的个人创作,罗贯中只是刚好扮演了承先启后的角色。在罗贯中之前,有成于元朝初年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在罗贯中之后,又有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重新增删修改的《三国演义》,而毛本也是现今市面上最为普及的版本,因此以下所提及的《三国演义》,均以毛本为主。
无论是何种版本,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便是以蜀汉政权作为绝对正义的主角方,其余阻碍刘备一行人的通通视为反派大魔王。然而,这和官方正史《三国志》以曹魏政权为正统的立场大相径庭。
《三国志》成书于中国大一统时期的西晋,司马氏的皇统乃承自曹魏,因此史书势必要奉曹魏为正朔,西晋政权才具有法理性。但到了五胡乱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东晋之时,其立场就变得与以「复兴汉室」为号召的蜀汉政权相似,因此自东晋开始,朝野上下对于三国之中谁是「正统」的看法有所改变。
今玄德,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东晋习凿齿所著的史书《汉晋春秋》,从书名就能明显看出当时「以蜀汉为尊」的趋势。此后虽有论争,但到了情况同样与蜀汉类似的南宋时,蜀汉正统俨然成为主流,再加上当代大儒朱熹的提倡,进而影响《三国演义》的创作观点。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既然《三国演义》采用了蜀汉立场,那么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以及刘备帐下第一号大将关羽,加上蜀汉首任丞相诸葛亮,也就成为《三国演义》当仁不让的三大主角。
刘备作为先发,从《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始便被形塑成胸怀远大志向、仁民爱物的皇族后裔。随着故事进展,刘备凭借着血统与人格魅力,吸引各路英雄好汉前来投效,书中为了强化「仁君」的形象,刘备便成了眼泪专业户,从头到尾哭不停。
义弟张飞因酒醉误事欲拔剑自刎,刘备哭(顺便说出「女人如衣服」的沙猪宣言);多年没上战场导致大腿长了肥肉,刘备再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又哭;得知赵云在长坂坡上单骑救幼主,刘备继续哭(加上虐待幼童,摔自己的亲儿子)。
综观整本《三国演义》,刘备哭了不下三十次,悲天悯人过了头,不禁让人觉得虚伪。不仅民间有歇后语流传:「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更甚者将刘备视为「脸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的《厚黑学》代表人物。
他(刘备)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作《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维妙维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
或许在《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作为主要阅听大众的老百姓们,特别偏爱为人君要爱护属下、视民如子的男主形象,但随着时代变迁,大众观念转变,《三国演义》中刘备软弱无能、没有实践理想的才干,还带有一点小心机的形象深植人心。
事实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非但不软弱,反而还是脾气颇为躁进的任侠型领袖。
刘备的前半生完全没拿自己的出身说嘴,因为刘备所谓的「皇族后裔」,根本是旁支中的旁支,比他血统更纯正的汉氏宗亲多到两只手数不完,一直到刘备都快要五十岁了,才在诸葛亮的提点下发现原来还有这招可以用。
历史上的刘备完全与眼泪、厚黑扯不上关系,他终其一生的处事态度都带有江湖气,与其交流过的人,也将刘备评价为「枭雄」。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雠〉,刘备正式将主角光环交棒给诸葛亮。
早在第三十八回之前,书中就已经藉由「水镜先生」司马徽以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的口中,将诸葛亮不世出的天才形象推到极致,再经由刘备「三顾茅庐」的艺术渲染,营造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气势。
待诸葛亮向寄人篱下的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之计」,并且答应出山为其效力后,所有《三国演义》的读者都会认为这位卧龙先生肯定是民族的救星、世界的伟人。诸葛亮也不负众望,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有你没料到,没有他做不到。诸葛亮帮助刘备从谷底翻身,最终与曹操、孙权鼎足天下。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除了「挥泪斩马谡」的少数失误外,几乎都是以绝对无敌的姿态,辗压各方与他作对的敌手。即便到他死后,都还要上演一场「死诸葛走活仲达」的大戏,把毕生宿敌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之间。
然而回顾历史,诸葛亮并未像《三国演义》里描绘的那般从容张扬。赤壁之战里,诸葛亮的最大作用便是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并未参与实际的作战行动,《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迹,都只是为了帮诸葛亮增色的虚构情节。真实的诸葛亮性格沉稳且低调,在制度拟定、地方治理上的成就,远比其领兵作战的实绩来得深远。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至于第三位主角关羽,则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三国演义》的前身「说三分」说书活动盛行的南宋,关羽就已经成为当时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祇。关羽成神的原因众说纷纭,普遍都是崇尚关羽的武勇和忠义。既然已经成神,那么在创作关羽还是凡人姿态的《三国演义》时,势必要给他许多破格的尊荣待遇。
自开篇斩杀黄巾贼程远志开始,《三国演义》便利用各种手法来美化关羽,不管是移花接木式的「温酒斩华雄」、「诛文丑」、「水淹七军」,抑或是为其量身打造的「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战长沙」等剧情,就是要把关羽的勇猛以及义薄云天的形象堆叠到极致。
就算《三国演义》遵循史实,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时,还是硬拖着敌人一起陪葬。在历史上是因病去世的吴将吕蒙,就因为他夺走了关羽镇守的荆州,于是在《三国演义》得被关羽的冤魂附身,「七窍流血而死」;与吕蒙一同参与夺荆州行动的吴将潘璋,之后也被关羽之子关兴所斩杀。
比起刘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与史实相异,《三国演义》的关羽形象大致符合历史记载,但极端地隐恶扬善,并制造许多原本不属于他的功绩。关羽在历史上骄傲、好女色的一面,在《三国演义》里不是略过不提,就是润饰成有原则、顾尊严。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此外,《三国演义》对于关羽的外观形塑上也费了很大的功夫。今时今日大众对于关羽「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青巾绿袍」等强烈的视觉印象,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的精心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故事定锚在三国时代,这段群雄割据、人才辈出的乱世历史,总是给人无限遐思,其中《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得书中刘备、诸葛亮、关羽的刻板印象深植人心。这些迥异于史书上的记载,反而以假乱真、喧宾夺主。但若是没有修图修很大的《三国演义》,恐怕也不会引起后世亟欲探寻历史真相的好奇心吧!
责任编辑:
网址:别被《三国演义》骗了,刘备、诸葛亮、关羽都和历史记载的不一样 http://c.mxgxt.com/news/view/77365
相关内容
别被《三国演义》骗了,刘备、诸葛亮、关羽都和历史记载的不一样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决意要杀魏延?别被演义给骗了,真相唯有4个字
未卜先知?《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为何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为何诸葛亮死前决意杀魏延?别被三国演义骗了,真相揭开就4个字
陆逊火烧连营后,为何不追击刘备,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
为何《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力匡扶蜀汉?都怪猪队友太多
《三国演义》里面的这几个人和真实的历史反差太大了?
三国演义中看不起张飞赵云,嘲笑诸葛亮的邢道荣,武艺到底怎么样
三国演义中,得知赵云张苞关兴的死讯时,诸葛亮的反应为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中赵云被高估还是低估了?正史中赵云还有那些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