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和孙立人在东北:孙说杜指挥不行,杜说孙跋扈,真相如何?

发布时间:2025-04-11 13:15

1947年4月,孙立人被调离新一军,就任东北

保安副司令长官(长官杜聿明)。孙立人这个副长官的身份很是尴尬,因为另一副长官郑洞国才是杜聿明名副其实的副手,而且自蒋军进入东北以来,孙立人和杜聿明、郑洞国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新一军的首任军长并不是孙立人


郑洞国

孙立人任军长的新一军,实际上是从老的“新一军”中分出来的。1942年10月,驻印的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新22师(师长廖耀湘)合编为新编第一军。军长的人选一开始是邱清泉,提前得到“内幕”消息的邱清泉,连军部的班底人选都定好了。

后来鉴于邱清泉的性格,蒋介石担心他去了印度后,和英军、美军搞不好关系,在杜聿明等人的推举下,让老成持重的郑洞国成了新一军首任军长。

到了1944年,新一军进行了大变动,先是空运了新30师加入新一军序列,接着,新22师作为基干部队成立新6军,廖耀湘升任军长。

新22师划出后,空运的50师加入新一军,形成了新的“新一军”,主要人事编制如下:军长孙立人,新30师师长唐守治,新38师师长李鸿,50师师长潘裕昆。三个师长中,

唐守治、

李鸿是孙立人的老部下,50师是原54军的部队,该军属于“土木系”。

在新一军缅北反攻作战中,大部分的战绩,是在军长郑洞国、师长孙立人、廖耀湘等人的指挥下取得的,而且论表现,廖耀湘的新22师,并不比孙立人的新38师差。孙立人在缅北作战中表现不错,但不少网文一股脑将整个功劳大部放在孙立人头上,这就是极不公允了。

1946年3月,孙立人的新一军进入东北。4月中旬,蒋军进攻四平,四平保卫战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郑洞国以

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的身份在前线直接指挥新一军作战。

为什么新一军由郑洞国指挥?因为这时的孙立人人还在国外,一开始去英国伦敦接受授勋,之后又去美国参加军事参谋团会议,蒋介石对此非常不满,连发数电,让孙立人尽快回来指挥新一军。

孙立人在东北


孙立人

1946年5月15日夜,孙立人终于赶到新一军军部,从郑洞国手里接过了指挥权。这时,四平已经激战月余,新6军和52军攻占本溪后加入四平作战,杜聿明能腾出来的兵力大增,东北民主联军于5月18日夜撤出四平。

蒋军占据四平后,在随后的作战中,孙立人和杜聿明、郑洞国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杜聿明部署的作战计划是:陈明仁的71军(缺88师)主力为左路,向西推进占据郑家屯(今双辽市);新1军,新6军,71军的88师为中路,沿中长铁路向公主岭推进,进而占据长春;青年军207师,52军195师为右路, 向辽源、梅河口推进。

可以看出,杜聿明的攻击重点是中路,可在三路部队中,新一军行动最为迟缓,杜聿明多次去电督促,孙立人给出的理由是“部队伤亡过大,急需休整”。

作为杜聿明副手的郑洞国,一直在前线督促蒋军各部队前进,杜聿明到东北后,因肾病严峻曾到北平的中和医院住院治疗,期间长官职权是由郑洞国代理的,所以在东北的蒋军将领中,郑洞国的威信还是很高的。

杜聿明连连来电追问新一军为何迟缓不前,郑洞国不得不直言报告:“新1军军长孙立人不服调遣,我指挥不动他,新6军和88师已经出发,新1军主力按兵不动。”

据郑洞国回忆,杜聿明听闻后暴跳如雷,直接驱车去郑洞国的指挥所,两人谈了一会后,一同乘车去见孙立人。

杜聿明是蒋军在东北最高的军事长官(熊式辉任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期间,虽是名义上的军政一把手,但实际在军事上,完全交由杜聿明),郑洞国是新一军的老军长。但任由杜聿明、郑洞国反复劝说,孙立人就是不为所动,坚称部队消耗过大,无法急行军。

说了一个多小时,毫无结果,最后杜聿明大怒,直接以不容置喙的语气说:“孙军长,新1军应照令迅速前进,否则长春攻不下,出了问题要你负责。”

孙立人满脸怒容,虽然在郑洞国从旁斡旋下,口头答应下来,但在杜聿明、郑洞国走后,新一军的行军速度仍旧没有加快。

5月23日,蒋军占据长春,而新一军的部队还在半路,这让杜聿明大发雷霆。

孰是孰非?


电视剧《大决战》中的杜聿明和郑洞国

为了扭转战绩,东北民主联军发动鞍海战争,执行“南拉北打”的战略,在5月25日攻下鞍山后,又于28日开始向海城发起攻击。

海城的国民党守军是滇军60军184师,师长

潘朔端向杜聿明不断发去求救电报。杜聿明急电孙立人,让新一军救援海城。孙立人再次拒绝,提出部队还需休整三天。

这时,刚好蒋介石到东北视察,人在沈阳,于是孙立人干脆直接越过东北保安司令部,向蒋介石“申诉”,蒋介石听后,同意了新一军休整三天的请求。

等到新一军休整完毕准备“救援”海城时,

潘朔端

率部在海城宣布起义,成为蒋军在东北第一个起义的将领。

海城起义后,杜聿明受到在东北的滇军将领责问,说他见死不救。在之后的作战中,杜聿明和孙立人严峻失和,互相指责。最终,孙立人被调离新一军,

潘裕昆接任军长。

杜聿明和孙立人在东北之争,两人在回忆中各执一词,杜聿明说孙立人跋扈,不听指挥;孙立人则说杜聿明指挥有问题,“畏首畏尾,所以坐失许多良机”。

作为旁观者和第三人的郑洞国,在回忆中替杜聿明抱不平。有人质疑郑洞国的回忆,认为他和杜聿明私交很好,难免过多溢美之词。

不过,从郑洞国的为人来看,他的回忆可信度很高。郑洞国是蒋军将领中少有的老实人,抗战初期,他在关麟征部任师长,受过排挤和不公,最后愤而离开关部去别处进展,可有如此积怨,郑洞国在回忆录中,讲到关麟征时任军长的52军在台儿庄会战中的表现时,极力肯定关麟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郑洞国的回忆录中,对人和事的评价基本都很平和,可好脾气的他,在讲到孙立人在东北时,则是出现了少有的指责。

1947年8月,孙立人在挂名

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几个月后,彻底离开东北,到南京任职去了,他和杜聿明的恩怨,至此结束。

参考资料:《杜聿明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网址:杜聿明和孙立人在东北:孙说杜指挥不行,杜说孙跋扈,真相如何? http://c.mxgxt.com/news/view/788527

相关内容

杜聿明和孙立人在东北:孙说杜指挥不行,杜说孙跋扈,真相如何?
孙立人与杜聿明关系不和?辽沈战败,孙立人骂杜聿明不配做指挥官
孙立人与杜聿明矛盾真相
国军名将孙立人如何由杜聿明的恩人变成仇人
孙立人不服杜聿明被弃用,关麟征又是什么原因?胡琏清楚却不说
孙立人和廖耀湘的关系如何?
杜聿明能力平平,为啥能当东北统帅?他曾是1946年明星战将
孙海洋和杜小华,寻子搭档的“双面”人生
孙海洋为杜小华发声,和孙卓一起呼吁网友关怀,彭四英孙辉吃芥末
仁安羌之战,孙立人出击时机非常好,让正端着饭盒的日军领了盒饭

随便看看